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游記》成書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元末明初的楊景賢創作的雜劇《西游記》并沒有引起學界過多的注意,但其對小說《西游記》的成書有著一定的影響。本篇以《元曲選外編》收錄的雜劇《西游記》和世德堂本小說《西游記》進行對比,從作品結構與人物形象刻畫等方面淺析雜劇《西游記》對小說《西游記》的影響。
《西游記》的成書從最早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和多種體裁的創作,學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西游記》百回本以及永樂大典本《西游記》平話殘本上,普遍認為《西游記》平話是百回本《西游記》的藍本,從而較多關注平話對小說的影響。
一、研究意義
事實上,與小說同為通俗文學的戲曲,其興盛階段在宋元時期,與小說興盛的明清時期緊密接續,所以戲曲對小說創作難免存在影響,然而學界對于《西游記》雜劇的重視遠遠不夠,目前僅見十余篇針對《西游記》雜劇的研究。
這種現狀的原因可以從幾方面探究。
首先,研究材料遠遠不夠。現存雜劇三國戲和水滸戲多達幾十種,而西游戲目前可知的一共只有十種左右,《元曲選》未見,《元曲選外編》有楊景賢的《西游記》、無名氏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龍濟山野猿聽經》三種,其余如南戲《陳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唐三藏》、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佚失或只留少部分殘卷,資料的缺乏使得人們容易忽視戲曲在小說成書演變過程中的作用。
其次,《西游記》雜劇藝術水平不高。一方面是由于題材的限制,西游故事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神化,無論是神仙妖魔騰云駕霧還是法術變化上天入地,都是很難在舞臺上展現的,更難以通過程式化的戲曲動作敷演出符合人們想象的作品。另一方面,雜劇一本四折的體量難以容納包羅萬象的取經故事,雖然《西游記》雜劇六本二十四折的體量在元雜劇中已經是最大的了,但是相比起取經故事的復雜程度來說,僅能做到框架和主要人物的完整,這使得這部雜劇像是一具骨骼,沒有豐滿的血肉,所以不夠生動傳神。
《西游記》雜劇應該是目前所見創作年代最接近小說《西游記》的同題材作品,而之前的西游作品中,沒有人物和情節都比較完整的??梢酝茰y,《西游記》故事正是在元雜劇中得以發展完善的,可見元雜劇《西游記》是《西游記》成書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所以本篇以《元曲選外編》收錄的雜劇《西游記》和世德堂本小說《西游記》進行對比,淺析雜劇《西游記》對小說《西游記》的影響。
二、雜劇《西游記》與小說《西游記》的結構對比
雜劇《西游記》的六折分別介紹了江流和尚報父仇,三藏踏上取經之路,收行者、沙和尚和鬼子母,收豬八戒,過女兒國和火焰山,取得真經終成正果。小說《西游記》與雜劇的結構基本吻合。
橫向對比西游戲與水滸戲、三國戲,水滸戲與三國戲都是截取片段,而雜劇《西游記》是其中唯一具有完整的敘事結構的戲曲,這為后世小說《西游記》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結構基礎。此外,此前的西游故事雖然有大量佚失,但是通過殘卷及題目可以判斷,它們或是講述某一主角的命運如《陳光蕊江流和尚》,或是相關片段的展開如《鎖魔鏡》,而雜劇《西游記》是現存可見最早的取經核心團隊完整的西游故事,這也體現了雜劇《西游記》對小說《西游記》的影響。
雜劇《西游記》結構的完整性為小說《西游記》的創作奠定了良好基礎。雜劇的第二十三折提到“三藏國師,去西天十七年也”,然而由于折數和表演程式的限制,顯然無法將這十七年間的種種磨難表現出來,所以只取了女兒國、火焰山兩處加以展開,而這也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小說在雜劇的基本框架上,穿插了更多的故事情節和細節,形成環狀結構。
此外,雜劇最后一本貧婆心印一折,通過貧婆的論說,闡述了作者認為應追求本心的思想:“你若是能傳心印,休說是心,則你那幻軀也猶是微塵?!?這是在之前的西游作品中所未見的。而對于本心的論說成為了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變化的主線,書中開篇提到:“鴻蒙初辟原無性,打破頑空需悟空?!?/p>
在孫悟空出師門的時候,又叫菩提祖師告訴他:“你從那里來,便從那里去就是了。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小說中認為孫悟空從大鬧天宮被壓五行山下,到降妖除魔求取真經的過程就是回歸本心,修成正果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小說《西游記》對雜劇《西游記》的繼承。
三、雜劇《西游記》與小說《西游記》的人物對比
雜劇《西游記》中取經的核心團隊已經固定,唐僧先后收服犯錯贖罪的龍馬、壓在山下的孫行者、河妖沙和尚、強占民女的豬八戒,這些人物的基本遭遇也具有了大概的雛形。但是雜劇中人物相對來說不夠立體,個性特征不強,缺少曲折的劇情。
從具體的人物形象刻畫上來說,小說《西游記》在保持雜劇《西游記》核心團隊的同時,充分發揮小說曲折生動的特色,為每個角色的性格賦予了更多層次性。
雜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去天庭盜丹盜酒的情節單純地表現出不服管束;而小說在全書開篇通過大鬧天宮,把一個恣意放心、敢于反抗、追求公平與自由的齊天大圣刻畫得生動形象。雜劇中的唐僧是自己很有主見,并且懂得管束徒弟的師父;而小說中的唐僧繼承了博學并且一心向佛的特質,但是為了凸顯孫悟空的神勇弱化了唐僧的形象。雜劇中搶親的豬八戒形象比較單一;而小說在繼承搶親情節的基礎上,將豬八戒刻畫成了在丈人家吃苦耐勞、勤勞肯干,面對媳婦憨傻乖巧,取經路上有種種小毛病的立體形象,將豬八戒的角色寫得非常貼近普通人。雜劇中,神仙、妖怪等同類型角色通常會有程式化、雷同性的問題;而小說中神仙不再是高高在上,也會有凡人的小心思,會掙面子、使計謀、討價還價,妖怪也是形形色色,每一個角色都透著鮮活的生命力。
向內剖析,小說《西游記》在以下幾個方面繼承并發展了雜劇《西游記》的人物形象刻畫技巧。
雜劇《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多透露出人欲,人物語言更加俚俗,孫行者、豬八戒和沙和尚都是不守佛家戒律的,這體現了宋代理學以“存天理,滅人欲”束縛人們思想后,在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下,下層百姓要求自然人欲得到釋放的一種愿望,也符合雜劇作為一種在勾欄瓦舍演出的藝術形式的通俗特色。而小說人物對話吸收了雜劇作為通俗文學的俚俗幽默,同時又有更多文人創作的色彩,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表現出了當時下層文人要求自身價值得到實現的愿望。
雜劇《西游記》在取經途中并未表現出師徒思想的轉變,只在最后由貧婆點出“傳心印”。而小說將雜劇的這一主旨提到很重要的地位,開篇統攝全篇,并且貫穿于整個八十一難中,體現出人物的逐漸轉變、回歸本心、終成正果的過程,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實現了將主旨表達得更加細膩深刻的目的。
雜劇《西游記》受到戲曲藝術表演的限制,人物形象刻畫體現出的更多是人性。而小說由于超凡的想象力,將人物形象的人性、神性、動物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四、結語
雜劇《西游記》在結構、人物形象、基本故事情節以及語言等方面都對小說《西游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是小說《西游記》成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對雜劇《西游記》的進一步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小說《西游記》的創作背景及深刻內涵。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學院))
作者簡介:王佳瑩(1993—),女,河北三河人,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