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安金輝?付蓉鳳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產業化的提出,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飛速發展,高校數量不斷提高,規模越來越大,辦學模式多元化,院校整合和升級得到了空前發展。然而近年來,由于大學排名、高校評估所采用標準的同一性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盲目發展的愿望,致使地方新建本專科院校也在“做強、做大、追趕一流”的浪潮拍打下,迷失了自身的辦學方向,盲目追求大型化、綜合性、高水平,出現了盲目改名風、升格風等不健康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方專科院校;專業調整
1 專科院校現狀和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1.1 招生難
專科院校辦學內源不足,辦學條件差,競爭能力不強,教育資源短缺,社會對專科院校的認可程度還比較低,社會、家庭、學生對專科院校認識不夠清晰,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和誤區。
1.2 就業難
由于社會對專科院校的認識較模糊,一些用人單位追求高學歷,非本科以上學歷不要,造成專科學生就業難的事實。專科院校生源質量相對降低與社會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越來越高的矛盾突出,畢業生的壓力凸現,形成“進口不旺,出口不暢”的非良性循環。如何擺脫當前嚴峻形勢已是迫在眉睫。
1.3 學科與專業建設需要突破的主要問題
目前,新建本專科院校在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上需要突破的主要問題是:第一,“應用性”。即應以培養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為首要任務。培養應用型人才要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滿足地方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的用人要求,滿足企業技術更新和管理創新對人才的需要。第二,“地方性”。地方新建本專科院校要在“地方”上做足文章。要在認真研究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的基礎上認清自己的任務與職責。只有從實際出發,發揮自身因歷史、地區、傳統所決定的優勢,找準自己的合理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第三,“特色性”。就是要在弄清地方特色的前提下,根據所在地域環境、資源稟賦、社會需要及學校自身辦學歷史、學科優勢等,對自己做出準確、科學、合理的定位,彰顯辦學特色。
1.4 學科與專業建設遇到的主要制約因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眾化的深入,新建本專科院校在學科與專業建設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惑。目前,最大的困惑是辦學定位問題。由于辦學定位不明確,學科與專業建設遭遇如下難題:第一,缺乏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清晰的辦學理念,致使辦學定位模糊不清,在人力、財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科與專業建設的茫然多頭并進顯得捉襟見肘,阻礙了學校的持續發展。第二,在學科與專業建設上,缺乏對地方社會需求和自身特點的深入研究,常常是有意無意地與綜合性大學比試在學科門類上的覆蓋率,出現策略性失誤,阻礙學校的發展。
2 針對“互聯網+”模式下的院校合作與地方特色專業調整建議
2.1 樹立“三個立足于”的建設理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樹立如下學科與專業建設理念:其一,立足于未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廣闊的視野,考慮到地方社會的長遠需求,需要有長遠的目標,不能搞短期效應,不能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損害未來發展的空間。其二,立足于地方。滿足本地區確定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的發展需要,確定在某些方向重點突破,建設和發展特色學科和專業。教學科研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在“地方”上多做文章,學校的專業建設、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都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特點,各項發展目標都要適應地方經濟、科技發展方向和人才的需求狀況。其三,立足于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是以地方特色為基礎的,要強化地方特色意識,結合本校的客觀實際,立足于開發利用地方的資源優勢,辦出學校特色。
2.2 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地方新建本專科院校要合理配置現有學科與專業建設資源,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當前重點做好如下工作:其一,要充分發掘現有學科與專業優勢,積極改善科研條件、加大學科建設力度,為傳統優勢學科與專業的改造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強學科與專業建設的綜合實力。其二,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富有地方特色的學科領域,選準研究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立學術組織,促進特色學科的發展,增強學科與專業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其三,著眼于未來和長遠發展,力爭依托專業建設,培養出具有較強理論修養和較高的學術造詣,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學科帶頭人,增強學科與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力。
2.3 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沿著“融合—改革—創新”的漸進式改革路徑,開創智能化、深層次、開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設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智能化、可視化、科學化的智慧校園,創新校企共建實景課堂、在線遠程課程、虛擬工廠等人才培養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將現代化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校企合作領域,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資源,將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相對接;另一方面,構建全覆蓋的在線學習平臺,企業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向師生開放,學校將教學資源向企業開放,真正實現校企合作優質課程網絡化、崗位實訓遠程化,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向企業專家遠程學習,節約成本,實現校企合作高效化。
2.4 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河南機電不斷增加投入,積極推進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化校園建設,完善Wi-Fi的全覆蓋、異地實時雙向互動視頻平臺及其他智能終端設備,加強校企合作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豐富和完善信息資源庫。通過雙向互動視頻平臺,將監控、多媒體、錄播、企業生產等系統高度集成,Wi-Fi全覆蓋,實現音頻、視頻的順暢傳輸,教學與生產實時互動,校企資源共享。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學生在教室觀看生產過程,增加感性認識。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1)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企業所需人才的教育層次、分布區域,準確把握企業用人需求;2)對高素質技能人才標準提煉、分析,搭建人才資源庫;3)依據基于企業需求的人力資源庫,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架構,開發優質教材,將生產過程、工藝流程、崗位要求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企業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無縫對接。
3 結束語
地方專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呼聲日漸高漲,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素質。為發揮已有教師的潛能,需要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
參考文獻
[1]劉堯.地方高校發展避免誤區[N].光明日報,2017-04-25(11).
[2]曾冬梅,陳江波.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競爭與協作關系[J].教育與現代化,2017(3):66-71.
[3]曲偉,許紅晴.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多維教學評價系統構建研究[J].高教論壇,2018(11):76.
[4]董立平.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建設應用技術大學[J].教育研究,2018(8):67-74.
[5]吳晨映.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普通高校校企深度合作發展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61-64.
[6]劉資媛.“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及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7(21):365-367.
[7]肖林根,李科生.校企合作動力機制創新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