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范疇中的色彩構成研究即是對色彩的冷暖、強弱、對比及色彩間相互作用與色彩之于人的心理影響的研究。藝術家或設計師通過合規的、理性的色彩元素組合和感性的色彩運用創造出審美價值高、社會效益突出、經濟價值顯著的現代藝術作品。學者對色彩構成的研究促進了現代繪畫的發展路徑創新,使當代繪畫形成了一種新的色彩關系形式。
同時,色彩作為一種繪畫媒介、作為一種繪畫要素、作為繪畫中常見的表現形式,其不但是藝術家再現客觀世界的手段,亦是傳達創作者自我思想和藝術思想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利用色彩原理、色彩關系及色彩構成推動現代藝術創作,如何使色彩構成輔助設計師完成高質量的設計作品,如何使觀眾通過色彩構成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是人們必須探索和思考的。學者通過研究色彩構成對現代繪畫的影響及其效應,可以極大地促進色彩構成的發展與現代繪畫的進步。
對于畫家來說,色彩這一藝術表現語言對畫面效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搭配及色彩的固有特點等因素在繪畫創作與現代設計中起著不可磨滅、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F代繪畫作品或設計作品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自身的色彩認知水平,取決于其是否能熟練運用色彩原理進行藝術創作,取決于其能否在創作過程中熟練運用色彩理論,熟練運用有關冷暖、強弱的對比因素,熟練運用色彩構成的知識等。
通過研究色彩構成中有關色彩元素、色彩的情感、色彩的對比等元素對繪畫的影響及其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作創者自身對色彩的理性認識,改變創作者自身固有的對色彩狹隘、局限的認識,不斷提高其在繪畫中對色彩語言的運用能力。此外,在設計范疇中,色彩構成的重要作用亦是不可忽視的。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通過對色彩構成的理性認識不斷加深,通過對色彩構成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相應切實可靠的藝術實踐,這將逐漸使創作者的色彩運用能力得到提升,使創作者對色彩的本質認識逐步加深,同時使自身的現代繪畫與情感傳達能力得到相應的鍛煉和提升。
一、色彩對比在現代繪畫中的作用
色彩對比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相同、相近或不同的色彩放在一起使之產生明度、冷暖、純度、面積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其因色相的不同、明度的差異、純度不同等,會使畫面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與不同的情感。這也為創作者創作出情感豐富、畫面充實的現代繪畫作品提供了途徑與依據。在色彩的對比度方面,其分為柔和對比和強烈對比,亦稱弱對比與強對比。柔性對比(弱對比)是指在色彩作品的畫面效果上,其色彩的明暗、色彩的純度與色彩對比度相近,不同色相色彩所占面積大小等基本一致,畫面的總體效果柔和,柔和的對比畫面在色調上比較統一,有安靜悠揚、溫柔含蓄、神秘朦朧、文靜、雅致、穩重的意境,但也存在單一呆板、沉悶、易產生過于素凈的單調感、缺乏活力的問題,這就必須調節明度差來改善。
強烈對比是指色環中相鄰色彩間的夾角大于120度的色彩組合,這種色調與色調之間的對比超過120的色彩,可以讓畫面有華麗、活潑、有力、直接、明快、奔放、強烈、醒目、豐富之感,對比效果有既大方又活潑之感;同時,在亮度方面,亮度對比為五度的色彩畫面容易產生刺眼、不舒服的感覺。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適合表現大膽的畫面和粗狂的內容,一般需要采用多種調和手段來改善對比效果。強烈色彩的對比就是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謀求變化,主要以顏色的變化為基礎,輔以統一的色調。
二、色彩調和在現代繪畫中的應用
