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云南省一位扶貧干部“狠懟”貧困戶的視頻火了。視頻里,這位干部對貧困戶說:“幸福不是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不是在家中蹺著腳等來的!你看看那些開車、住大房子的人家,哪個是靠低保富起來的?不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奮斗出來的嗎?”言辭雖然有些激烈,但獲得的認可度卻不低,許多網友說“講得好”“有道理”。
1.扶貧中扶志。老話說得好,“救急不救窮”,若貧困家庭是因意外或不幸陷入生活困境,幫扶是應該的;若貧困是由家庭發展周期自然形成的,那么無節制地幫下去,大概率也只能養出“等靠要”的懶漢。這則視頻引發共鳴的原因是“恨鐵不成鋼”。少數貧困戶在密集資源的投入下,也誤把幫扶措施視作政府慈善,久而久之,“等靠要”思想彌漫開來。在這一情境中,扶貧干部的作用就是給“等靠要”者一記當頭棒喝,使其猛醒,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創造。
2.精準幫扶與普惠政策的平衡。理論上,精準幫扶有利于提高扶貧績效,但實踐總比理論復雜。以貧困戶為中心的幫扶政策,客觀上導致國家資源和與貧困戶進行有效對接時的制度成本急劇提高。只有實現精準幫扶與普惠政策的平衡,才能落實網格化管理,大大減少不必要的程序和規范支出,把扶貧工作的成本降下來、效率升上去。
3.把握好脫貧攻堅和常態扶貧的尺度。中國人口眾多,發展還很不均衡,這就決定了扶貧工作是一項常態化工作,“過度扶貧”會形成社會不公感,“等靠要”、形式主義等后遺癥會對今后農村工作的開展帶來無窮后患。數十年來,黨和政府都在長期、持續、有計劃地推進扶貧工作。經過長期努力,現今的扶貧工作已經進入攻堅克難期,政府更要把握好脫貧攻堅和常態扶貧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