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藝術逐漸走向世界舞臺,與世界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對話,研究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譯,非常必要。本文通過分析川北大木偶文化翻譯文本,提出翻譯此類文本時應遵循三原則和采取“歸異結合”翻譯策略,力爭達到最大外宣翻譯效果,構架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關鍵詞:一帶一路;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譯
1 川北大木偶文化概況
川北大木偶藝術主要分布于四川南充地區,是一種獨特的杖頭木偶。表演時,由表演者一手握住竹仗或木棒,像撐傘一樣把幾乎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木偶舉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兩根鐵簽,從而讓木偶比劃各種動作。它起源于走街串巷的民間木偶戲,后經不斷發展,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早在30年代初就聞名于川北地區,80年代曾兩次代表中國出訪演出,獲得極大成功[1]。
1999年四川省大木偶劇院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06年川北大木偶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川北大木偶已成為南充一張醒目的文化名片。曾多次走出國門,登上世界舞臺,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南充的風采和魅力。2018年在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在“北京八分鐘”的演出中,兩只大熊貓木偶向全世界發出第二十四屆北京冬奧會的邀請,這是川北大木偶在國際舞臺上最響亮的一次發聲[2]。
2 “一帶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譯研究現狀
“一帶一路”倡議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旨在借助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重點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個方面,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實現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其中民心相通的關鍵是文化相通。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文化相通離不開跨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而外宣翻譯則是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
在此背景下,南充作為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將在文化上與世界有更多的交流與對話。北大木偶文化作為南充鮮明的城市名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登上國際舞臺。在此過程中,對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翻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遺憾的是,目前雖然國內對川北大木偶的藝術傳播、表演形式及傳承教育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對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翻譯研究幾乎是空白的。
3 “一帶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文化的外宣翻譯原則
外宣翻譯是我國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旨在幫助世界了解和認識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進而提升國家形象,掌握國際話語主動權。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形式,外宣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肩負著對外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歷史使命。
在對外傳播和翻譯川北大木偶文化的過程中,譯者應心懷使命,遵循一定的翻譯準則。
3.1 在照顧外國讀者的基礎上保持川北大木偶的民俗文化特征
首先,基于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譯的目的是傳播這一民俗文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保持其民俗文化特色,在確保目標讀者能正確理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重要文化特征,力求在譯文中充分體現川北大木偶傳統文化魅力,這樣才能凸顯川東北文化的差異性和獨特性。
例1:《龍門傳說》的劇本改編于南充的一個民間傳說“鯉魚躍龍門”,講述的是一則關于夢想和堅持的神話故事[3]。
其中,“鯉魚躍龍門”包含豐富的文化信息。這一民間傳說在川東北是家喻戶曉的,據說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專為此作詩一首:“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龍”在中國文化中包含非常美好的寓意,中華民族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中國人常用這一傳說來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但國外讀者并沒有這一文化背景,且“龍”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惡的怪物,如果在翻譯過程中逐字逐句翻譯,必然會造成目標讀者的誤解。而如若完全照顧目標讀者進行意譯,又會丟掉原文中獨特的中國文化,達不到文化傳播和宣傳的目的。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在考慮目標讀者接受程度的基礎上體現原文文化特色,既要傳播中國文化,又要照顧外國讀者。
3.2 對背景知識進行解釋或闡述,有效創設認知語境
認知語境是在傳統語境的概念上發展而來,它不但包含傳統語境中所研究的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語境,而且也包含語言使用者大腦中不斷被抽象化和結構化的客觀物質世界及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情感、認知能力[4]。目標讀者對譯文真正把握的前提不僅是對其語言符號系統和使用規則的掌握,還包括是否能夠理解。目標讀者在閱讀譯文時,往往由于缺乏背景知識和情景知識等而無法正確理解譯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解釋或闡述,進而創設良好的認知語境,幫助目標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所傳達的文化信息,達到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的目的和效果。如在翻譯上述例1中“鯉魚跳龍門”時,可在譯文中對這個故事加以解釋或闡述。
3.3 譯語準確、簡潔,突出外宣翻譯的交際性和實用性
外宣翻譯不同于一般翻譯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交際性和實用性。譯者在川北大木偶民俗文化外宣翻譯過程中,應使用準確、簡潔、精煉的語言,避免引起歧義,造成誤解,從而使目標讀者充分理解這一世界罕見的木偶藝術文化,進而引起他們的共鳴,達到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目的,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例2:“船舟借傘”一戲中,大木偶青兒那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性格,表演得淋漓盡致,觀眾無不驚嘆[5]。
這段介紹主要表達的就是“船舟借傘”一戲對青兒性格表達得十分充分和透徹,讓觀眾非常驚嘆,那么翻譯時,就要用簡潔明了的語言來表達這一涵義,而非追求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和藝術性。可用英語常見的“so……that”結構處理為:In the play Borrowing Umbrella in a Boat,the naive,bright and cute character of the big puppet Qinger was so vividly and thoroughly expressed that the audience have to gasp in admiration.
4 “一帶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翻譯策略
常用的文化翻譯策略主要有兩種,即歸化和異化。
歸化策略是指在翻譯中采取目標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本內容,令目標讀者易于理解。這種翻譯策略充分照顧了目標讀者的接受程度,但在翻譯文化信息豐富的文本時,易造成原文文化的丟失。
異化策略則主張譯者在翻譯時盡量向作者靠攏,采取與源語相同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使譯文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這種翻譯策略以原文文化為中心,但忽略了譯文讀者的感受,容易產生晦澀、難懂的譯文。
在川北大木偶民俗文化翻譯實踐中,很多時候,僅僅使用歸化或異化都無法傳達出原文的真實內容,這就需要根據實際翻譯材料內容,綜合考慮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特點和目的語的表達特點,將兩種文化翻譯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即采用“歸異結合”的翻譯策略,努力達到最大外宣翻譯效果,真正實現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如翻譯例1中的“鯉魚躍龍門”時,可將歸化與異化相結合,處理為:Carps Jumping over the Dragon Gate----to become successful in the end after determined effort,前半部分使用異化策略,忠實地表達了原文字面內容,后半部分采用歸化策略,將原文字面背后的文化內涵表達出來,既將原作的內容完整準確地表現了出來,又考慮了目標讀者的接受程度,實現了外宣翻譯交流和傳播文化的目的。
5 結語
作為世界稀有劇種和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大木偶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做好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譯工作,促進跨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應遵循三個原則:在照顧外國讀者的基礎上保持川北大木偶的民俗文化特征、對背景知識進行解釋或闡述,有效創設認知語境、譯語準確、簡潔,突出外宣翻譯的交際性和實用性,采取“歸異結合”翻譯策略,力爭達到最大外宣翻譯效果,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吳應學.川北大木偶藝術[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77.
[2]趙倩倩.川北大木偶:溯洄從之道阻且長[J]四川省情,2018(6):55-58.
[3]譚顯珍.川北大木偶《龍門傳說》的藝術設計探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23):54-55.
[4]于婧陽.認知語境背景下留學生成語習得方法論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09-113.
[5]謝奇.川北大木偶[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4:26.
作者簡介
張兵兵(1984-),女,助教,碩士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公共外語學院,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漢英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