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媒體浪潮的發展,“朋克養生”作為90后一種獨特的青年亞文化現象,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然而,無論哪一種亞文化盛行,其背后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意義。研究以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結合傳播社會學的分析視角后發現,“朋克養生”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年一代社會焦慮的社會心態。啟示著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當代青年所面臨的群體性問題,并且在實踐當中要重視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引導作用。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朋克養生;新媒體傳播
一、問題提出
大約從2017年開始,微博和朋友圈誕生了一股“朋克養生”的熱潮,并且借助網絡媒介的傳播特性和青年群體的文化特征,這種亞文化進一步蔓延到了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極大地改變了90后青年亞文化的生活樣態,這種新興的文化現象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無論是2018年微博上多次轉發的黑豹樂隊的鼓手手持保溫杯的圖片,還是在某綜藝節目中一位女明星在鏡頭下展示的一日食多種保健品的養生之道,又或是在網絡瘋傳的“一邊孜孜不倦的熬夜開party,一邊又勤勤懇懇敷面膜涂眼霜;一邊晚上吃著炸雞,一邊白天不忘健身”等等一系列段子,都為“朋克養生”的大面積傳播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隨后,這種看似“矛盾百出”的生活方式卻意外地在90后青年群體中悄然流行。
然而,任何一種亞文化的流行都有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且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意義,“朋克養生”文化的流行與90后青年的社會處境有著密切聯系。這樣一種自相矛盾的生活方式對應著一定的社會現實,折射出青年群體真實的生活樣態,呈現了正處于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青年群體復雜多樣的社會心態,直接反映著當代青年在社會現實中所面臨的群體性問題。本文將通過傳播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以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作為理論基礎,嘗試將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剝離開來,從而讓我們更加客觀地認知“朋克養生”的文化意義,關注當代青年所面臨的群體性問題。
二、理論基礎
伯明翰學派關注的青年亞文化現象,指青年人通過風格化和另類化的符號對主導文化進行挑戰從而建立認同的附屬性文化方式[4]。“風格”在亞文化理論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風格是吸引人的關鍵要素,要理解風格,不能忽略的是亞文化做什么、如何做以及為什么這么做[6]。因此,本文要闡釋“朋克養生”的文化意義,關鍵在于要準確把握“朋克養生”的文化風格。亞文化風格的形成有其獨特的運行方式與傳播載體。亞文化風格的產生,不是在“一無所有”中創造物體和意義,而是在現有的語境中把已有的物體進行轉換和再次安置,轉向新語境,并且改編它,從而生成一種新的意義[3]。當進行分析時,通常會借用列維·斯特勞斯符號學中的“拼貼”、“同構”等概念。青年亞文化的風格是一種社會符號式的隱喻,它不是憑空創造或想象出來的,而是需要借助已有的物品體系和意義系統,通過對這些物品的挪用和對意義的篡改來實現[1],此過程被描述為“拼貼”。同構主要是指在一個群體的價值和生活方式之間,在它的主體經驗和它用來傳達核心關切的符號形式之間存在著的“象征性的吻合”[3]。通過拼貼、同構等方式會使得亞文化產生某種“抵抗”意義,有時甚至還會完全逆轉傳統的表意。
當論及青年亞文化產生的原因,結構的解釋模式通常認為其產生是與青年的社會地位、社會結構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青年亞文化產生源于社會結構矛盾以及相應產生的文化矛盾,而亞文化出現的目的是為各種社會問題提供一種“象征性的解決方案”。盡管它最終無法解決社會中的實際問題,但可以通過它獨特風格的抵抗表達出青年群體的要求。
三、“朋克養生”內容分析
首先,“朋克養生”有其獨特的拼貼方式,它并不是憑空創造或想象出來的,而是借助了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客觀物品體系和意義系統,“朋克”一詞代表著搖滾不羈的精神,“養生”通常被認為是中老年人的專屬,二者看起來完全毫不相干。但“朋克養生”正是通過對以往傳統養生方式加以挪用和篡改,將其與“朋克”相聯系,對原先“養生”的語境進行了反轉和意義改寫,并使得這種新意義在90后青年群體中流行開來。比如熬夜、飲酒、蹦迪、破洞牛仔褲是“朋克”精神中追求自我、反叛等特征的表現;保溫杯、紅棗、枸杞等又是“養生”原有的鮮明象征。經過話語策略的轉換,并借助新媒體中的“冷媒介”—圖片配文字補充,將之改造成為承載“朋克文化”的“熱媒介”。常見的諸如媒體傳播中“朋克養生”相關法則,“啤酒加枸杞,可樂泡黨參”“白天一杯奶茶,晚上加跑兩公里”“買最貴的眼霜,熬最長的夜”等等。這樣被拼貼創造而出的“朋克養生”,更是通過了一種特定“同構”的方式,將象征性符號與個體經驗生活聯合起來,讓青年群體感受到媒介傳播著充滿自嘲的文字圖片似乎就是著他們真實生活狀態的表達體,從而受到眾多青年人的熱烈追捧。
