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小學生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之一,主要是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能簡要總結書籍的中心思想。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有時很難堅持認真地讀完一整本書,由此觀之,如何讓學生用踏實的態度進行有效閱讀,并對書中某些章節產生自己的感悟是小學高年級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文章主要談論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整本書閱讀的引導方式與方法,并對其重要性及意義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閱讀;整本書閱讀;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5-0076-02
我們從日常閱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只有讀完一整本書才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態度,擁有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如此。小學階段提升語文水平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進行大量的有效閱讀,體會到名人大家的深邃思想,以此來幫助小學生塑造端正的“三觀”。但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視頻圖片以更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說小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很難做到擺脫手機靜下心來讀書。所以,教師要學會利用課堂時間幫助學生明確書籍的重要性,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進行書籍的類型選擇和閱讀的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來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一、創造閱讀環境,讓學生享受閱讀的過程
大多數小學生如果沒有教師的催促和監督一般不會去主動閱讀,我們都知道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一個特定的閱讀環境。所以打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對小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讀書氛圍的熏陶下,可以讓學生盡可能投入閱讀中去,走進書籍世界。與此同時,教師要注意帶領學生進行討論,互相交流閱讀的感受,并進行觀點的分享,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所讀內容與自己的觀點想法相結合,做到有效地讀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每周拿出一節或者兩節語文課作為專門的閱讀課,根據教材內容選定閱讀書籍,在課前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書籍的背景以及主要內容,之后再讓學生自己或小組合作一起進行閱讀。教材中的一部分文本往往截取的是原著的片段,教師組織學生根據文本進行閱讀可以對教學內容做補充,讓學生充分了解到原著作者的思想,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文本內涵。此外,教師還要注意糾正學生不當的閱讀習慣,對閱讀認真的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在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挑選幾個學生談一談閱讀的感受,互相交流自己從書中學到的內容。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特點選擇內容適當的書籍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育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教師書籍題材的選擇十分重要。如果選擇內容呆板生硬而富含哲理的書,學生會難以理解,且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學生會更加讀不懂,那么這樣的書籍肯定是得不到學生的喜愛的。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不難發現,小學生更喜歡閱讀各種類型的小說或者是一些充滿想象的神話故事,同時一些沒有營養價值的網絡小說和漫畫等也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所以,教師要注意選擇一些兼顧教育意義和趣味性的書籍來讓學生進行深入閱讀,不能過于死板也不能過于隨意,在選擇書籍時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優先選擇名人著作
中外名人著作是文學史上的經典,其價值不言而喻,蘊含著最富有價值的思想觀念,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也最為顯著。讀就讀好書,因此教師選擇書籍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書籍和作家在文學領域的地位,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有價值。
2.教師采納學生意見,根據學生的愛好進行選擇
學生在對在自身興趣范圍之內的書籍接受度要更高,教師在選擇書籍之前要征求并尊重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比較喜歡哪些類型的書籍,不可主觀臆斷地進行選擇。例如學生喜歡小說一類的圖書,教師可以選擇《小王子》《海底兩萬里》等;學生喜歡漫畫類的書籍,教師可以選擇既有文字又有圖畫的書,例如《走遍中國》。
3.根據文本進行選擇,回歸教材
雖然我們提倡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但如果利用語文課進行閱讀,我們就要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有意義,而不是泛泛而讀,所以閱讀的內容要與教材文本相貼近,為教學計劃服務。其他書籍的閱讀學生完全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進行計劃安排,讓學生合理地閱讀,為課堂內容做出有益的補充。
三、教師制作“閱讀卡”來指引學生整本書的閱讀方向
“閱讀卡”是指教師對一本書中較為關鍵的內容所提出的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主要作用在于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有一個清晰的方向,帶著問題和目的進行閱讀,從而指導學生避免走馬觀花式的表層閱讀,讓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以及鍛煉學生學會實用的閱讀技巧,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明確的閱讀目標,讓學生在閱讀時不會迷茫。
