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2000年起任董事會秘書,現為神州高鐵董秘,“金圓桌獎”最具創新力董秘獎得主
在A股爆雷不斷的2019年結束前,新《證券法》帶著注冊制、投資者保護中心、違法責任加重等亮點面世。毫無疑問,對中國股市、投資者、上市公司而言,一個重大變革的新時代來臨了。德魯克說,“我們無法左右變革。我們只能走在變革的前面?!彪S著新證券法2020年3月1日施行,上市公司將面對一個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更為嚴格的監管環境、法律責任更為明確和加重的法治環境。這倒逼上市公司必須盡快加強公司治理,保證信息披露適應新證券法的要求。
從核準制到注冊制,中國資本市場邁出歷史性的一大步,這將落腳在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既是公司管理層對投資者信托責任的重要體現,也是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基本方式。信息披露管理是上市公司治理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信息披露的質量充分發映了治理的真實水平。而信息披露所帶來的直接法律責任,也將公司治理的問題顯性化,給董事、監事、高管人員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帶來嚴重不利后果。
新證券法全面強化了信息披露的要求,將信息披露列專章規定,大幅提高信息披露義務人違法的罰款金額。更應引起關注的是,第85條規定,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公告的證券發行文件、定期報告、臨時報告及其他信息披露資料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致使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應當與發行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是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上市公司董監高對投資者損失的連帶賠償責任,由過去的過錯責任改為過錯推定。法律規制的嚴格、法律責任的提高,將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人們普遍把信息披露簡單視為“發公告”,看作是董事會秘書、證券事務代表負責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孰不知這本是董事會的職責,在很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是董事長或總經理。
公司法和證券法并沒有關于信息披露責任人的規定。證券法規定,發行人及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及時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公司法規定上市公司董秘“辦理信息披露事務”。證監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董事會的職權中列示了“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項”。2007年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上市公司應當制定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明確“信息披露事務管理部門及其負責人在信息披露中的職責”;同年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指引》規定,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由公司董事會負責實施,由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作為實施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的第一責任人,由董秘負責具體協調,由監事會負責監督。
法律把信息披露職責安排的自主權留給了公司,證監會的規章也并未對信息披露的管理職責、責任人做出非常明確的規定,而是由上市公司在章程和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中自行確定。例如,中國平安的信息披露制度由董事會負責實施,總經理為實施制度的第一責任人,并由董秘負責具體協調。萬科,董事會全面管理公司的信息披露事項,監事會負責檢查和督促糾正,董秘為公司與交易所的指定聯絡人,負責組織和協調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中國鐵建明確董秘負責包括“制定并完善公司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在內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事務。
信息披露工作方面表現優異的公司,首先是在信息披露的內部職責上進行了明確界定。就公司治理體系而言,在公司法明確了董秘辦理信息披露、證監會規定董事會管理信息披露的情況下,由管理層的代表——總經理作為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雖然可以充分保證信息溝通的即時和管理的順暢,但總經理職責定位與信息披露工作的目的存在一定的違和,由董事長、董秘作為信息披露的直接負責人更為妥當。
有了明確的職責劃分,相關的法律責任界定也就明確了。作為基本的界定規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對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公平性負責,但有充分證據表明其已經履行勤勉盡責義務的除外”,對上市公司臨時報告信息披露承擔主要責任的是董事長、經理、董秘,對公司財務報告承擔主要責任是董事長、經理、財務負責人。證監會《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行政責任認定規則》規定,“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的責任人員可以提交公司章程,載明職責分工和職責履行情況的材料,相關會議紀要或者會議記錄以及其他證據來證明自身沒有過錯?!?/p>
新證券法出臺后,證監會相關規章會更新,但無論如何,信息披露的職責和法律責任,都不應由具體執行信息披露事務的董秘(及董辦工作體系)來全力承擔,因為只有建立全面和合理的責任體制,才能保證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視程度與工作質量與效率。這也首先應成為公司治理中心——董事會的基本認識,從而保證信息披露工作的有效開展。
長期以來,受信息披露工作保密和封閉特點的影響,形成“信息披露只是按格式發公告”、“簡單的文字工作”的種種誤解。事實上,證監會發布了一系列的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證券交易所已建立全面的分重大事項與分行業的信息披露業務指引、公告格式指引體系,龐雜的信息披露監管文件要求信息披露工作的專業性,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的基本原則也要求高效高可信的溝通協作機制。
新證券法在注冊制的框架下,執行以投資者為導向的信息披露理念和原則,在原“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基本要求上,增加了“簡明清晰,通俗易懂”。信息披露的具體執行方面,新法增加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作為信息披露內容的重大事件范圍擴大并與公司法規定相協調,增加了對債券的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了公平披露原則,增加了自愿披露和公開承諾的要求,對信息披露違法造成投資者損失的連帶賠償責任改為過錯推定。
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監管要求越來越高,而且技術難度越來越大,上市公司應該如何保證信息披露的質量?筆者從事多年董秘工作,深以為信息披露很多情況下只是結果呈示。信息披露違法案件,只是公司治理的“果”,要保證信息披露工作質量,還要從“因”下手,良性的股權文化、有效運行的董事會、專業敬業的董秘工作團隊,才是信息披露工作質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