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斌

上海致盛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致盛文化(871426)董事長,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作為舊金山灣區的簡稱,硅谷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塊區域,面積約3800平方公里。被譽為全球創新創業的圣地,硅谷有上千家高科技企業聚集,包括蘋果、谷歌、Facebook、甲骨文、惠普等一眾科技巨頭。前不久我到斯坦福大學和硅谷學習,與斯坦福的專家教授以及硅谷的企業家們面對面地交流,深入了解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科技巨頭的創新戰略,親身感受到了硅谷的自由創新之風。硅谷創造了很多奇跡,因此很多人試圖模仿硅谷建造能夠孵化偉大公司的產業園,創新方面我們到底應該向硅谷學什么?
硅谷多年來保持著持續創新的能力,一代代硅谷人在前人創新、技術以及無數的失敗和成功的案例中不斷迭代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產學研融合的高效創新機制、完善的產業生態鏈。實際上,硅谷的創業公司有很多是人數不足50人的中小型創業公司,他們能夠在硅谷生存發展,得益于硅谷成熟的創新機制、人才戰略以及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
創業公司與大型科技企業的不同點在于,他們僅憑自身很難滿足從開發、生產到面市這一過程,必須借助外力。硅谷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建立了一條包括供應商、風投、技術供應、創業輔導、外包公司等在內的完整的供需產業鏈。還有諸如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等眾多的全球知名高等院校,不斷為硅谷創造新的技術和人才。在這樣完善的產業鏈條中,即便是小型創業公司,也能夠將他們最新的技術、創意轉變為產品,并隨之擴大生產,推向市場,獲得成功。
硅谷的創新產業鏈對產業園創新機制的打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果把硅谷看作一個巨大的科技產業園區,那么園區內的資本環境、人才環境、技術環境、政策環境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產業園要有意識地去整合各種創新要素,包括一流的人才、資金、設備、技術、管理、信息、服務等關鍵資源要素。
想整合各方資源,就要從傳統的定向招商向組合招商、集群招商轉變。不少產業園區傳統的招商思維是,只要園區的企業入住率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了,而忽視了企業的技術含量、效益貢獻等問題。缺乏行業龍頭企業、科研能力強、產品科技含量高的企業進行帶動,就很難形成行業發展高地,也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潭。因此,在產業園的規劃和招商時,要注意重點維護和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集產、學、研、政為一體,發展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集群,推動園區創新驅動和產業集聚。必須主動出擊,針對產業園相關重點發展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在國內外尋找一流的客戶和供應商、投資機構、研究機構,吸引一些關聯企業入駐,才能助推現有的企業發展壯大。
硅谷的成功,根在人才。據統計,硅谷先后有5000個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坦福的創意、教職工或者學生。因此,斯坦福大學被譽為硅谷的智慧中心,同時是很多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斯坦福大學對人才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對于學生創造性思想的培養和塑造。我在斯坦福學習期間,就體驗了一些創業課程,這些課程大多理論聯系實踐,上課的導師幾乎都有自己的創業項目,課程里也會融入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學校還經常邀請很多成功的創業者來分享他們的故事,激勵年輕的學生們投身創業領域,并為學生們進行創業指導,甚至是資金的支持,來幫助學生們盡快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吸引高科技人才是發展高科技產業園的關鍵。因此,園區可以通過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產學研體系,注重與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模式,充分發揮高校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吸引和園區產業方向相關的一流科研機構落戶園區,提升產業園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并在市場開拓、資源對接、生產銷售等方面,提供一些支持,幫助科技企業更快更好的成長。
需要指出的是,園區要做好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紐帶,為園區企業尋求政策扶持。實際上,美國政府對硅谷一直有相應的扶持政策,比如對一些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有定向的財政支持政策;實施稅收減免返還、對高新技術企業優化土地出讓政策;每年數十億美元的基礎研究投入等。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這雙有形之手,也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多元化、開放、快速迭代的文化,是推動硅谷科技企業高速發展的助力。在硅谷隨處都可以聽到人們在討論創業項目,大家充滿了創業的激情,人們如此熱衷于創業,源于硅谷對于創業失敗的包容。對創新來講,失敗是常態,成功是特例。每年硅谷的科技公司都會推出許多新的產品和服務,受到市場的喜愛。但實際上,每年硅谷失敗的項目要比成功面市的項目多得多,其中不乏一些耗資巨大的重點項目,但這些失敗并沒有妨礙科技公司繼續在新技術、新產品上進行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
硅谷的文化鼓勵創新,同時為創業失敗的人提供必要的幫助、非常寬松的創業環境。比如很多人在創業失敗后,還能夠找到比之前更好的發展平臺,把之前失敗的經驗轉化為成功的養料。沒有對失敗的寬容,就難有持續不斷的創新。對失敗寬容,才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組織創新的潛力,最終轉化為成功的創業項目。管理學有一句話:對失敗的容忍是激勵創新的必要條件。但這里不是鼓勵無限制的試錯,而是要建立完善的容錯機制,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最終走向成功。
2020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創新決勝未來。想要學硅谷的創新機制,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去鼓勵、激勵創新。創新需要文化的加持,只有建立真正以創新為核心的文化,注重賦能和引導,放開管控的手,為創新人才提供良好寬松的環境,才能讓創新人才可以大膽去闖、放手去干,才能激發和釋放人的潛能,最終成就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