教師在題型的設置上可以考慮問答式、填空式、選擇式等方式,具體情況要根據所選書目的內容進行選擇。例如學生讀的是《魯濱孫漂流記》,那么教師可以選擇表格式題目,讓學生寫出魯濱孫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學生在閱讀時進行隨手記錄,在讀完之后就會對魯濱孫漂流的來龍去脈有所掌握,從而讀懂故事內容,這樣在繼續挖掘故事背景等問題時就會更加清晰明了。“閱讀卡”在制作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細節。
1.篇幅不宜過長
內容過多會讓學生覺得有很大的負擔感,將閱讀當成完成作業就容易喪失閱讀的樂趣,所以一張閱讀卡上三到五個題目是最為合適的。問題的選擇上要求教師要注意從整本書進行考慮,對整本書的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同時也要注意對書中細節的把控。
2.具有可選擇性
對于高年級來說,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每一個學生在看書時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閱讀卡的設置要注意題目的多樣化和豐富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有感觸的題目進行回答。
3.要注意題目由淺入深
如果閱讀卡通篇都是一些非常淺顯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挑戰性的話,也是起不到預期的作用的。例如,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教師可以先由人物的特點逐漸深入整本書的內涵,可以先問學生“你覺得書中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之后再問“當你遇到一些挫折和打擊時,你會以怎樣的態度面對”。通過問題的不斷深入,學生會進行反思,從而考慮到作者的想法和感受,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交流,這樣會讓學生深入地認識到這本書的深刻思想。
四、閱讀書目與課文內容相呼應,師生共讀
一些語文課文也是節選于一些經典書目,學生在學習完課文后會對整本書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因此教師也可以選擇將課上所學課文的來源以書目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選擇與閱讀,學生可以抽出時間閱讀原著,這樣會對課文內容進行全面的了解,且經過教師對課文的精心講解,學生再閱讀也會少了很多阻礙,在閱讀時產生新的感受。例如在學完《騎鵝旅行記(節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這本瑞典的童話故事讓學生進行閱讀。這本書整體格調較為歡快,講述了很多關于旅行的小故事,是屬于學生可接受范圍內的書籍。教師完全可以和學生在課上一起讀書,并帶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例如在閱讀《騎鵝旅行記》這本書時,教師可以采用預測式的方法。教師可以先問學生:“經過對課文的學習后,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主人公會選擇去哪里?”然后讓學生閱讀一段時間后,教師繼續發問,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讓整個閱讀過程按部就班,保持一定的節奏感。這樣能讓課堂氛圍更加輕松和諧,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彼此促進,使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五、講授閱讀技巧,制定閱讀規定
閱讀不僅是從頭看到尾那么簡單,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輔以一定的閱讀技巧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高年級的小學生更適合“精讀”這個方法,需要在泛讀的同時繼續對重點內容進行閱讀,但重復閱讀過于枯燥,學生失去興趣后便不愿繼續閱讀下去,且小學生自制力較弱,很容易出現閱讀不認真,態度敷衍等問題,教師要制定一些規定對學生進行約束,否則無法收獲到預期的課堂效果。例如,教師可以規定學生在閱讀時必須留下“痕跡”,即圈出畫出自己覺得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或者是對于一些優美的句子要留下自己的感悟。這樣手腦并用,學生能集中注意力在書本上,也有利于邊讀邊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經過長時間的閱讀,經驗增多,自然會掌握更多閱讀技巧。為防止學生隨意勾畫,教師可以在讀書分享環節向學生進行提問,如“請你說出畫出某一個詞語或語句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好的部分哪里打動你?”這樣的問題都可以對學生是否認真閱讀做出檢驗。此外,每讀完一本書,教師要讓學生寫一個簡短的心得體會,來考查學生對整本書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鍛煉作用。教師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在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可以布置相關的題目作為周末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筆,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均有所提高。
六、對學生閱讀過程進行引導的意義分析
1.幫助學生找準閱讀的方向
有一個清晰的閱讀目的,學生就會有緊迫感,一本書的閱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沒有目標進行約束,學生很容易堅持不下去而中途放棄。所以教師起到了一個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從而從書本中凈化心靈,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2.將理解能力推上一個臺階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有些語文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是非常愛讀書的,正是因為博覽群書,所以語文綜合素質要比其他的學生高出很多,語文成績自然也不差。讀整本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讓學生積累閱讀經驗,能更好地體會作者話語中的含義,漸漸地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
總的來看,小學高年級時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習慣的一個關鍵時期,在之后的初中和高中的語文學習中,閱讀都是重中之重。因此將整本書的閱讀作為一個閱讀體驗過程,讓學生重新燃起對文學的興趣,體會文學作品深邃的內涵,重振對語文學習的強大信心。
[參考文獻]
[1]馬俊紅.整本書閱讀: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定位——以《海底兩萬里》為例[J].文教資料,2018(29):37-38.
[2]倪 莉.“手賬式”創生閱讀:小學“整本書閱讀”新樣態[J].語文教學通訊,2019(36):49-51.
作者簡介:王夏萍(1977—),女,福建廈門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