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木雕作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動靜相合的傳承狀態下延續千年,又在傳承中不斷融入時代產物,賦予了桃源木雕無窮的生命力。本文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收集,深入桃源縣探究桃源木雕技藝傳承,分析對其工藝的認知,以期促進桃源木雕的活態傳承與多樣發展。
桃源木雕是發源于武陵山尾脈沅澧流域的一種民間木雕形式,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進入初興階段,明清兩朝達到鼎盛。木雕作為擺件和家具,也作為禮品和藝術品,其屬性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聯性。傳統社會中的木雕已超出本體的實用形式,成為桃源人民表達美好愿望和追求信仰的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社會活動,因此得以不斷傳承。
傳承方式基本以師徒傳承與家庭傳承為主。手藝人未受過正式教育,甚至識字不多,在傳承方式及文化水平受限的影響下,所積累的雕刻知識與經驗,由師傅或父輩通過以言傳身教為主線的動態傳承形式及以圖譜工具為輔線的靜態傳承形式傳授給小輩。木雕工藝操作過程復雜巧妙,單一的行為示范和口頭描述的動態傳承無法使學徒完全掌握雕刻精髓,需借助圖譜工具等實物,傳承人親力親為地向學徒演示與指導,動靜二者相輔相成,以實現傳承的意義與價值。
一、以言傳身教為主線的動態傳承
傳授工藝時傳承人作為信息的傳送者,語言與行為信息傳輸是一個教學傳播的過程,即言傳身教。學徒作為信息的接受者不僅需記住各個步驟的知識點,還要通過實踐操作與思考揣摩轉化為自己的理解。言傳身教為主線的動態傳承所傳達的知識以人為載體,主要在于師徒間的教學互動。
桃源木雕的材料選擇、形式分類、口訣等屬理論知識,多以師傅結合各式成品進行口頭講述,學徒便可略知一二,而部分工藝過程則需要學徒多次感悟與實踐,譬如傳統漆料配制的方法。因國漆(又稱“生漆”)為一種純天然樹脂涂料,做漆過程復雜,受溫度、濕度影響難以控制干漆程度。若天氣干燥需在地面上灑水,天氣過于濕潤要把木雕罩住,水分掌握全靠藝人經驗積累和靈活變通,單憑師傅口傳身授,學徒未必能領會其道。
桃源木雕的動態傳承在多方受限下使得傳授存有失誤和偏差,經驗口訣成為手藝人們十分講究的“家傳絕技”。他們注重隱私性的同時過于保守,無系統文字記載,存在不確定性及部分細節缺失,極易使頂尖工藝失傳。其中桃源木雕人物里“六頭九環十八甲”的武將形象現已失傳。如今掌握其要的手藝人已逝,并未留存相關實物資料,有其人回憶師傅的語言描述:“六頭”是六個獸頭,有的雕在一邊肩膀,像關羽是一邊肩膀有個獸頭,胸口一個獸頭,有的是鞋子有一個,或者膝蓋有一個;“九環”是肩部銜接的地方用細細的鐵環連起來的;“十八甲”是十八種鎧甲,鎧甲十八種其人只記起幾種,梭子甲、魚鱗甲、豆腐甲、柳葉甲……在傳統傳承方式下,對于工藝的失傳,后代人若要將其“復活”多半無從下手,挖尋蛛絲馬跡必定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面對社會壓力,真正愿意全力投身于桃源木雕工藝保護和傳承的人少之又少,失傳是為遺憾,卻不失為警鐘。由此可見,單純的言傳身教并不能保障桃源木雕傳承的完整性,教學互動中隱性知識的存在是桃源木雕技藝保持生命力、突顯創造性的源泉,同時它又阻礙了優秀技藝的傳承,延緩了技藝水準的提升。所以,做好相應的文字記載,保存實物資料是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值得多方思考與重視。
二、以圖譜工具為輔線的靜態傳承
桃源木雕技藝傳承除以言傳身教為主線的動態傳承外,還有以圖譜工具為輔線的靜態傳承,其有助于后人了解前人在工業不發達時如何進行雕刻及更為直觀地獲取工藝信息。
圖譜為桃源木雕藝人根據說書情節、寓意、其他紋飾參考進行想象刻畫的手繪冊子。田野調查時筆者找到一本桃源木雕圖譜,雖部分損毀,但有十幾頁保存完好,清晰繪制了花鳥及桃源木雕獨有的瑞獸形象。遺憾的是桃源木雕圖譜未大量妥善保存流傳,僅有幾本破損殘冊,甚至傳承人未留有祖傳圖譜。慶幸的是已有傳承人以身作則,收集、拍攝藏家所藏桃源木雕的圖片,整理對照藏品精美的局部圖案重新手繪至速寫本,彌補桃源木雕沒有完好圖譜的空白,在非遺文化傳承之路上盡其之力。
