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旺
“我是一名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和關懷下成功脫貧。現在疫情嚴重,我沒有其他可以幫上忙的,就想把自己種植的一點新鮮蔬菜捐給政府,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2月2日一大早,匯川區山盆鎮高雄村貧困戶李廷健的菜地里一片熱鬧,村民們正在幫他收割白菜、打包裝車。
這是遵義晚報記者在抗擊疫情期間,深入田間地頭采寫,于2月3日刊發在晚報綜合新聞版的一條本土原創戰“疫”新聞之一。
今年44歲的李廷健,全家共有7口人。2017年,李廷健由于家中3個子女讀書,經濟壓力大,“因學致貧”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年多來,在鎮村干部的幫扶下,李廷健一家通過發展蔬菜種植業,不僅摘掉貧困戶的帽子,還逐漸走上致富之路。富而思進。針對疫情,他捐贈出1萬斤蔬菜給政府用于需要的地方。
新聞刊發后,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反響。正如本報特約評論員顧文革,在晚報“都市聲音”評論版刊發的《“脫貧戶捐贈蔬菜”的報道直擊心靈》評論文章所言:多么質樸的話語,多么純真的情感!勤勞致富、政策致富,如此冒著熱氣、帶著露珠的內心話語里,透露出來的深意便是:脫貧致富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離不開黨員干部的幫扶和相關部門的支持,離不開熱心人的幫助和扶持……這種樸素思想,是多么讓人動容啊!這種不忘黨恩的舉動,在晚報這個地方主流媒體得到及時報道,筆者讀后感到直擊心靈,相信也會觸動更多的讀者。
評論文章還說到,言語不在調高、而在其心其意。一個普通農民、脫貧了的貧困戶,這種不忘黨恩、回報社會的真實舉動、自覺行為,怎能不觸動讀者心靈,怎會不引發人們深思呢?疫情面前見真偽。只要心中有愛、心中有回報之情感,人間真情就會勃發出滿滿正能量。大愛往往表現在樸實情感中,這篇小小的報道,能引燃全民抗擊疫情的激情和斗志,是直擊心靈、引發共鳴的遵義好故事好聲音。筆下千鈞重,下筆多思量。筆者深為“新春走基層”、直擊抗疫一線的晚報記者,叫聲好、點個贊!
非常時期,也正是檢驗媒體采編隊伍的關鍵時刻。在聚焦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把握時效,充分報道各地各部門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深入提煉總結貴州“戰法”,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特別是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跡,進一步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展現貴州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強大力量,正當其時。
《一封信:“我送爸爸上前線”》《一幅畫:“媽媽您是最棒的”》《遵義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她是怎樣戰“疫”勝利的》《桐梓130噸蔬菜馳援武漢 昨天中午已出發》《相隔100多公里 抗疫一線新人的視頻婚禮》《“賣了菜放你家門口,請務必收下” 鄰居關心讓“幸福里”的隔離者淚目》《城區公交車今起增至287輛 車輛已進行全面消毒》《“陽光校園·空中黔課”今日開播》……
在舉國抗擊疫情這半個多月時間里,遵義晚報人一直在行動、在戰斗。醫院、社區、街巷、廠區、田間、地頭……一支有晚報骨干記者參與的市級媒體疫情防控宣傳突擊隊,在沒日沒夜地緊急行動;一篇篇來自戰疫一線的鮮活報道,第一時間刊播于“遵義發布”App和遵義晚報微信公號和紙媒。
報紙休刊——新媒體第一時間發聲
春節放假期間,紙媒雖然休刊,但遵義晚報采編人員,特別是一線記者仍然堅持堅守在崗位。為確保遵義晚報微信公眾號等市級新媒體用稿,當值記者每日都在深入基層一線采寫稿件,全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全的新聞資訊。
1月24日20:00,貴州省人民政府決定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晚報記者不懼風險和困難,戴上口罩、遵守防控規程,迅速跑動,腳步更勤。一道道指令密集下發,一次次任務緊急追擊。“遵義發布”、遵義晚報微信公眾號,一篇篇及時信息、新聞稿件,涉及各級各部門抗疫動態、市民生活保障安排、便民服務信息發布、普及科學防疫知識等,第一時間發布在市級新媒體上。
僅1月24日除夕至1月30日紙媒休刊的7天時間,遵義晚報微信公眾號,就采用了晚報記者本土原創稿件12篇。其篇目有《遵義多地下雪了!下雪了!》《遵義出發的省際班線全部停運》《停止安葬、祭掃活動,暫停設置靈堂……遵義關閉殯儀館、公墓等殯葬服務設施!》《剛剛,我們的英雄出征了!遵義27名醫護人員前往武漢!》《別亂丟!遵義投放2200余個廢棄口罩回收桶》《遵義中心城區近3000輛出租車今起暫時停運》《別擔心,遵義人的菜籃子很充足!》《好樣的!防控疫情志愿者招募,我市1500多人報名!》《35萬只口罩贈家鄉,點贊這家愛心企業!》……等等。
關鍵時刻——紙媒凸顯主流作用
遵義晚報從1月31日恢復正常出版,截至2月5日出刊6期的情況統計:晚報全體采編人員牢記責任和擔當,克服人手少任務重、交通不便、空調關閉等實際困難,沖在疫情防控第一線。21位記者除2人產假、1人病假外,其余18人全員出動,與市衛健局、疾控中心、城區各大醫院、市中心血站,市公安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教育局、火車站、公交公司、供電部門、養老院,以及各縣(區、市)、各街道社區等緊密聯系,搶抓采寫了大量來自抗疫一線的鮮活稿件。
