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陸 王賀 王永樂



摘 要:利用X射線衍射(XRD)分析方法,對錦州市博物館館藏的一件商代云紋花觚的銹蝕產物進行了檢測分析,結果表明其銹蝕產物主要為堿式碳酸銅[Cu2(OH)2CO3]。結合其檢測分析數據和保存現狀及病害調查結果,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修復技術路線,主要步驟包括清洗去銹、矯形、焊接、補全、緩蝕、封護及表面做舊、隨色等,采用傳統保護修復手段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因病施治,成功地保護了這件商代云紋花觚,使其蘊含的價值及藝術內涵得以展現。
關鍵詞:云紋花觚;科學分析;病害調查;保護修復
錦州市博物館位于遼寧省錦州市,成立于1953年,前身為遼西省地志博物館籌備處,是一座地方綜合性的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共收集藏品32大類,計17000余件,其中一級、二級文物占有一定的比例,更不乏連珠紋連柄青銅戈、青銅雙鈴俎形器這樣的國內孤品。但藏品中有較多殘損件,部分藏品正發生著不同程度的病害,由于館內缺乏專業的保護修復技術人才和保護修復相關的工具、設備,保護力量總體較為薄弱。因此,2013年,我館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更名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挑選了53件(套)銅器,編制了《遼寧省錦州市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方案(一期)》,作為首批銅器保護修復合作處理試點。該保護修復項目于2016年通過了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組的技術驗收。保護處理試點為我館銅器保護工作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文物保護技術人才,為后續銅器保護修復(二期)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條件。
本文就保護修復項目(一期)中涉及的一件商代云紋花觚的保護修復過程做簡要概述。云紋花觚,商器,文物登記號為1634號,來源為撥交。銅器為侈口,高圈足,長身細腰,底口呈喇叭形,身飾云雷紋和饕餮紋。口殘缺,通高約25厘米,底徑約8.8厘米(圖1)。目前該件銅器存放于我館地下文物庫房,為了進一步增強該件銅器抵御外界環境干擾和抗腐蝕的能力,同時滿足日后展覽展示的需求,對此件商代云紋花觚開展了一系列保護修復處理,以期最大化地展現其賦存的歷史、科學價值及藝術內涵。
1 保護修復前期工作
1.1 分析檢測
為了了解此件云紋花觚的銹蝕物構成,使用手術刀在器物底部表面隱蔽處刮取少量綠色銹蝕樣品,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為接下來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依據與參考,以便制訂適宜的保護修復技術路線與修復方法。
通過對器物表面銹蝕樣品的分析可知其種類,為后續的保護修復處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由分析結果可知,銹蝕樣品構成主要為堿式碳酸銅——Cu2(OH)2CO3。這種銹蝕物為無害銹,故在后續的保護修復處理中,應依據實際情況,對影響器物美觀的部分銹蝕及污物,使用機械或化學方法加以清除,對不影響器物視覺效果的無害銹應予以保留。
1.2 保存現狀及病害調查
這件云紋花觚總體保存狀況較好,器物本體具備一定的金屬性,整體器物表面通體銹蝕,銹蝕產物主要是深綠色銹蝕。殘缺是這件銅器的主要病害,主要集中在云紋花觚的口沿部位。器物內外壁表面局部都有少量硬結物及土垢覆蓋。文物底部有文物號涂寫、文物標簽覆蓋。該件器物的病害狀況如圖2~圖4所示。
在對青銅器病害定義的基礎上,確定了對應的病害圖示符號,用于青銅器病害存在區域對病害的記錄和圖示。此件云紋花觚的病害圖如圖5所示,其中左下角的輔助圖示用以反映整件器物的通體病害狀況。為了全面反映該件青銅器的病害狀況,依據器物的形狀特征分別繪制各個視角的病害圖,為后續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1.3 保護修復方案設計
由于修復的這件云紋花觚金屬基體保存較好,僅口沿處有較大殘缺,花紋集中在器身,且器壁薄厚適中,采用傳統青銅器技術中的焊接、銅皮補配即可解決問題。保護修復中,力求遵循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可再處理的原則,采用機械清理為主、化學試劑為輔的方法清理去銹,并采用目前銅器修復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對其緩蝕、封護處理,以期提升器物的抗腐蝕和抵御外界環境干擾的能力。總體來說,傳統保護修復手段與現代修復新技術相結合,“最小干預,諸法相輔,因病施護”的保護修復理念是本次整體保護工作的特點,并貫穿在整體的保護修復過程中。
