姚磊
摘 要:在全人類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團結一致,使中國內陸的疫情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防范的過程中,社會動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動員理論作為社會運動的分支理論之一,對于解釋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的發起和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中國內陸的新冠肺炎疫情防范戰作為一場全國范圍的全民參與的社會運動,社會動員理論提供了分析它的理論框架。從制度動員、資源動員和情感動員三個維度理性分析此次中國的防疫過程,有利于我們更深入的理解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范戰的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也為我們后期的反思提供了理論支撐。
關鍵字:社會運動;社會動員;動員;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伊始,世界范圍內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成為世界上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到這場抵御疫情的戰爭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奇跡——在短短兩個月內,中國范圍內的疫情蔓延勢頭得到有效地控制,人民群眾的生活基本恢復正常。我們能取得如此成就,離不開黨和政府對于人民群眾、社會團體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動員與組織。
動員作為社會運動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在政治社會學領域,存在許多關于它的理論研究。在我國這場疫情防范戰中,動員因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促進了國家制度向國家治理能力的轉化過程,并且加速了群眾集體意識向群眾集體行動的外化速度。總的來說,動員在其中充當的是一個連接宏觀和微觀的橋梁的角色。從社會運動動員理論的角度出發,去解讀我國在這場防疫戰,可以充分地發掘我國在其中取得不凡成就的深層原因,并且幫助我們找出過程中的不足,并為后期反思奠定基礎。
一、動員理論的分析維度
中文中“動員”一詞是由日語音譯而來,在實際生活中主要指發動某人做某事。而在社會學和政治學領域,“動員”一詞的含義被擴大了,除了發動之外,“動員”一詞更被賦予了組織協調的含義。在社會運動和集體行動的眾多要素之中,動員因素更是被眾多學者視為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學術界對于社會運動動員理論的研究更加具體化與系統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框架。
不同的學者對于動員理論的認識可能是不盡相同的。但是大致概括起來主要集中在三個研究維度上:制度動員維度;資源動員維度和情感動員維度。
1.制度動員:動員理論的核心
制度動員主要是從宏觀層次去分析動員發生的條件、機制和原因,是動員理論研究的起點。動員在制度層次的研究,十分重視社會分化和社會結構變遷對于動員效果潛力的影響。
以社會學家涂爾干為代表的結構變遷理論中,就十分強調社會變遷對于動員的影響。他們認為,“當社會變遷導致社會規范紊亂時,人就會變得難以控制。”[1]這種“難以控制”也就是動員上的失范,是由于社會變遷導致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為動員大眾提供了精神和物質上的條件。正如涂爾干在《自殺論》中所表述的:“無論是一場危機或者發展性的社會變化,一旦它所帶來的急劇社會轉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社會對人的約束力會在一段時間內減弱甚至消失。”[1]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結構理論,把動員歸結于由社會分工導致的資源分配不平等以及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斗爭中,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動員的階級立場和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在階級對立的社會結構中,各要素都會對動員產生影響。其中,國家與社會關系這一要素,對于動員影響較為突出。麥克亞當認為社會變化可以導致政治機會的擴展和社會運動組織力量的增強這兩個現存社會權力結構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影響到社會運動的發生和發展。[1]
總結觀點,對于制度動員可以做如下概括。首先,社會制度決定社會動員。社會制度決定動員的方式和效果,有什么樣的社會制度就有什么動員組織形式,就會取得一定的動員效果。其次,社會制度的變化會引起動員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全面的變化,包括動員的主客體,方式以及效果等等。最后,動員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階級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決定了動員的效果。
2.資源動員:動員理論的基石
資源動員理論的提出,是學者試圖從理性角度來構建動員理論的一種嘗試。傳統的社會運動理論的基石在于個人心理情緒化和社會運動的病態化。資源動員理論則是在批判傳統社會運動理論的基礎上興起的,它認為社會運動的動員組織與能使用的社會資源總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而這正是資源動員理論的核心。