其次,根據《2019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出熬夜是90后最為普遍的現象,但其實在“朋克養生”一族的網絡調查回復中,實際生活中多數人的熬夜并不會選擇去通宵蹦迪等瘋狂的事情,他們更多是將熬夜作為一種歸還自我的時間。當下青年人大多數都感受到自己在置身于壓抑的、封閉的社會結構中,現實的壓力剝奪了大量的自由時間。當結束滿滿一天的工作之后,實際已經沒有精力再去做其他事情,只有夜晚的時間可以讓他們短暫逃離白天壓抑的結構,回歸自我重構的娛樂活動之中,所以大多數人便會選擇再熬久一點的夜。現實的壓力,再加上類似熬夜等“反叛行為”,也讓青年人的身體產生了許多不良反應,如上火、胃病、脫發等等,所以他們又不得不尋求“養生”方式進行自我補救,這才出現了熬夜后第二天瘋狂敷面膜眼霜;吃辣的痛痛快快的火鍋時,下一秒喝涼茶降火這一系列看似匪夷所思的行為。正是青年人這種迷失與焦慮的真實圖景,讓他們既追求“朋克”,表達和尋找自我,又不得不屈服于現實,屈服于社會主導下的“養生”體系。因此,網絡傳播中“朋克養生”法則或段子的出現,恰恰滿足了青年群體既想打破充滿壓抑與焦慮的生活狀態,又必須對現實和身體低頭的無奈。這種既反抗又被動接受的特征建構出了一種90后獨有的“朋克養生”式文化風格。
四、“朋克養生”傳播背后的文化意義
如前文所述,“朋克養生”一方面體現著青年人期望在主導的社會規訓下尋找屬于自己的喘息空間,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尋求主體的欲望表達;另一方面又體現著他們被動選擇著與主導的社會生活體系,通過“養生”達成的一種不徹底的“和解”方式。這樣的文化風格背后反映出一種當下青年人被動、矛盾且無奈的社會焦慮。通過社會焦慮這一社會心態反映出的事實也正是“朋克養生”的文化意義。
社會心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透過社會心態的狀態及其改變,可以看到社會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可能產生的后果[2]。“朋克養生”表面上是一種矛盾的生活方式,背后實則展現著青年群體在快速的社會進程中不同程度的社會焦慮。近年來,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全面深化的轉型期,傳統的熟人社會已逐漸消失,現代化的工業社會正加速到來。復雜多樣的社會形態使得社會競爭與社會生活風險同步增加,使得處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個體發展都充滿著高度不確定性。時代的更新特征通過社會生活作用于每一個個體,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體驗更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個體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導致青年一代在各類繁雜的選擇中更加迷茫。同時,市場經濟與互聯網的高度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似乎也變成一種商業化的營銷渠道,影視作品、綜藝節目等都試圖消費觀眾情感來達到自己利益的需求。人與人的交流也更多是隔著一層屏幕,情感交流開始依賴網絡中的“虛擬”操作,感情不和開始表現為社交軟件的“拉黑”。因此,在情感支持上個體也變得好似更加孤獨,從而也更加迷茫。
五、“朋克養生”的傳播引導策略
從傳播社會學的立場來看,任何傳播現象的出現都有著或隱或顯的社會學根因,都與社會文化體系發生著千絲萬縷的牽連[8]。“朋克養生”的傳播流行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當下青年社會焦慮的社會心態,而這一心態反映出的社會現實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從當今新媒體的傳播引導角度來看,新媒體在青年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與日俱增的關鍵作用,可以充分借助新媒體進行“朋克文化”的引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產物,對整體社會變革和個體日常生活都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90后正是經歷了從傳統紙媒被新媒體取代的一群人。新媒體具備傳播速度實時化、信息更新個性化、傳播內容豐富化等特征,并且人人都具有主動選擇接收信息和與信息互動的能力。在這樣急速變幻的媒體語境中,青年更容易受到新媒體的傳播作用機制,接收與關注個體只感興趣的信息,長期可能會形成一種信息固化的狀態,對青年文化產生不利影響。“朋克養生”之所以迅速發展為新興的青年亞文化現象,很大程度上與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密切相關。所以,對于當代青年人“朋克文化”的批判或引導,更需要借助能夠進入青年群體信息接收的新媒體的力量,既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又或是可以通過短視頻APP,關注當下青年的生活狀態,傳播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同時更加注重引導主流文化的傳播與發聲。
參考文獻:
[1]胡疆鋒.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78.114
[2]王俊秀、楊宜音.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0
[3]胡疆鋒.亞文化的風格:抵抗與收編——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4]胡疆鋒.從“世代模式”到“結構模式”——論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8(2)
[5]胡良益、劉永寧、吳春梅.“朋克養生”的青年亞文化現象解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9(1)
[6]董扣艷.“喪文化”現象與青年社會心態透視[J].中國青年研究,2017(11)
[7]王璐.11月11日:從文化建構到商業收編[J].青年研究,2014(3)
[8]杜曉杰.“喪文化”的傳播社會學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9(11)
作者簡介:
鄧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