2 保護修復主要技術流程
2.1 表面清洗、去銹
清洗去銹主要是去除青銅器表面的污物、浮土、沉積物或影響器物表面美觀的銹蝕物。清洗去銹主要有兩種方式,即機械去銹法和化學去銹法[1]。
此件云紋花觚的表面清洗、去銹,選擇了機械清理為主、化學試劑清理為輔相結合的方法。機械清理法主要是利用手術刀、三棱刮刀、毛刷、超聲波清洗儀、潔牙機等一些手工或電動工具,對表面銹蝕物、泥土及其他沉積物,通過刮、剔、磨、刷等操作進行清理的方法。機械清理的可控性較化學清理強,不會給器物引入新的化學材料,不給將來留下隱患。
在實際工作中,對于銅器表面局部區域比較難清理的覆蓋物,如硬度較大的銹蝕物或殘留物等,采用了化學方法輔助處理后,再機械清除。即先利用化學試劑如乙醇+水+丙酮組成的混合溶液、EDTA三鈉鹽溶液涂敷處理較硬的沉積物使其軟化,然后再利用機械工具進行清除。
2.2 矯形
青銅器的變形是由于受到自然力、人為等外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變形,矯形是通過施加一種相反的力,使變形部位朝相反的方向再一次變形,以達到整形的目的,這是青銅器修復各個環節中最為艱難、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技術手段[2]。
我國青銅器傳統修復技術中的整形技術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法。錘擊法是青銅器整形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鉛錘或錫錘敲擊變形部位并使之改變變形方向的一種方法。撬壓法主要是通過對器物的整形,使原本無法對接的碴口可以吻合、對接。
本件云紋花觚的變形幅度較小,僅口沿部位有微量的形變,且本體是具有一定的強度和韌性的器物,故使用小鉛錘采取輕敲輕震的方式整形,敲震時在變形部位墊錫片后錘擊,并采用撬壓等方法進行整形處理。矯形處理也為下一步的焊接、補全工作奠定基礎。
2.3 焊接、補全
焊接技術是我國青銅器傳統修復技術中的一種,它是修復、復原破碎青銅器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傳統焊接技術以錫焊法為主,錫焊可使古代青銅器的破壞損傷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3]。但目前在實際修復中,采用的方法往往是靈活的,有時根據需要也采用焊、粘、機械加固結合的方法。補配是我國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位的重要技術,我國傳統的補配技術主要是根據器物種類、形狀、殘缺部位,采取打制銅皮補配和翻模鑄造補配兩種工藝[4][5]。
此件云紋花觚的金屬基體尚存,具有一定的金屬性,且器壁厚度適宜,故使用我國傳統青銅器修復中的補配方法——銅皮補全,并采用焊接工藝將其與本體進行連接。根據殘缺器物的厚度,使用大小、薄厚不一的銅片進行補配。依照殘缺形狀鋸出相應的補配件,而后將補配件與器物本體焊接(圖6)。注意在焊接前,需使用銼刀在需焊接的開裂面兩邊各銼出45度角的焊口后,再用電烙鐵進行錫焊,然后將焊縫打磨平整。
2.4 緩蝕、封護
為了進一步增強此件云紋花觚抵抗外界環境干擾及抗腐蝕的能力,對處理后的銅器采取緩蝕、封護處理。由于此件銅器相對較小,故采取浸泡法處理。
緩蝕劑選擇了目前國內青銅器緩蝕保護中常用的化學試劑——BTA,封護劑采用了國內外較為常用的丙烯酸樹脂類封護劑的一種——Paraloid B72[6]。將云紋花觚放入配置好的2%BTA乙醇溶液中,10分鐘后取出,用較大功率的吹風機吹干。重復上述步驟再將其浸泡在上述溶液中,10分鐘后取出,自然干燥。干燥后,使用棉簽蘸取乙醇溶液,對器物表面局部有白色結晶的區域進行擦拭。再配置2%B72乙酸乙酯溶液,將其浸泡在該溶液中進行封護,5秒后取出,自然干燥。30分鐘后再次將該器物浸泡在2%B72丙酮溶液中,2秒后取出,自然干燥(圖7)。封護后銅器的外觀應以不眩光、無漏點為準則。
2.5 做舊、隨色
經過了前面的清洗去銹、矯形、連接、補配等工序,下一道工序即開始對此件銅器進行做舊及隨色處理,這道工序也是我國青銅器傳統修復工藝中不可缺少的一項。
這道工序主要對經過整形、補配的器物進行,主要是對焊接(或粘接)、補配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痕跡進行修飾、掩蓋,使其與周邊的銜接渾然一體。做舊及隨色前還要對焊接(或粘接)、補配的焊道等部位進行清理,使其平整地與周邊對接,這是進行做舊、隨色的基礎。本次做舊、隨色主要使用B72乙酸乙酯溶液及礦物顏料調色,而后使用油畫筆彈撥隨色。具體做法如下:用一些比較硬的油畫筆調上幾種可使之達到某種效果的顏料,一只手持調刀或其他依托物,另一只手持油畫筆,利用油畫筆撥動調刀產生的反作用力將顏料彈撥到缺少某些效果的部位上;為了達到一些顆粒的不同大小的效果,可通過調整顏料稀釋比例的方法做到。
整體保護修復后效果如圖8所示。
3 保護修復資料記錄與整理