按照資源動員理論的內容,資源與動員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資源是社會運動發生和發展的最根本要素。另一方面,資源的多寡直接決定了社會運動動員能力的強弱。這里“資源”的含義較為廣泛,既包括資金、設施和場所等有形資源,也包括意識形態、政治機會和領袖氣質的無形資源。但是僅僅掌握資源是不夠的,社會動員最終的成效還取決于資源社會運動化的能力。在轉化的過程中,組織力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組織力量的因素也有兩個。一是群體間的同質性,一是群體間人際關系網的密度和強度。
總結起來,對于資源動員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資源動員直接影響社會運動動員的發起以及社會運動的成效。另一方面,資源動員的發揮有賴于合適的組織力量和組織形式。如若沒有合適的組織形式,形成不了一定的組織力量,就算資源再多,也無法發揮其效益。
3.情感動員:動員理論的靈魂
研究情感動員的學派認為,動員是聯結情感和行動的關鍵一環。情感與動員之間的聯系突出表現在情感對于行動的激發上。因此,要理清情感動員的理論框架,必然要回到情感、動員與行動三者之間的關系上進行探索。這也是強調情感動員學者集中討論的核心問題。
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數學者的聚焦點是群體中的情緒和情感的積累以及相互作用對集體的行動產生的影響。例如,布魯默認為一般的社會運動包括三個階段:集體磨合、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勒龐提出群體中人們的情緒相互影響,最終導致思維和行動趨于一致的心智歸一法則。特納的突生規范理論把符號事件以及其引發的群眾性的一致的憤怒看作社會運動的心理基礎。斯梅爾賽的加值理論更是把“一般化的信念”當做社會運動發生的決定性因素。
對于情緒動員理論,我們可以借助學者趙鼎新的研究進一步加深理解。首先,情感對于社會運動影響的強弱,和社會運動的組織力量成反比。其次,情感在組織不良和社會權威弱化的條件下,可能成為動員的主導性因素。最后,情感中的社會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對社會運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新冠病毒防范過程中的動員行為分析
中國的這場防疫戰可以被視為一場全民參與的大型的社會運動。作為社會運動,防疫站的動員就變得至關重要,是這場戰役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制度動員、資源動員和情感動員在這場防疫戰中是如何具體操作的,是我們這章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1.制度動員:戰疫情中的堅強堡壘
此次疫情如洪水猛獸向我們襲來,而我們的社會制度則為我們筑起了抵御這場洪水猛獸侵襲的堅強堡壘。
按照制度動員的研究,社會制度決定社會動員。這就決定中國在這場防疫戰中的動員工作必須根植于我們的社會制度之上。具體的說,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來最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各要素參與到這場疫情防控的戰斗中。因為我國的社會制度擁有其他類型的社會制度難以比擬的優越性,因此,此次戰爭的動員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社會各要素的效能也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制度動員本身是一項繁重復雜的工作。而在這次戰斗中, 有三項具體做法,對于制度動員工作的成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一,形成了以黨中央為核心的統一領導制度。2020年1月25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這個事件代表著以黨中央為核心的領導制度的確立,表明在這場疫情戰中我們擁有了核心的領導力量。在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政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團體積極參與,人民群眾熱情響應,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分工明確,科學有序,熱情高漲的抗疫新局面。
其二,堅持了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梢约辛α扛纱笫率俏覈鐣贫葍瀯莸募畜w現,同時也是我們取得此次戰斗勝利的關鍵所在。正如張文宏醫生接受采訪時所說,上海重癥患者治療方案的特點,是在上海市政府、衛健委的統一協調下,把上海所有的優勢資源、多學科團隊全部集中在一起進行救治。
其三,強化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正是因為黨中央擁有軍隊的絕對領導權,所以當疫情爆發時,人民軍隊才能及時行動,承當起這場戰役的攻堅任務。據統計,截至3月1日,軍隊先后派出3批共40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疫情重災區武漢,承擔起重癥病患的治療任務。軍隊人員的參戰不論是在疫情防控,還是維護社會穩定方面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資源動員:戰疫情中的重要保障
資源是這場戰斗中的生命線,是我們取得最終戰斗勝利的重要保障。
