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越 趙安
“工匠精神”是當代社會最需要的精神品質,傳統工藝是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蘊含了一定的哲學思想與美學追求。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工匠精神的弘揚一脈相承,沒有工匠對工藝的精益求精,就沒有卓越的品質體現。本文以南通藍印花布技藝為例研究其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具有現實價值與意義。
一、傳統工藝的價值與工匠精神的解讀
傳統工藝源于古代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承載了特定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傳統工藝一代代傳承延續至今,是先祖智慧的體現,也是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發引導作用。近年來,國家層面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和振興做出了相關部署,專家學者也在進行深入的研究。
工匠文化歷史悠久,“匠”的最初涵義即是背著刀斧工具的木匠,后泛指制作手工的藝人。工匠們依靠一門技藝在家族傳承的過程中逐步樹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并在此過程中對工藝的制作選材與技藝過程堅守專注、精益求精,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國古代獨有的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于2016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了包括傳統工藝領域在內的廣泛關注。工匠精神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職業精神,敬業、精益、專注與創新。
二、南通藍印花布工匠精神的傳承
南通文化底蘊深厚,工藝美術資源種類豐富,是江蘇工藝美術重點產區,其中尤以藍印花布久負盛名。著名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被命名為“中國藍印花布藝術傳承基地”,為永久性的文化保護場所。民間傳統工藝從實用到審美,從單一的生活用品到豐富的精神寄托,傳遞了南通人民的追求與向往,彰顯了這個歷史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蘊。傳統工藝記載著生活印記,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這種祖輩對傳統工藝的樸素情感和匠心專注正是現代傳承人所缺乏的品質。因此,充分挖掘傳統工藝的價值,探尋其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除有助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之外,還有助于厚植工匠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一)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工匠精神的含義是匠人對自己創作產物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逐漸提升,由于技藝的傳承優劣不一,水準參差不齊,因此,培養精益求精的工藝態度尤為重要。手工藝人們在工藝制作的過程中不斷雕琢完善、精益求精,并且享受著這一過程。匠心精神也在世代相傳,能工巧匠們不斷制作出精巧的器物。除去對工藝精細的追求,幾代人對同一門工藝的傳承也同樣體現著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20世紀90年代,南通藍印花布傳承人吳元新建立了藍印花布藝術館,呈現了自己多年來的收藏與研發成果,并成立了藍印花布染坊。吳元新克服了起步初期的艱辛,遵循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設計了一批藍印花布工藝品投放市場。如今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擁有了屬于自己品牌的藍印花布產品,上千種藍印花布圖片及古舊機器直觀呈現給大眾。藍印花布博物館成為了“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是南通地域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極大提高了南通這座城市的美譽度。
(二)獨具匠心的創作過程
南通藍印花布在20世紀80年代經常出口國外,之后,由于產品總是如出一轍的老紋樣,使得銷量遞減。為了設計出具有新意的紋樣,吳元新想盡辦法去各地搜集素材,同時,還利用業余時間經常到當地的文化館學習美術。他靠著腳踏實地,勤學苦練前輩的制作經驗,設計出了許多藍印花布的新紋樣,深受國外客商喜歡,除帶動工廠經濟效益之外,也打開了知名度。后來,他在中央美院的求學,使他對藍印花布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為之后獨具一格的創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吳元新在研究所里開了一個染坊,將自己的設計通過染坊進行加工,去周邊的旅游城市試銷。同時,他還為廠家開發了一系列適合當代人們需求的服裝、鞋帽、臺布、玩具等產品。從染坊學徒到學校設計實踐再到專門從事研究,吳元新跑遍了南通地區的印染作坊,走訪了許多作坊師傅、民間藝人,收集了大量流失在民間的經典紋樣、實物資料,對藍印花布這門技藝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匠心精神要求民間藝人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還要不斷學習,拓寬眼界,力求在創作風格上獨具個性。吳元新經過四十年來對藍印花布藝術的竭盡全力保護與傳承,共計搶救保護藍印花布等傳統印染實物遺存兩萬余件,同時經過對技藝的多次研究與改進,創新設計近千件藍印花布紋樣及飾品,創新的藍印花布作品三度獲“山花獎”,設計的藍印花布系列作品“鳳戲牡丹”臺布、“年年有余”掛飾、“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吳元新對藍印花布技藝獨具匠心研習的過程促進了傳統工藝的不斷創新改革。歸根結底,還是源于吳元新內心深處對工藝、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才會不斷探索與進取。
(三)堅守專注的奉獻品格
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傳統工藝的品質,品行高尚比技藝出色更為重要。傳統工匠技藝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依靠家族內部的世襲傳承或師徒制,一生刻苦鉆研,幾代人堅守專注,對手工技藝要求盡善盡美,數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代代傳承,“一生只做一件事”。正是這種堅守專注,讓傳統工藝在今天依舊能夠煥發光彩。1960年,吳元新出生于江蘇省啟東縣,祖輩從江南遷移而來,同時帶過來的還有精湛的紡染技藝。吳元新童年時期,全家的生活用品即依靠父母的紡紗織布得來。吳元新從小耳濡目染,對紡紗印染產生了深厚情感,使藍印花布這門傳統技藝在他的心目中有著深刻的印記。色彩清新、圖案吉祥、結實經用,藍印花布曾經“衣被天下”,在現代化進程中,因機械替代與市場萎縮,技藝曾進入瀕危狀態。但憑借著獨具匠心的技藝與對工藝的執著熱愛,在吳元新的長期努力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于2006年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結語
在當今社會,傳統工藝蘊含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與意義,是涵養現代設計和新手工藝的文化內核,是支撐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精神助力。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盛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踏足藍印花布傳統印染學習的行列,但因耐不住刮漿、染布工藝的枯燥和繁瑣,能堅持的寥寥無幾。有的剛學到些皮毛就另立門戶,更有的擅自采用機器制版等方式來替代傳統印染方式,喪失了對傳統技藝的敬畏之心。傳統工藝的傳承需要不斷積累,保持對傳統工藝的熱愛與堅守,艱苦耐勞、不斷探索,不單單傳承技藝操作,更是要傳承前輩工匠藝人們所具備的優秀品質,靜心凝氣、腳踏實地、專注執著、肩負責任、傾注匠心,才能讓傳統工藝得以不斷傳承與創新。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通訊作者:趙安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江蘇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建設文化強國下的工匠精神傳承研究——以南通民間傳統工藝的傳承為例”(編號:2018SJA1249);2018南通市社科基金項目“南通傳統工藝‘工匠精神的傳承文化研究”(編號:2018BNT028);2019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熊逸越(1977—),男,湖南道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