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迅速增長與國民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使得國家愈發關注精神文明領域的建設工作,社會群體也熱衷參與多樣性文化活動。近幾年,群眾文化得到明顯豐富,而美術教育和群眾文化的碰撞,不但促使社會群體文化生活趨向多元化,而且也有助于國家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針對美術教育和群眾文化的關系展開探討,以期提供一定的參考。
美術是指占據一定空間或者平面且具備美感的藝術,實施美術教育便是對美術作品、美術藝術與相關知識展開欣賞和學習,從而提升學習者美術涵養的行為。開展美術教育有助于提升社會群體藝術鑒賞及審美能力,提高社會群體文化水平,推動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對社會整體精神文明以及群眾文化涵養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美術教育本身便具備較為明顯的休閑性以及通俗易懂的特征,易于社會群體理解和學習。近年來,美術教育已在各領域有效開展,社會群體對于美的鑒賞也愈發濃烈。美術教育是群眾文化生活當中的關鍵性構成內容,多樣性的美術教育在群眾文化生活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廣泛。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要切實掌握美術教育內容,分析美術教育與群眾文化的關系,認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價值,引導更多社會群體積極參加到美術教育中,推動群眾文化發展。
一、群眾文化
(一)群眾文化概念
群眾文化即社會群體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自我開發、自我參與以及自我娛樂的社會性文化,以滿足社會群體精神生活訴求,提升社會群體精神內涵,這亦是群眾文化的核心內容。換言之,群眾文化是將社會群體活動作為主體,將自娛自教作為主導,將滿足個體精神生活實際需要作為目的,將文化娛樂活動作為重點內容的社會現象。一方面,群眾文化主體是社會群體,客體是文化活動。另一方面,群眾文化涉及內容極為廣泛,但主要以文化娛樂活動內容為主。
群眾文化涵蓋群眾文化團隊、文化活動、文化事業以及文化工作。現階段,群眾文化已經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關鍵內容,在現代公共文化構建的基礎上,還要融合國家文化領域發展內容。伴隨市場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群體精神需求以及審美要求的持續提升,群眾文化會以更大規模與更快速度發展。同時,群眾文化市場也會更加廣闊,藝術教育和新興的表演形式對于人才的需求將會不斷增加,群眾文化發展亦會邁進嶄新的發展階段。
(二)科技進步產生的群眾文化的影響
現階段,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發明創造不斷發展出新的概念,以美術教育為基準的育人模式逐漸興起,無論是高度發展的西方國家,還是我國周邊的鄰國,均在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專業。然而,由于國內對該專業重視程度較低,群眾文化層面的發展戰略相對滯后。在某種意義上而言,群眾文化專業的形成與發展,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而群眾文化作為尚未被充分開發的領域,其具備廣闊的專業市場和發展前景。
(三)民間藝術的傳承及發展
中國民間藝術作為“非遺”的重要構成內容,伴隨國家及社會各界對于“非遺”的重視度提高,更多的民間藝術獲得長久發展與傳承。但即便如此,依舊存在諸多“非遺”文化由于無法獲得傳承漸漸走向消亡。因此,使國家民間文化藝術趨向大眾化方向發展,是民間藝術得以傳承的主要方式,群眾文化能夠使民間藝術被更多社會群體了解與掌握。積極弘揚“非遺”與民間文化,可以使社會群體生成強烈的保護意識,最終使得更多“非遺”得以傳承及發展。
二、美術教育
(一)美術教育概念
美術教育即教師經過部分美術專業技能與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教導受教者,在完善與開展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讓受教者明確認知美術學習的價值,這是提高美術審美的重要路徑。但是,學校美術教育本質在于培育學生積極的審美觀念,使學生能夠體會美術為其感官與內心世界帶來的震撼,以及使學生掌握創造美與欣賞美的能力。教師要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念,提升其審美水平,而學生經過感知美與不斷訓練思維能力,使其個性化得以全面發展。美術學習并非是單純的課程與技能鍛煉,更是文化學習,唯有在廣泛的、不同的文化中領悟美術藝術、學習美術知識,才可切實感受到藝術的美。同時,學好美術對提升學生想象力、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另外,美術教育亦是提升學生藝術鑒賞力以及藝術修養的重要方式。通過美術教育,學生能夠借助繪畫表達個體情緒。美術教育可有效發揮美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群眾文化中美術教育特征
