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金山擁有6000年的人類定居史和近300年的建縣史。一大批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動特征的歷史文化遺存,在時間和空間上制約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更新。基于近年來以文化為導向的城鎮更新模式,金山通過筑底氣、育生氣、添靈氣、接地氣、聚正氣,成功打造出楓涇古鎮、中國農民畫村、金山嘴漁村、朱涇落照灣、南社紀念館等文化功能導入特色范例,并探索出因地制宜、健全制度、循序漸進、滲透肌理等文化傳承和功能導入經驗,為國內同類型城鎮的更新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一手方案。
關鍵詞:上海金山;城鎮更新;文化傳承;功能導入
文化或生于鄉野,但其真正繁榮卻離不開城市。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造文化,往往被視作城市在文化傳承、發展及功能導入方面的三個基本使命。然而,在城市化浪潮的裹挾下,今天中國的很多城市大都把經濟化、現代化、國際化作為首要目標。因此,如何在城市的快速更新中有效地傳承、發展文化并使之融合再生,已成為當前實現有機、和諧、可持續城市更新的重要議題。
城鎮更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傳承與發展在城鎮更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正被日益關注與廣泛認知。為此,本文重點聚焦城鎮更新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以及文化功能的導入提升,以上海市金山區為例進一步洞悉文化在特色城鎮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便為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提供有效借鑒。
1 上海金山城鎮更新與文化傳承的背景
2013年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2017年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號召全市共繪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美好愿景。打造“公正包容,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建設始終有溫度的城市,重在挖掘人文精神,打好“文化牌”。2018年5月,市委書記李強來金山調研時提出,金山要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特別是“風貌塑造要留住鄉村之形,文化傳承留住鄉村之魂”。
因此,文化對于城鎮更新來說,貫穿始終,影響深遠。文化是城鎮更新的內核,也是最能體現城鎮發展力和競爭力的要素。金山區推進城鎮更新過程中,文化大有可為而且必有可為,應緊緊抓住文化這個“魂”和“根”,深挖潛力、凝聚動力、激發活力,把文化的基因根植在城鎮經濟發展、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全過程之中。
2 金山區文化傳承與功能導入的內容要素
文化是城鎮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既凝聚了城市人文發展的精神力量,也造就了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和發展傳統。近年來,金山在城鎮更新過程中的文化傳承與功能導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2.1 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
從早期的人類聚落到上海最早的三個古縣城,從古老的金山衛城到今天的金山新城,金山深厚濃郁的歷史文化始終貫穿于波瀾壯闊的城市畫卷之中。目前,全區共有文物保護點182處,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區文物保護點142處。依據《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方案》,對區內潛在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梳理得知,全區現擁有22條特色街道,3處優秀歷史建筑以及59座納入文保范疇的50年以上歷史建筑,這些都是城鎮更新的重要遺留物,也是今后更新格外關注的對象。在活的文化形態中,金山形成了以地方傳統文化為基因的特色文化創造。目前,全區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代表性項目11項,區級代表性項目32項。金山農民畫等特色文化品牌被發掘、培育和打造,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海漁文化、古鎮文化、民俗文化成為獨特文化風景。“一鎮一品”樹立本土文化標桿。
2.2 人文精神的提煉與傳承
金山地處江南、面朝大海,在數千年的櫛風沐雨中,金山人孕育了一種開放包容、豁達大度、甘于奉獻的文化基因。金山賢人輩出,好人不斷,在代代相傳的感召下,金山人形成了一種崇文尚德、兼濟天下、樂善好施的情懷。金山歷史悠久、教化源遠,在長期傳統儒家文化熏陶下,金山人養成了一種嚴于持家、勤于修身、尊重禮數的觀念。以上這些,匯聚成了金山獨特人文精神和城市修養。因此,金山區推進城鎮更新,實現文化功能內涵式導入,要從金山的人文精神中汲取能量和養分,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將金山的精神氣質廣為傳播。
3 金山區城鎮更新過程中文化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
金山區城鎮更新過程中,在文化傳承上面臨著許多亟待探討和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城鎮更新與尊重歷史文化格局的沖突。在金山區城鎮更新進程中,受歷史、社會、經濟和技術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不同時代遺留下來的、富有多元文化內涵的老城區與當前人們的生活需求存在著一些不適應;在更新改造上也有一定的認識誤區,把它簡單等同于拆除改造,加之商業利益推動,使很多金山街鎮在具體工作中采取不分良莠、一律大面積拆遷、整平土地重新建設的做法,直接瓦解了城市原來的社會結構、文化脈絡、地方風情和薪火相傳的生活方式。
