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通過對館藏水陸畫《水陸緣起圖》畫面內容的描述,簡要分析水陸法會產生的原因,介紹水陸畫產生和發展過程。
關鍵詞:水陸畫;水陸法會;產生的原因;水陸畫的發展
該幅畫(圖1)畫面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畫的是梁武帝在法華殿邀請智公禪師解夢,答疑解惑。畫面中智公禪師被請到寶座上,椅子兩旁有兩位陪同的弟子,雙手合十,作揖狀。梁武帝身著龍袍虔誠地坐在寶座下面聆聽大師教誨,身后有兩名掌扇。掌扇后面五名大臣雙手合十作揖狀,前面一位大臣向旁邊大臣作交流狀。此畫中人物服飾取材明代帝王、大臣、禪師,造型別致、靈動,設色艷麗、明凈。
畫面的下面部分墨書題記,錄文如下:
重修水陸功德記
夫水陸者,天地冥陽之大會也。凡修齋設,醮不惟赦。諸苦惱釋,諸冤愆脫離業海,消除魔障,免輪回之生死,超萬劫之塵途;且兵盜晏息,天下升平,水旱無憂,歲稔時禮,福國庇民,功德難量,誠亙古之善果,現今之良因。至水陸緣起,自有儀文可稽,無容瑣贅。第我和戎(即古浪)闔屬唯泗水堡敬供。水陸一堂于萬歷三十一年有,如金和尚募眾重修延至今,日又百余年矣。奈日久復損,不堪瞻仰。幸古浪峽香林寺性參禪師募化本邑,貴官長者喜善樂助,攢表(裱?)重新,涓吉慶贊,功德圓滿。敬此志名永垂不朽!
時雍正六年歲次戊申菊月吉旦。圓滿諷經比丘能慧,特息癸卯科拔貢候授教諭劉鵬舉薰沐敬題。慶贊行道比丘銅祥、廣演、海玉、海淵、心潔、心覺、海濟、思品、實恒、寂沛、海源、妙鐸。功德主:張明道、王者臣、衛浩……
功德記內容是說水陸法會是天上、人間最盛大、最隆重的法會,會集僧人或道徒供齋食,做法事,道士設立道場祈福消災①。修齋設醮不僅免除煩惱,而且能夠化解怨恨,求得人間太平,使冤魂超升,寬免罪過,從而脫離其苦海,消除你的磨難和不順。人是六道中樞,上可為天人,下可入地獄。佛陀從人間出,就是說成佛的必是人身。佛陀了悟煩惱的真相,超脫災難的世俗之路,而且消除戰爭和匪患,以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農業豐收,五谷豐登,可以使國富民強,功德難以估量,這是永恒的行善之舉。現如今我們修復水陸畫,舉辦水陸法會是我們最大的因緣,做的最好的善事。水陸法會的起源有儀文可查,毋容置疑,在我和戎縣境內,只有泗水堡敬供水陸畫。水陸畫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由如今和尚募捐修復,到今天已經一百多年了。因為年深月久,損毀嚴重,有礙瞻仰。有幸碰到古浪峽香林寺性泰禪師、紳士賢達及本土德高望重的長者積極募捐,重新裝裱,因此此絹很榮幸被裝裱一新,功德圓滿,謹此志名,永垂不朽。
水陸法會,舉辦的時間長短不一,最短七晝夜,最長時間可達四十九晝夜。水陸道場根據舉辦者可分為獨辦和合辦。水陸法會起源于印度,出自《拔救面燃餓鬼出離地獄陀羅尼經》中的故事[1]。相傳阿難做噩夢惡鬼向他求食,如果不向他們施舍,三天以后阿難也會墜入地獄,阿難祈求佛祖救助,佛祖教給了他修設水陸法會道場的方法和拔救面燃餓鬼的咒語。
中國的水陸法會根據該畫面描述起源于南朝梁武帝蕭衍,歷經隋唐,到了宋代才形成有規范儀式的水陸道場。元、明兩代是水陸法會盛行期,清代晚期水陸法會逐漸衰落。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水陸法會基本上滅跡①。
水陸法會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原因:一是梁武帝在實施水陸齋時主要是為了抑制殺生和統御國家。這一點在很多證據的佐證下能夠得到驗證。當時江東一帶的廟宇,大都在祭祀神祇,而梁武帝在棄道事之后,更是從佛教的“悲懺”教義中諦悟了“好生之理”,因此施設六道之齋供(即一般所謂的“六道供”),用以變換祭祀神祇的形式,也就是梁武帝創制水陸齋之重要緣由。而此時的梁武帝發現水陸齋的創建極大地滿足了當時上層以宗教形式控御百姓的需要。二是水陸法會施供對象是六道眾生,此六道眾生在佛教中都在輪回的行列。這種威懾力是極其巨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威懾了民眾的心理,人們頂禮膜拜的同時不斷地反思著自己的“罪業”,以祈求下世不要墮入畜生和修羅之道。水陸齋在一定程度上修補了人生前的“罪行”,使民眾通過誦經、禮佛來消減自己的罪過,以求修成更高之道。正是在這種新型宗教體系的蠱惑下,民眾在其中取得了趨同感,并以極快的速度接受了這種“輪回”的報應之說,這也是水陸齋創建的原因之二。