“三分手藝七分家什”,木雕藝人除了擁有扎實基本功和精湛技藝外,雕刻工具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90年代起,桃源木雕藝人使用電動工具拉花機代替虎尾鑿和鎪弓完成鎪空,除此之外,各類鑿刀依然保持手工傳統操作。俗話說“一個雕匠半個鐵匠”,木雕師傅做刀比鐵匠師傅做得慢些,量身定做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的需求,根據不同花型樣式做出不同的弧度,不同大小的鑿子。還有材料的更替,如前文所提及的傳統國漆因其難以掌控,現在多用化學顏料和化學漆較多,化學性質穩定,不受天氣及人工操作影響,相比傳統方法操作簡單易學。
現在虎尾鑿、鎪弓和天然漆料已棄用,木雕藝人不再燒鐵打刀,但祖傳的雕刻工具與操作方法依舊能側面說明過去手藝人的精湛技藝。總的來說,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原料及工具的轉變,使得熟練掌握傳統漆料工藝、傳統工具鑄造與操作的木雕手藝人逐漸減少,部分技能面臨失傳;而學習難易度降低、人工成本縮減、工作效率提高等優勢逐步體現,使桃源木雕藝人群體數量增多,效益提高,更能留住優秀的手藝人。雖然物品不會說話,但以作品為依托、以圖譜工具為輔線的靜態傳承更深層次地向世人敘述桃源木雕的故事,表達桃源人的精神信念。
三、動靜相合下的傳承現狀
桃源木雕技藝在歷史中產生、變遷,其傳承和價值與特定的社會生活相適應。隨著當代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在師徒傳承與家庭傳承的基礎上,融入了組織傳承與大眾傳承。四種傳承途徑圍繞言傳身教這條主線,以圖譜工具為輔線展開動靜相合的技藝傳承。組織傳承中,肖修鴻成立桃源木雕有限公司,招收學徒組織木雕工藝培訓;翦永勝打造鄭家驛木雕刺繡傳承基地,邀請傳承人進行產品研發,將收藏的部分珍貴木雕長期面向公眾展示。大眾傳承作為民間手工藝的橫向傳播途徑,利用紙媒、電子通訊設備、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工具拓寬受眾人群,以引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各類圖書、網絡、博物館資源豐富,學習者收集資料的路徑增加、范圍拓寬。許多繁瑣費力的工序由現代化機器代替,如木料切割機、拉花機、多功能復印機等,這些使得桃源木雕工藝的學習便捷、輕松不少。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以言傳身教為主線的動態傳承中,越來越多的物呈現于以圖譜工具為輔線的靜態傳承里,此層面上桃源木雕的傳承變得更為開放,但仍需更開放。在當代,人們相比以往愈加注重個人隱私、知識版權與商業價值。傳承人及其家人對研究學者有防備、抵觸心理,涉及到獨門絕活不輕易外傳展示。“遺產”不僅僅是被動的保護對象,還已成為商人有利可圖的資源,最精品的古木雕多被藏家收于囊中,而部分收藏家拒絕傳承人及研究人員拍攝,藏家間的買賣交易使大量桃源古木雕流散至各地,尤為不利傳承人和專家在靜態傳承方面的深入研究,包括對作品、圖片、文字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如今經濟昌盛、科技發達、文化交流頻繁,關于桃源木雕技藝傳承的未來發展,地方政府官員的重視程度起著首要作用。沒有地方領導的政策支持,桃源木雕傳承難以形成氣候,保護、傳承與宣傳受到多項局限,桃源木雕走進課堂、走出桃源還面臨著重重困難。在快節奏的社會狀態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社會應給予具有“工匠精神”的桃源藝人更多地尊重與理解。要推動桃源木雕技藝動態傳承與靜態傳承的融合發展,把握、兼顧二者的優勢與不足,保持桃源木雕技藝的生命力,探索桃源藝人隱性知識的顯性化路徑,只有更多的不可言說的技藝、秘訣被揭示和表達,才更有利于桃源木雕技藝的活態傳承和文化的積累。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任思閩(1995—),女,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