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大量新穎幽默的網絡新詞也隨之出現,如“暴花戶”,網絡新詞豐富了漢語詞庫,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深刻影響。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著手,以2019年“雙十一”網絡新詞為研究對象,分析隱喻型網絡新詞的構詞方式和構詞特點,揭示隱喻型網絡新詞生成與理解的認知機制,進一步加深人們對隱喻型網絡新詞的認識,以促進人們對其更好地理解與運用。
一、隱喻與隱喻型網絡新詞
隱喻是人類思維基本機制的組成部分。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著重提及隱喻的認知作用,明確提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認知手段。隱喻的本質是對抽象的事物或概念進行表達的認知行為,生成隱喻的過程就是在主體的認知和推理作用下將源域中典型性的、經驗性的、習慣性的意象映射在目標域,從而達到認識目標域的過程。隱喻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僅在語言表達中,而且體現在人們的思維和行動中。目標域具有比較抽象的內容,通過借助源域的具體意象,人們更容易進行認知活動。在這個觀點下,隱喻使得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趨向于選擇已存在的熟悉的事物或概念與之構建聯系,這種認知方式使得人們更容易認識世界。
人們經常不斷探索,得到新的認知,于是就會出現許多新生事物和概念,如隱喻型網絡新詞。這些新詞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差異,于是需要用隱喻的方法對這些詞進行剖析。
二、2019年“雙十一”網絡新詞的隱喻分析
網絡新詞,是一種非正式語言,大多來源于共同的知識經驗積累,與人們的認知活動著密切聯系,因而得以在現實生活中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網絡新詞是指體現了新生事物、新生概念、新生方式等出現在人們交際中的具有明確的涵義,并能促進交際雙方進行交際的詞匯。
人民日報公布的“雙十一”網絡新詞有:付款機器、蓋樓式友誼、薛定諤的貧窮、雙十一編外人員、無遞自容、人堅不拆、暴花戶、壯士斷腕、勤能補窮。以下是對其含義的解釋:
付款機器:隱喻一些沒有理性消費的買家。
蓋樓式友誼:隱喻短暫的友誼關系,并且這種友誼關系是利益至上的,維持時間短暫,蓋樓活動結束友誼也就結束了。
薛定諤的貧窮:隱喻一些人間歇性揮霍無度,持續性貧困潦倒,平時經濟消費能力揮霍無度與貧困潦倒并存,衍生意義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并存。
雙十一編外人員:隱喻面對大型的“雙十一”消費優惠,依然保持低購買欲的人群。
無遞自容:第一個意思是隱喻與大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第二個意思則是隱喻“雙十一”購買太多東西的人,導致到處都是快遞,自己連站立的地方都沒有。
人堅不拆:隱喻一些面對誘惑,心志依然無比堅定的人。
暴花戶:隱喻在“雙十一”購物過程中一些沒有理性消費、沒有考慮自身經濟收入水平、沒有節制地購物后又感到后悔的人。
壯士斷腕:隱喻一些在“雙十一”購物過程中當機立斷的人。
勤能補窮;隱喻一些勤奮努力并具有勵志品格的人。
三、隱喻型網絡新詞的構詞方式
(一)諧音拓展
諧音是隱喻構詞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諧音就是根據字原來的讀音,然后用一個相同或相似讀音的字進行替換的方式,產生辭趣。如無遞自容,“遞”和“地”的讀音相似。由于漢語語音的相似性,無地自容和無遞自容這兩個詞產生相關的隱喻的聯系,由于讀音相同或相似,人們會對把源域的認知映射在目標域,更容易理解新詞,諧音形成明顯的隱喻效果。
(二)詞義延伸
在隱喻構詞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原詞添加一個新的釋義,新的釋義帶有明顯的隱喻性,如付款機器。機器是代表無情感,用機器來形容人,表明這個人變得沒有感覺、失去理性。因此,網友們就用“付款機器”隱喻一些失去理性的消費者,他們的付款動作就像機器一樣地機械。壯士斷腕比喻做事要當機立斷,不能遲疑,用壯士來隱喻某些消費者,這個詞用在雙十一這個情景就隱喻那些下單十分果斷的消費者。
(三)定語增補
賦予一個名詞不同的定語,就會產生不同的涵義。蓋樓活動是淘寶專門針對雙十一推出的一個宣傳活動,換句話說,雙十一一過,蓋樓活動就結束,蓋樓就隱喻短暫存在的。蓋樓式友誼就隱喻短暫存在的友誼關系。薛定諤定理是指事物的發展不到特定的時間都是未知的,強調不確定性。看到薛定諤的貧窮這個詞組就能做出聯想,即除非到了雙十一,否則都不能確定一個人是否貧窮。編外指不屬于組織的,那雙十一編外人員就能聯想到不屬于雙十一的消費者,隱喻面對的“雙十一”促銷優惠,卻保持低購買欲的人。
四、隱喻型網絡新詞的構詞特點
(一)相似性
相似性是指隱喻型網絡新詞的源域與目標域有著相似的特征,隱喻過程的發生是隨著人們的認知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是一種人類思維創造性的成果。隱喻型網絡新詞體現了事物的特征和人類認知的情感與態度等,是作為主體的人類和作為客體的認識對象相互作用的結果。所有的隱喻型網絡新詞的源域與目標域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讀音相似、涵義相似、形態相似等。
(二)熟悉性
熟悉性是指生成或理解隱喻型網絡新詞時,人們會偏向自己熟悉的事物作為源域,這種方式創造出來的目標域新詞流行范圍更加廣泛,因為大腦在進行認知活動時,如果辨識到熟悉的事物,處理的效率會提高,加工操作性也會越強。所以,網絡新詞的出現大多源于大眾熟悉的事物或概念,貼近人們生活實際,例如機器、編外人員等生活上人們熟悉的事物或概念,蓋樓、薛定諤等網絡熱點事件,這些人們熟悉的源域使得相關的網絡新詞一出現就在公眾中迅速流行。
(三)普遍性
網絡新詞的出現大多來源于共同的知識經驗積累,表達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隱喻型網絡新詞的構造是否成功關鍵是受體是否理解其背后的涵義——隱喻的深層涵義,讓主體與受體之間產生思想共鳴。我國網民以高中以下學歷的人群為主力軍,這就決定了隱喻型網絡新詞要具有普遍性才能被廣泛運用。源域要選擇普遍的常見的事物,源域和目標域容易形成映射,才能使隱喻型網絡新詞廣泛流行。
五、結語
本文以2019年“雙十一”網絡新詞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隱喻構詞現象,剖析這些詞的隱喻認知功能。網絡新詞通過選擇合適的事物作為源域,源域和目標域形成映射,并結合它們之間的相似性、熟悉性、普遍性的特點,讓隱喻型新詞被人們理解與接受。隱喻的認知特點可以讓人們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許嘉琪(1995—),女,廣東湛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