在疫情嚴峻的艱難時刻,遵義晚報開設了“讓黨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線高高飄揚”“眾志成城抗疫情”兩個重點欄目,不計版面、全方位、立體化,全力宣傳報道疫情防控阻擊戰。6天時間里,共計刊發與抗擊疫情相關的本地原創新聞稿103篇;另刊發2個整版的“都市聲音”本土原創評論,1個版的副刊抗疫特輯;還及時轉載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重要稿件,達到9個整版。
本土原創稿件中,《菜籃子不愁 用電有保障 ?我市各部門全力戰疫情》《昨天,增援湖北的遵義醫療隊發回消息……他們已接手危重癥患者救治》《中醫專家主動“請戰”增援武漢 支招市民 日常防護》《抗擊疫情遵義四醫的黨員們這樣干》《挨家挨戶宣傳防護知識 防控疫情 社區在行動》《老人們被安排得妥妥的 城區各大養老機構共同抗疫》《堅決抗擊疫情 守護群眾平安 各級公安機關奮戰防控第一線》《全市已招募志愿者1687人 首批400人赴一線上崗服務》《城區公交車今起增至287輛 車輛已進行全面消毒》《全省統一課表、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要求 “陽光校園·空中黔課”今日開播》《紀檢監察機關精準監督 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強紀律保障》《抗疫一線,夫妻倆連續奮戰14天 穿著防護服的他們見面時沒認出彼此》《在突發危急衛生事件面前快速響應 遵義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集中救治醫院組建完成》……等等,一大批重點稿件發揮了都市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主心骨”作用,在廣大的讀者中受到了廣泛關注。
此外,遵義晚報還積極配合各級各部門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開展,在頭版或二版等重要版面刊登各種《重要提示》《通告》等,免費刊登共4個版的《遵義市紅十字會接收社會各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捐贈公示》,并刊登了整版抗疫公益廣告。
改版后的晚報——“貼近、貼心、貼肺”
遵義晚報一直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為壓緊壓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政治責任、領導責任,專門成立了由總編輯任組長的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同時,結合晚報的具體實際,分別從風險預警、輿情控制,防控預案、應急處置,信息傳遞、聯防聯動、定期會商,責任細化等方面,制定了落細落小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形成了主動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敢抓敢管、守土盡責,確保報紙出版安全和印刷質量的管用、有效的工作機制。
尤其是自2019年7月改版改革以來,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順應“紙不在、媒還在”的傳播大勢,全力謀劃延續晚報品牌的新型主流媒體大計。堅定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本土就是主流”為辦報理念,痛下決心實施報紙瘦身,除保留國內國際板塊外,全面轉型為本土原創新聞內容。通過精心策劃組織原創內容,現在報紙的原創內容達到了80%左右,減版增原創,且高質量內容多。
改版后晚報,新設置的“名城頭條”“封面人物”“名城焦點”“都市聲音”“奮斗者·咱們遵義人”“好傳統·和美一家人”“志愿者·暖心聞”等版面,連續推出的一系列及時深度報道,獲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社會影響大、美譽度高。
譬如,《我親眼見證的“脫貧史詩” 來自正安脫貧攻堅總攻決戰一線的見聞》《滬遵協作手相牽 山海相連情誼深》《“山旮旯”蝶變返鄉創業園 迎來首批勞模實地培訓 大坎村為何能成“勞模集訓地”?》《樹若有知,當謝這位“仁醫”》《勇闖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遵義演藝集團深化改革發展紀實》……等等,一大批優秀新聞作品,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中,多篇稿件被“學習強國”“多彩貴州網”“天眼新聞”“眾望App”“動靜貴州”等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全文轉發或部分刊載。
有讀者這樣評價:改版后晚報各個板塊推出的不少報道,不僅敢言、真言、善言,而且都是反映本土身邊的那些事那些人,并以推動工作、促進問題解決為目的,既接地氣又帶露珠,其傳播效果是觸動人心的。改版后的晚報,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讀者。這些“貼近、貼心、貼肺”的“三貼近”,傳遞出晚報正確的辦報方向,彰顯內容創新。特別是“本土就是主流”的辦報理念,更是獨樹一幟。晚報“都市聲音”評論香噴噴,建議這個版“增量擴容”,以滿足讀者的胃口……
(作者單位:遵義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