普通美術教育具備基礎性與創新性特征,而基于群眾文化的美術教育相對于普通美術教育而言,既具備共性,亦具備特殊性。唯有掌握這些特性,才可真正理解美術教育價值,以及美術教育與群眾文化的關系。基于群眾文化的美術教育具備下述特征。
首先,社會基礎較強。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在較大程度上解放了社會群體的勞動力,同時經濟條件也有所提升,社會群體可在美術欣賞活動投入一定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美術教育是群眾文化不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其是在社會群體中較為通俗與流行的文化,并深受社會群體追捧。
其次,審美趣味較強。國家經濟體系的改變推動了文化鑒賞的改變,美術教育課切實順應社會群體對文化功能的需求,可明顯區別于大眾娛樂活動。美術作品中情感表達含蓄的特征,符合社會群體的情感表達傾向,使社會群體真正參與其中,可以使得社會群體獲得情感升華以及美的享受,感受美術教育趣味,提高自我藝術素養。
最后,美術教育具有實踐性。美術教育伴隨社會發展持續進步,不僅傳承藝術家們的優秀品質,同時融合新時期發展需要,持續豐富自身特色,在此過程當中,呈現出社會群體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美術教育建立在實際生活的前提下,是特殊的實踐藝術。
(三)群眾美術教育作用
現階段,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據較大比重,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于祖國整體經濟實力提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群眾文化發展與進步,社會基層群體文化消費能力也隨之提升,進而帶動了國家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群眾文化工作者在社會群體中實施美術教育,可以使廣大社會群體了解美術藝術形式,加強自身藝術鑒賞力,進而拓展文化市場。同時,群眾文化和美術教育的融合,能夠推動美術作品逐步進入百姓生活中,促使人們不僅注重物質生活的追求與享受,還會對美術作品進行購買,來滿足自身精神需要,這對于國家文化行業的發展發揮著推動作用。美術教育、群眾文化兩者間存在密切關聯,并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三、美術教育與群眾文化的關系
(一)提高社會群體審美水平
美術即經過對作品的欣賞與理解,體會出思想情感的藝術。因而,美術教育在國家群眾文化建設當中所飾演的角色極為重要,可有效提升群體審美水平,強化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與認知,滿足群眾文化生活訴求。美術教育對社會群體生活方式具有一定影響,可在無形中使社會群體成為藝術美的傳遞者,還可以提高社會群體的美術素養。積極實施美術教育,可以使得社會群體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基礎上,提高自身審美水準,陶冶情操,從而實現提升社會群體綜合素養的目標。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深入了解,人們可以與美術教育建立起更為緊密的聯系。這一聯系在提升社會群體審美情趣的同時,還可提升其欣賞能力。
(二)強化國家文化軟實力
社會群體作為國家的構成部分,提升其文化素質,加強文化自信,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美術教育中所包括的美術作品大多是作家在其生活當中的真實感受,也反映著社會具體發展方向。并且,我國美術領域發展多以政治發展為背景,美術作品蘊含著強烈的教育價值,可推動愛國主義相關教育實施,維護社會安定及經濟增長。美術作品可反映一定的社會環境,促使群眾對于文化發展態勢有所把握,從而提高文化自信,發展具備中國特點的群眾文化。另外,文化軟實力象征著祖國面貌,實施美術教育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措施。
(三)發展國家美術藝術
美術藝術源自現實生活,群眾文化的發展有助于推進美術教育進步。鑒賞美術作品便是美術藝術領域發展的重要驅動,在美術教育提升社會群體審美水準的同時,社會群體亦會對美術教育提出新要求。社會群體對美術教育的追求可以使美術藝術發展逐漸契合社會發展需要。同時,美術教育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撐,僅憑政府部門的經費投入難以實現發展美術教育目標,然而,通過群眾文化,可以使社會群體自發開展美術教育及美術活動,首先可緩解政府經費投入壓力,其次有助于美術藝術發展。社會群體參與美術教育,可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并吸引更多經費投入,進而為發展國家美術藝術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四、結語
美術教育作為國家群眾文化不可分割的構成內容,現階段社會發展水平為美術教育的進行提供了多方面保障,美術教育本身蘊藏濃厚的藝術美感以及豐富的教育內容,可以為社會群體帶來豐富的審美藝術鑒賞。因而,人們應充分認知到美術教育開展對發展群眾文化的關鍵性作用,了解美術教育價值,借助美術教育,加強社會群體精神文明領域建設,促使群眾文化與美術教育協同發展。
(通川區文化館)
作者簡介:魏琛(1979—),女,四川達州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