以輪回報應之說來勸誡和教化民眾是其共有的特征,都是統治階層用以奴役和桎梏大眾最為重要手段。《梁皇懺》前面有一篇傳文,傳文中說,該懺是梁武帝為超度已故皇妃郗氏,邀請當時高僧制作而成的。從《梁皇懺》的內容方面分析發現,原本適用的對象可能是出家人;懺悔的主要內容則是飲酒食肉以及僧中種種的違犯情事等。這點應與梁武帝《端酒肉文》中的《懺悔食肉法》有關。除此之外,懺文中還強調“神明不滅”的觀念。同時,在內容與形式上其與《凈住子》及南朝其他懺法相近。這些特色都說明了《梁皇懺》在梁代產生的可能性極高[2]。但是到宋代大量文獻中提到梁武帝創制水陸儀文的經過,并有詳細記述。如《釋門正統》南宋宗鑒編《水陸儀》,楊鍔北宋后期在宗賾所撰的《水陸緣起》。另外根據史書中的梁武帝言之要好生,懷有悲天憫人之心,這在古文獻中表述甚多。以他這樣的做事風格,施設齋,供解除六道眾生之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下詔斷絕宗廟的犧牲祭祀,而且頒布《斷酒肉文》,這都與禁止殺生舉辦水陸法會有密切聯系。我們和中國佛教結合,《焰口經》及民間的“水陸”,形成了水陸法會。
北宋天祐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王氏設水陸道場。因為駙馬都尉張敦禮撰《水陸像贊》16篇稱《眉山水陸》,被收錄在《蘇軾文集》中之中。在《慈悲道場懺法》中也有梁武帝蕭衍為水陸法會起源人之論。
最早進行“水陸法會”是宋代熙宇年間(1068—1077)東川楊鍔所撰水陸儀軌,并在四川一帶大肆流行。這是最早水陸儀軌的完整形式,在此之前水陸儀文并未有如此的規模。至明清時期水陸法會已向著世俗化方向發展,民間色彩愈益濃厚。水陸畫是根據水陸法會奉請的神祗名目及水陸儀軌進行繪制的,因此它負載了一定的宗教意義與社會功能,它們的制作總體上講是把宗教觀念具體化和形象化。它不是為了創造可供獨立欣賞的美術作品,而在于構造所從屬禮儀的特定場合和空間。它是通過信徒和民眾參加水陸法會,在置身于儀式所構建的整體情緒氛圍中,面對所奉請神祗的圖像產生既崇敬又畏懼的心理情緒而實現其目的。古浪縣博物館收藏的水陸畫,是一套珍貴的明代繪畫作品,早在泗水堡水陸堂舉行水陸道場時懸掛,后來又由香林寺保管,1927年古浪大地震后托管于當地大戶孫耀顯家,1952年上交縣政府民眾教育館保存,1958年移交文化部門保存至今。此畫共42幅,除中央的3幅大佛像外,其余均高約260厘米,寬約110厘米,以細絹為底,用藏藍和黃色團花花綾裝裱,繪制精美,裝幀考究,大部分畫面清晰,保存完好,少數因受潮或被煙熏,絹色變暗或稍有裂紋。2004年由甘肅省文物局立項統一組織修復,它既是美術藝術研究、又是歷史考證方面珍貴的實物資料,曾被專家譽為“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
參考文獻
[1]謝生保.甘肅河西水陸畫簡介——兼談水陸法會的起源和發展[J].絲綢之路,2004(S1).
[2]史宏蕾.神祇眾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景澤時(1978—),男,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陶瓷器。
①出自唐杜荀鶴《登靈山水閣貽釣者》詩:“江上見僧誰是了,修齋補衲日勞身。”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廣延道眾,大建經壇,要與先帝修齋追薦。”太平天囯洪仁玕《資政新篇》:“禁演戲修齋建醮[jiào]。”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六:“王德升名崈,困躓場屋,遂入玉笥山,依道士潘與齡,獨居白云齋十餘年。予聞其名久矣,因與諸子入山設醮。”明張萱《疑耀·壇醮之始》:“趙與時謂用道士設醮祈福延壽,則漢建安二十四年吳將呂蒙病,孫權命道士於星辰下為請命,是設醮之法始於此。”清李漁《奈何天·誤相》:“寺院門前鶴噪,知是捨財吉兆;若無信女燒香,定有善男設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