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平(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傳統體育指導教師)編輯/易可
在多年太極拳教學中,發現一些學員在學習太極拳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常見的問題,包括手型、身型、步型動作不規范。“三型”是入門者必須學習的動作和基礎動作,也是練武者首先接觸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基礎動作之一,而且是學練進一步難度動作的前提。由于“三型”是簡單的動作要求,所以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太極拳的手型有三種:掌、勾、拳。掌型一般要求:掌心內含,五指微開,虎口撐圓。陳式太極拳的掌型是大拇指根合向小指,指尖后仰,其余四指依次向手背分向舒展錯開,也叫做瓦攏掌。勾手一般要求:五指第一指節自然捏合,勾尖向下,手腕突出。吳式太極拳要求大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合,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彎曲內收。陳式太極拳要求大拇指尖與食指中指尖相合呈圓形,其他兩指自然彎曲,呈圓形。拳型一般要求:所有太極拳流派都一樣,四指卷曲,大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的中節上。拳心內空,拳面平。在太極拳教學中,雖然已明確講清楚,但是在學練中還是出現不規范的手型,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一是不重視手型,認為不怎么重要。二是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套路動作中,忽略了手型,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問題。三是模仿性差,雖然明白要領但做不到位,特別是細致的動作,肢體不聽大腦指揮,協調性差,表現出心知身不知。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教學中,一般都要先講身型,還要細說加示范。身型總的要求:虛領頂勁,即頭頂上百會穴用意念虛虛上領,下頜微內收,不可用力太過;兩肩放平下垂,保持松沉;肘關節自然下墜;胸部自然舒松,微內含;背部舒展拔伸,自然放松,不可后弓或前挺,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脊柱保持自然挺直不可左右歪斜;臀部下垂收斂,不可后凸,胯不可左右歪斜;膝關節屈伸柔和自然,要與腳尖同向;頭部與面部要做到頭正頸直,眼睛平視向前看,舌尖頂上鄂,牙齒微扣,嘴巴微閉,面部表情自然。預備過程中要求調息,即靜下心來,放松心情,精力集中,調整呼吸。調身,頭頂百會穴虛虛上領,把后背脊柱牽引上領,才能做到拔背含胸,兩肩胛骨微微向前合,肩胛骨才能松下來。腰胯膝自然松沉。這些要求內容是很多的,除了講解外,重要的是動作示范,帶領大家多次反復練習才能基本養成習慣。有些人做的不到位,其原因有三個:其一,對動作要領不太理解,初學者對太極拳的術語不能完全理解;其二,學習太極拳有的學員對自身要求不高;其三,能理解動作要領,但動作做不到位。其實,對于初學者來說有難度,一開始就要求做到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老年人學練太極拳,由于缺乏武術基礎,在肢體運動控制和肢體協調方面缺乏鍛煉,為了能更好地學習太極拳,根據學員實際情況,補充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補充式的訓練,逐步達到適應學習太極拳運動的要求。既好又節省時間的解決方法,就是缺什么就補充什么,需要多少就補多少,慢慢地,一點點地積累知識。講新課新內容前就先補充相關知識進行練習。經過多次(一般需要三次)學練之后,才能開始講新課。
太極拳運動力量最主要是腿部的運動,對腿的力量、平衡、柔韌性要求都比較高,這也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教學過程中采取“講解+示范+訓練”的方法,以達到漸進式提高的目的。太極拳步型主要有:弓步、虛步、馬步、仆步、平行步、歇步、獨立步等。例如,使用最多的是弓步。弓步步型要求:前腳尖向前,后腳尖斜向前45°,前后腳橫向距離10厘米(拗弓步需20厘米),前腿膝蓋要對準前腳尖,不能超過腳尖。為方便記憶,總結為四句話:前腳尖向正前方,膝蓋對腳尖,前后腳一腳寬,后腳斜45°。要求大家記住這四句話,課后反復練習。通過練習得到鞏固,通過練習不斷糾正錯誤的動作。只有經過反復記憶——反復示范——反復練習,才能形成正確習慣。


由于社區學校授課對象主要是退休人員,學員的年齡偏大,記憶力退化,有的有各種老年慢性疾病,加之家務繁重,精力有限,出現錯誤動作而又屢屢不能糾正也是情有可原的,作為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其次,還要重視教學藝術性和靈活性,老年學員有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文化素養、職業特點、人生閱歷、興趣愛好和習性天賦等。教學過程既要施用平行教學原則,又要因人而異,采取因材施教、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學練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