按照資源動員理論,資源動員直接影響社會運動動員的發起以及社會運動的成效。這就決定在疫情防疫戰中,資源的調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場防疫攻堅戰中,關鍵的醫療資源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疫情發展的走向。以醫療床位為例,在疫情爆發前期,隨著病人就醫數量激增,武漢醫療機構床位全線告急。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武漢市的重癥病人從發病到住院的平均時間一度達到了9.82天,武漢市出現了一床難求的局面,很多人在等待的過程中由輕癥轉成重癥。隨著黨中央應收盡收,刻不容緩政策的提出,武漢市開始建設“雷神山”醫院和改造放艙醫院,截至3月1日24時,武漢全市可使用醫療床位40322張,已使用床位25090張,第一次實現了“床等人”。伴隨著醫療資源由緊急轉為充足,疫情的增長速度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遏制,出院人數大幅增長。
依據資源動員理論,擁有資源僅僅是動員的必要條件之一,另外一個條件,就是有無有效的資源組織形式。在這次疫情戰中,資源之所以可以發揮較大的效用,離不開我們有效的組織形式。首先,我們擁有被廣泛認可的領導核心和積極分子。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包括鐘南山,張文宏和李文亮在內活躍在戰事一線的共產黨員。其次,人民群眾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共享情感。當疫情發生時,很多醫療工作者,主動寫下請戰書,積極投身到戰中的一線中,在個人層面,表現出極高的政治覺悟,在組織層面,體現了強大的凝聚力,在國家層面,彰顯了中華名族的共同情感。最后,我們建立起了及時,透明以及可信度高的信息溝通系統。疫情期間,每日的重要的疫情信息和數據,都會通過各類途徑直達群眾。中央層次甚至直接跳過省市縣,直接打通了群眾的疫情上報系統。這些舉措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的效能。
3.情感動員:戰疫情中的精神良藥
情感因素滲透到社會運動的全過程中,對于整個社會運動產生的是一種長期而彌漫的影響,是我們戰疫過程中的一劑精神良藥,對于抗疫戰爭的開展發揮著精神保障的作用。
對于防疫過程的情感動員,首先要討論的是情感因素在防疫過程中的作用變化。伴隨著疫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情感動員的重要性。按照情感動員理論,當社會組織力量較強時,情感動員的效用也就相對較弱。因此在疫情爆發期,一些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采取了較強的組織形式,某些城市更是采取了戰時管理,在其中情感動員因素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少。但是,隨著疫情的逐步控制,情感動員的工作變得日益緊迫,在疫情站的中后期,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
在2月底之后,我們可以觀察到情感動員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正在通過各種途徑有序的展開。官方媒體通過網絡,電視和報紙在集中報道疫情防控中的感人事跡;字節跳動公司舉辦了在線抗疫創作的比賽;各大衛視的娛樂節目也相繼恢復;方艙醫院內的許愿樹、文化角、小品哥和T臺秀更是彰顯了群眾的文化力量。
在防疫的情感動員中,中國的文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之所以在這場世界范圍內的災難中能表現出驚人的戰斗力,與我們對于自身的文化認同和自信是分不開的。特別是革命紅色文化在這次防疫的過程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三、新冠病毒防范過程中的動員行為反思
在防范新冠病毒的動員過程中,我們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制度層次,我國制度經受住考驗,在實踐中向世界展現出了中國制度的力量。在資源組織層次,中國社會各層次中強大的組織力量,使防疫資源得到了合理,有序和高效的調配。在情感精神層次,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進一步彰顯,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在實踐中更加堅定。
看到成就的同時,我們要清楚的看到,這次防疫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問題。例如,武漢市副市長違規簽署放行令事件反映出我們的制度動員仍然具有一定缺陷;湖北紅十字會抗疫資源分配問題表現出資源動員過程中依然較為混亂;抗疫期間謠言傳播表現了文化情感動員還需進一步增強。
成就與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反思。首先在制度層次,實踐已近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強大戰斗力的制度,需要我們毫不動搖的堅持與發展,越是在困難的時候中國制度的韌性就越能夠得到體現。其次在資源層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的資源組織體制和建立資源分配的監督機制。資源是我們防疫的關鍵,合理的組織是資源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監督機制的建立可以更為有效的保證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公開透明,調動群眾和社會團體參與資源動員的積極性。最后在情感層次,要把防疫工作與文化自信的建設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文化自信為防疫工作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通過防疫工作豐富文化自信的內容和群眾對于文化身份的認同感。
注釋:
[1]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