第二,城鎮更新與摒棄歷史文化傳承的沖突。在金山區的城鎮更新過程中,大量涉及基礎設施的改建、翻建以及城市“形象工程”建設,這些工程甚少考慮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和城市內在肌理,破壞了城市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導致城市出現諸多結構性和功能性的衰弱問題,街鎮一面,樣式趨同的尷尬情況時有發生。
第三,城鎮更新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沖突。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基礎和空間載體隨著城鎮更新的深入而不斷削弱,如棚戶區等的推倒導致很多物質文化遺產在拆建潮中遭到破壞。此外,城鎮更新的快速推進,使潛在歷史文化街區、民俗文化活躍的老街遭到一定破壞,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仿古建筑、租金更高的商業店鋪。
4 金山區城鎮更新過程中文化功能導入特色案例
現今,以文化為導向的城鎮更新方式越來越多地受到肯定,金山區立足文化資源、文化產業、文化保護等要素,通過筑底氣、育生氣、添靈氣、接地氣、聚正氣,打造出楓涇古鎮、中國農民畫村、金山嘴漁村、朱涇落照灣、南社歷史文化等文化功能導入城鎮更新的特色案例。
4.1 傳統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筑底氣
城鎮更新應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鑄就更新底氣,推動城市發展。目前,金山區納入保護名錄的不可移動文物主要集中于楓涇、朱涇、亭林、張堰等古鎮。做好這些古鎮鎮域內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有利于古鎮城鎮更新及特色鎮打造。
以楓涇古鎮為例。該鎮屬于典型江南水鄉集鎮,建筑多為明清風格,均具傳統江南粉墻黛瓦特色。全鎮共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46處,占全區文物點總數的1/4。近年來,楓涇鎮遵照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就文物的一系列合理利用問題不斷進行有益探索,有針對性地運用文化創意理論和方法促進城鎮更新,發展文物創意旅游,讓廣大游客看得懂,看得有興趣,看得長知識,看得受教益。如今,人民公社舊址、朱學范故居、程十發祖居、東區火政會、致和橋等均為古鎮重要的對外開放景點。
4.2 本地非遺特色文化的提升——育生氣
近年來,我區在城鎮更新中不斷提升本地非遺特色文化,并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導入到現代城鎮發展過程中,為城鎮的有機更新提供了新的內容和路徑。
以中國農民畫村為例。自由夸張、色彩艷麗且富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金山農民畫,是我區標志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鎮更新過程中,當地政府順應民俗文化發展的現實可行性,使其成為展示金山農民畫藝術獨特魅力、傳承發展優秀民間藝術的有效途徑,為最終形成與金山經濟社會發展相銜接、與文化發展規劃相配套的金山農民畫保護、宣傳、展示、推廣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全面建設上海新農村的更新進程中,中國農民畫村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推廣。
4.3 文化產業功能的優化——添靈氣
文化產業以其特有的知識文化和創新能力,將技術、商業、創造和文化融為一體,在金山城鎮更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區尊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促進文化產業功能優化,針對性地增添文化發展靈氣,達到了促進文化產業和城鎮更新雙贏的效果。
以金山嘴漁村為例。金山嘴漁村是上海市沿海陸地最早的漁村,也是上海最后一個漁村。漁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區位優勢,挖掘“海文化”,做足“海文章”,成立金山嘴海洋文化創意園,精心打造濱海休閑旅游特色產業,尤其是結合傳統故事、歷史傳說、詩詞文學等,賦予本地漁文化資源以現代時尚元素,使之成為上海新漁村建設的典型范例。目前,金山嘴漁村逐步形成了捕魚儲藏加工、包裝銷售、海鮮美食、海漁文化為一體的系列產業,打造出上海僅有的一道本土漁村文化產業靚麗風景線。
4.4 文化資源要素的注入——接地氣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保護好、利用好承載地方文化的歷史要素,將地方文化元素注入城市發展肌體,可賦予城市更深邃的歷史感和厚重感,使城市更加接地氣。
以朱涇落照灣地區為例。朱涇是上海浦南重鎮,古稱“落照灣”,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國家新型城鎮化、上海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等背景下,2016年4月8日,金山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引入“城鎮更新”理念,對7.4平方千米的原朱涇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建設遺址公園,規劃生態綠地,設立公共配套服務區域,打造“特色小鎮”。此次更新強調土地復合、功能混合和文化融合,更好地實現落照灣片區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景觀效益、文化效益的整體平衡,促進文化更接地氣,提升整體發展能級。
4.5 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聚正氣
在金山區城鎮更新過程中,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導入亦不乏亮點。近年來,我區在城鎮更新緊密結合自身特點、依托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進行了必要探索,達到了傳播凝聚正氣、增強城鎮文化軟實力的目的。