保護修復工作需要有完整的檔案,及時建立詳盡的保護修復檔案是保護修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建立健全保護修復檔案,便于隨時監測保護處理過程的效果,同時為以后可能進行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參考。
當器物進入保護修復程序中,首先應詳細記錄器物的編號、名稱、重量、尺寸、文物來源、收藏單位、保存狀況、保存環境等基本信息。還應繪制病害圖,文字記錄各種考古信息及對器物所做的各種處理及分析,還應包括特殊部位的照片資料(包括修復中的各個階段),填寫修復卡片及使用的方法材料等。這些原始資料的記錄可為日后對器物的進一步分析研究提供依據,同時也為后人的進一步保護修復處理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
4 工作總結與建議
在這件云紋花觚的保護修復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科學分析研究為依據,在尊重文物原真性的基礎上,采取了最小干預、材料可再處理性等原則進行操作,盡可能地使其恢復原貌,保持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文化價值。
本次保護修復工作雖已告一段落,但是同任何文物的保護處理一樣,它都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還需要適宜的保存條件、合理的保養措施,才能使其更長久地保存,盡可能地使其“延年益壽”。針對這件銅器的保存、保養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①對這件銅器的存放,建議保持其良好的保存環境,溫濕度范圍適宜,最好存放在密封性好、含有干燥劑的文物櫥柜或者文物囊匣中。
②對文物庫房環境進行日常監控,有效控制庫房環境的溫濕度,定期檢查文物的保存狀況;并做好防塵、防蟲、防菌、防有害氣體、防震等工作,工作人員出入文物庫房需穿鞋套,搬運文物時注意輕拿輕放,并佩戴一次性手套等。并定期檢查該器物的保存狀況,核實保護處理的有效性。
此外,本次保護修復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為日后保護修復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主要如下:
①保護修復前應運用多學科技術手段進一步了解此件銅器的整體保存狀況;盡可能系統開展對這件商代云紋花觚的相關科學分析研究工作,掌握其工藝技術及材質構成。
②保護修復整體流程的科學化、規范化仍有待加強。
5結語
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修復實際上是對文物自身價值的再發掘、再認識的過程。在修復過程中,每件文物的情況不盡相同,采用的修復方法、修復工藝也要依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件商代云紋花觚的保護修復,結合其自身保存狀況以及日后展覽展示的需要,采用了傳統保護修復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制定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保護修復技術措施,達到了保護修復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 梁宏剛,王賀. 青銅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中外比較研究[J].南方文物,2015(1):81-88.
[2] 陳仲陶. 古青銅器修復整形工藝探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9(3):41-44.
[3] 賈文超. 古代青銅器的傳統修復技術[J].中國博物館,1997(1):89-92.
[4] 趙振茂.青銅器的修復技術[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6-16.
[5] 馬藝蓉,田小龍,戴建國. 中國與意大利青銅器修復的歷史比較[M]//馬里奧·米凱利,詹長法.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40-59.
[6] 盧燕玲. 禮縣大堡子山出土垂鱗紋秦公銅鼎的保護修復[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2):95-101.
【作者簡介】劉振陸,錦州市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主管文物的保管、修復、陳列研究等工作。
王賀,就職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與冶金材料史研究。
王永樂,就職于內蒙古博物院,館員,從事文物保護與冶金材料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