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 羅婧瑩 王福東
摘 要:重視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在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教育,已成為所有醫學院校甚至社會的共識。皮膚病與性病對患者帶來“5D”模式的影響,更加要求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關注患者的心理因素,保護患者的隱私,做好溝通,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將人文教育融于皮膚性病學的教學中,至關重要。本文將以信息化教學設計為載體,構建人文教育與皮膚性病學相融合的模式,并分別從理論課、見習課及第二課堂方面加以探討。
關鍵詞:人文教育;皮膚性病學;醫患溝通;信息化教學設計
醫學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醫療活動必然伴隨著人文活動,好醫生的標準不僅要具備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扎實而寬廣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先進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理念[1]。良好的醫患溝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順利完成醫療過程的保障,是避免醫患糾紛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了提高醫學生在工作中的適應能力,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在醫學生培養中,強調醫學人文教學至關重要,如何培養出合格且綜合素質高的醫療人才已成為醫學院校共同關注的問題。皮膚性病學病種繁多、發病率較高,門診量大。本文將對基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皮膚性病學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進行探討。
一、將人文教育融入皮膚性病教學中的必要性
皮膚病與性病對患者帶來的影響可用“5D”模式描述[2],即Disfigurement(外觀影響),Discomfort(不適),Depression(心理影響),Disablement(能力喪失),Death(死亡),其中心理影響越開越受到關注。有數據顯示,在皮膚科,至少有1/3的患者需要考慮到相關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這類患者中,部分因疾病導致心理問題,部分是心理問題誘發或加重皮膚病情。醫生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醫生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有效溝通等,都需要有較好的人文素養作為支撐,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國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質情況,與其他醫學院校相同,我校思政德育也依托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論類課程,學時不少,學分不低,但發揮作用卻有限[3],脫離了專業載體的道德說教無法使學生產生心靈共鳴和情感體驗[4],所以在皮膚性病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可以潛移默化的培養醫學生對專業的熱愛,提高的醫患溝通能力,便于以后更好的適應醫療工作。
二、師資隊伍的人文素質培養
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授課教師的人文修養,“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教師對于學生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講解,要在醫德上對學生有所指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各種現象,尤其保持正直的品格,讓學生成為知恩、感恩,勇于擔當、正直、善良和積極進取的人,老師用有意識的教育行為,將人文教育滲入臨床教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感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更能有效得培養人文素養。
教師的學識、經驗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習最原始的方式就是模仿,所以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勝于一味的說教。
教師對于專業的熱愛,對科學的熱情,對事物獨到的見解與積極創新的思想均有利于使學生在接受專業訓練的同時得到人文素質的培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對其人生影響很大的老師,幫助他們認識人生、熱愛生活。
三、構建基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教學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簡稱“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主要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最終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5]。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根據時代的特點,激勵學生利用信息化環境進行探究、實踐、思考、運用等高級思維活的教學規劃與準備的過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充分進行學情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定“設計”教學過程。
四、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
1.課堂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
挖掘皮膚性病學課程中的人文內容,現代醫學發展至今,總有里程碑式的節點,這些可能是某一個病原菌的發現,可能是某一個原理的提出,也可能是社會背景的推動。從社會歷史、醫學背景、科學精神、職業道德、愛國情懷、哲學原理、中華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面著手,挖掘人文教育,即增加了趣味性,啟發了科學創新思維,同時用科學家的專研精神,醫學前輩的敬業精神感染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將人文教育整合入皮膚性病專業課程,優化課程,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分析教學內容、學情、學習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利用教學環境及網絡資源,將人文教育有機融入皮膚性病學教學過程,避免為了人文而人文。
2.見習課中融入人文教育
皮膚性病學是一門直觀性非常強的臨床學科[3],需要在大量感性認識(皮損的視覺形態獲取)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形成理性認識(皮損在腦海的形態復現和診斷思維形成)。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皮損位于皮膚表面,甚至位于隱私部位,所以在見習中,與患者的溝通至關重要,首先要做到人文關懷,在觀察或者拍照之前,一定要向患者說明目的,征得患者的同意,在觀察或拍照時,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提供良好的安全的環境,之后要感謝患者,注意文明禮貌用語,要尊重、感恩患者,要明白臨床經驗的積累建立在患者的病痛、金錢、時間及對醫生的信任之上。“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知”,前者靠個人的生活體驗,后者靠個人的認知能力[6]。對于皮膚身心疾病,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因素,對于性病,不能歧視,帶教前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合理合計教學環節,有目的的引導患者,以行為做示范勝于說教
3.第二課堂中融入人文教育
第二課堂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開展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人文教育貫穿課堂內外,通過小組學習,公開課、社團、義診及主題活動等多種渠道,提高學生的人文、職業素養。如我校社團“家”,志愿服務麻風病康復村,在活動中掌握麻風病的專業知識,同時了解這一古老疾病的發展,受到文化、政治因素的影響,關注患者的心理;在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罕見病日等開展義診、科普,邀請學生參與組織、策劃活動,加深專業知識的了解,同時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
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靈魂,是保證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和醫務人員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7]。人文素養是臨床醫生在做出謹慎和正確決策中必備的基本素質,如同作為醫學基礎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一樣[8],所以在本科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硬技能和軟技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設計需要內容創新、方法創新、過程創新、活動創新、模式創新,是教學的核心保障,基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皮膚性病學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教學過程,保證目標的可實現性、時限性,保證內容的趣味性、拓展性和融合性,提高了課堂有效性,可以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創造富有人文情懷的學習環境,將人文教育滲透到皮膚性病學課堂內外,讓醫學人文精神融入醫學教育,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醫學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蒲丹、王韻、吳立玲等.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3):386-389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4
[3]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
[4]趙學旻、阮俊斌.與人文教育融合的醫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5):271-272
[5]曹慧、王福東、李宗香.信息化教學設計在臨床醫學本科皮膚性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9.10(2):143-145
[6]李富濤、鄒春莉、聶鑫.醫學人文素質在醫患溝通中的重要作用及策略[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8):1270-1723
[7]陳曉燕、劉暉、龍藝等.基礎醫學教育與人文知識滲透[J].基礎醫學教育,2013.34(12B):89-92
[8]嚴鈺鋒、王見之、張慧琴等.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3.34(12B):89-92
作者簡介:
曹慧(1987--)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醫學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醫學教育、性傳播疾病、激光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