以南社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例。金山作為南社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城鎮精神始終鐫刻著深深的南社印記。多年來,全區十分重視南社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及展示,以姚光故居和南社精神傳承弘揚為依托,打造上海南社紀念館。紀念館是我區將優秀歷史文物調整為具體文化宣傳設施的一次有益嘗試,踐行了“文化資源屬于人民、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體現出新時期和諧文化發展的正確性、導向性和科學性。紀念館開放后逐漸成為我區對外文化交流的亮麗名片,在加強南社歷史文化展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5 金山區開展城鎮更新文化功能導入的意見建議
文化在金山城鎮更新中可以起到豐富城鎮功能、優化產業布局、提升人文素質等作用。但如何尊重歷史文化格局,如何處理更新與保護的沖突,如何實現保護和改造的利益共享,依然存在較多爭議。在此,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5.1 文化功能導入和傳承要因地制宜——特色化
一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在城鎮更新中搭建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未來、經典與流行的文化溝通橋梁,使金山精神更具文化包容性與創新性。二是關注居民文化情感。尊重城市積淀的歷史文化,滿足居民對歷史文化的情感需要。三是妥善處理更新與開發的關系。在城鎮更新與文化保護中找到發展的平衡點,減少商業化開發對文化遺產和文化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5.2 文化功能導入和傳承要健全制度——長效化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優化完善城鎮更新的政策規劃,從全局考慮文化傳承與城鎮更新之間的關系,實現城市的永續協調發展。二是注重文化傳承。城鎮更新需要從長遠角度出發,注重文化脈絡的延續,為城鎮更新過程中的文化功能導入創造條件。三是倡導正確的文化保護觀。在歷史街區的城鎮更新進程中,強化文化保護觀念,深入研究、透徹理解當地文化及其變遷,注重文化功能的合理配置。
5.3 文化功能導入和傳承要循序漸進——系統化
一方面,在城鎮更新中應走“漸進式有機更新”的道路,盡可能避免“大拆大建”,保護好文物建筑、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另一方面,對于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乃至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避免“博物館式保護”,應透過對傳統社區結構、社區文化的保護,呈現人們真實的“日常生活實踐”。在城鎮更新中,要充分系統地挖掘文化資源的社會價值,將保護與再利用有機結合。
5.4 文化功能導入和傳承要滲透肌理——精細化
在金山城鎮更新過程中,應當遵循城市的內在秩序與規律,順應城市的內在肌理、文化結構,處理好過去、現在、未來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城市成為一座具有文化記憶、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從文化再生的內在肌理看,大眾文化是城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但人們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往往滯后于城市機能的轉變,造成城市居民的不適應及自我迷失,需要通過文化手段加以調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文從文化視角對金山區城鎮更新問題做出深入探析,在總結成功經驗、避免重蹈覆轍的基礎上,努力探索符合金山自身發展特點的城鎮更新文化傳承之路。關于此一問題的探討,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城鎮更新與文化功能之間的密切關系,也將為國內今后同類型的城鎮更新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一手材料。
參考文獻
[1]上海市金山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金山縣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楓涇鎮志編纂室.楓涇鎮志[M].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3.
[3]徐琴.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再生[J].中國名城,2009(1).
[4]王凌曦.中國城市更新的現狀、特征及問題分析[J].理論導報,2009(9).
[5]鄭土有,奚吉平.中國農民畫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李皓清,韓興勇.上海都市型休閑漁業發展方向研究——以金山嘴漁村為例[J].上海農業學報,2015年(2).
[7]關燁,葛巖.新一輪總規背景下上海城市更新規劃工作方法借鑒與探索[J].上海城市規劃,2015(3).
[8]莊少勤.上海城市更新的新探索[J].上海城市規劃,2015(5).
[9]唐子來.上海城市更新應體現“四個維度”[N].中國經濟導報,2016-02-03.
[10]劉刊,李論.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上海城市更新[J].新建筑,2016(6).
【作者簡介】王斌(1982—),上海市金山區博物館文物保護部主任,館員,考古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考古學、文物保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