在現代繪畫中,對比與和諧共存,對比與和諧共生,沒有對比的絕對和諧必然產生乏味,沒有和諧的絕對對比必然產生隔絕,對比與和諧均是相對而言的。對比襯托和諧,和諧反襯對比。色相環上的距離(角度)越小對比越弱,畫面效果越溫和,受眾心理感受愈加平緩;反之則對比越強,畫面效果較為激烈,畫面跳躍性較強。畫面效果過于強烈或過于柔和都會產生各種問題。明度或純度及彩度間的反差強烈,易使畫面產生不和諧、不安定、原始和難以調整的結果,此時畫面讓人感到緊張和疲憊,壓抑和不安,易產生粗俗、不協調等不良感覺。所以和諧的色彩關系、對比與和諧共存是色彩構成的目標,唯有此,畫面才能豐富、活潑,但又不失統一。
色彩和諧是指兩種或多種色彩的有序組合在純度、明度、對比度、彩度等諸多方面均能形成和諧、有力、活潑、豐富的效果,使色相對比距離約為90度左右(中對比類型),使畫面對比既有相當力度,但又不失調和之感。另外,色彩的組織搭配要與畫面的主題相一致,分清主次關系。同時,只有打破色彩區域的平衡,人們才能真正追求色彩的平衡。通過這種在變化中尋求統一方法,人們可以得到色彩互補所帶來的視覺平衡,使對比度協調,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感受。
三、現代繪畫中的色彩構成簡析
與傳統繪畫作品相比,色彩構成的現代化發展使繪畫類型不斷創新,革新了人們對色彩的固有認知?,F代繪畫作品中的色彩觀念較之20世紀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由注重“寫實”轉向“寫意”,逐漸由對客觀世界的客觀描繪轉變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傳達,開始呈現出一種純粹性、片段化、符號化和介入性的特征。
色彩作為最具表現力、影響力和傳達力的藝術語言之一,對現代繪畫與畫面情感具有較大影響,其也是繪畫藝術個體表現自我意識的重要工具與前提條件之一。在設計范疇中的色彩構成亦是幫助設計師建立起科學、合規的色彩認知,轉變其保守、狹隘、感性的色彩運用方式,并幫助其建立科學邏輯的基礎,這點同純繪畫領域的色彩構成具有共性。而繪畫范疇中的色彩構成在遵循基礎原理的基礎上,更偏重于感性,打破固有的色彩認知理念,并運用現代的色彩構成理念來表達繪畫意境、表達作家內心自我,其真正的創新是從印象主義(Le Impressionisme)開始的。印象派畫家主要集中于色彩純度的應用,并主要使用互補色的原則進行顏色調合,然后用原色對畫面效果進行強化,所以物體的固有色被完全拋棄、被完全否認,以此實現傳統到現代的叛逆性轉變。
四、色彩的心理效應對現代繪畫作用
色彩運用的最終目的是表達和傳達情感。不同的顏色可以產生不同的感覺,如物理范疇中的大、小、寬、窄、輕和重,虛實之形狀與色彩范疇中的明暗、冷暖等。色彩情感因時、因地、因景制宜,在特定色彩的運用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作用,可以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特殊的情感需求也會改變畫面固有的情感屬性。心理學家在他們的調查和分析中指出,當人們接觸到物體時,首先會對顏色產生印象,然后是具體的形狀,可見“先色彩后形式”的邏輯思維模式對繪畫創作的巨大影響。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印象主義,也正是基于此開始在繪畫過程中逐漸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的。色彩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果傳達信息和表達信息。不同顏色的字段產生不同的形式,引發受眾不同的聯想,激發受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顏色組合亦可使受眾產生不同的情感聯想。在這種辯證作用下,繪畫藝術表現了藝術家獨特的藝術內涵,使其作品獨具特色。
五、結語
色彩構成在繪畫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可忽視的。色彩在繪畫中的運用,特別是有關冷暖、強弱的控制,有關明暗、面積大小等的控制均是每個藝術家都面臨的問題,是每個藝術家都需要深入思考、研習的問題,也是一個難以運用科學的方式加以衡量的問題。如何自如地掌握色彩的運用以及如何自如地掌握色彩的情感效用,這些都需要藝術家在日常生活、在繪畫實踐中不斷探索。藝術家不僅要了解色彩的屬性,掌握色彩運用的基本原則、色彩的對比原理,熟練達到色彩畫面的和諧,還要不斷提高其對色彩的駕馭能力,能夠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色彩語言。
(遼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李坤澤(1979—),男,遼寧丹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