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潔 樊一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民越來越多,尤其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使人們能夠自由地播放、轉發、評論新聞,自媒體時代給新聞宣傳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基于此,本文首先對自媒體時代記者新聞采編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再對傳統新聞采編方式的局限性進行剖析,最后結合自媒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提升記者新聞采編能力的路徑進行探索,旨在提升新聞宣傳報道質量,為受眾呈現更精彩的新聞內容。
關鍵詞:自媒體 ?采編能力 ?提升策略
進入自媒體時代,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普及率提升,居民能夠在不限時間、不限地域的背景下自由地搜索新聞、轉發新聞、評論新聞,受眾的自主權更大。新聞如何吸引受眾,提高點擊率、轉發率,進而提升競爭力,成為新聞記者深思的問題。毋庸置疑,自媒體時代給記者的新聞采編能力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正視自媒體的特征,探索采編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已勢在必行。
一、自媒體時代提升記者新聞采編能力的重要意義
自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更為自由,由此亦導致虛假新聞、失實報道充斥于網絡,削弱了新聞的公信力,甚至誤導了社會輿論。提高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能夠切實發揮自媒體時代的優勢,挖掘貼近于社會生活、公眾關注的熱點,提高新聞報道質量。新聞記者從客觀、真實的視角,深入調研,挖掘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引導社會正確輿論導向。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采集全面、真實的新聞中心素材,有助于提高電視、廣播、網站、報社等新聞推送的公信力,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是必然趨勢,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熟練運用數字化技術,能夠提高新聞的可視性,推進新聞信息實時客觀地傳遞給公眾,提升市場競爭力。
(一)新時期新背景下對于記者的新要求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當前我們處于自媒體時代,受眾對于信息的接收程度不斷提高,記者作為行業當中的主要的參與者,必須要把握好時代的脈搏,從復雜的、碎片化的信息中,采用大數據等新手段抓取有用的信息,較好地完成采編工作,為優質內容的提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完善自媒體時代的人才培養機制
采編水平以及采編能力在自媒體時代,體現的是人才的整體素質,通過在新的背景下開展各類素材的采編工作,體現的是新時期人才的發展特征以及未來人才的發展趨勢。自媒體時代,必須要培養專業化的采編人才,通過構建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各類機制,激活人才的創新活力,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滿足大眾對于新聞關注點的需求
大眾的需求在不斷變化,而自媒體時代,必須要把握好大眾的需求,通過較好的內容與素材,吸引大眾來閱讀,從而提高影響力和競爭力。大眾對于新聞熱點的關注程度相對比較高,熱點內容往往可以聚集更多的人氣,于此與大眾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從而達到宣傳正能量的作用。
二、傳統新聞采編方式的局限性分析
自媒體時代,公眾對新聞報道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傳統的新聞采編方式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亦影響了新聞報道的質量。
(一)新聞素材獲取渠道有限
新聞素材是一篇新聞報道的靈魂、精髓所在,新聞記者不僅要有著職業敏銳性,還需要多渠道地采集素材。在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渠道廣,然而傳統方式采集新聞素材的渠道相對匱乏,既有社會公眾的不配合,也有缺乏采集技巧,導致新聞素材獲取渠道有限,依舊是傳統的采訪、照片等形式,難以吸引公眾關注。同時,對新聞記者采編工作缺乏培訓,基礎理論知識匱乏,缺乏規范的新聞挖掘,導致有價值的新聞未予以重視,阻礙了新聞報道質量的提高。
新聞素材的獲得更多地需要通過長期的積累,對于重點的素材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從而達到升華新聞素材高度、深度與廣度的作用,而新聞本身的質量可以從記者調研的程度來反映。而自媒體的新聞素材相對就比較廣泛,調研只是其中一個手段之一,可以通過不斷的創新來提升新聞素材的內涵,同時也可以根據新聞的重點內容進行情節的設定,其操作的空間比較大,對于人才的要求相對比較寬松,可以更多地激發記者的創新思維。然而,對于記者來說,傳統的新聞采編的方式就難以達到這些效果,無法進行實時的跟蹤,新聞內容具有滯后性。
(二)新聞內容與編輯存在局限性
當前,新聞記者隊伍持續擴大,但實戰經驗、辨識能力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在新聞挖掘、內容編輯等方面存在著不足,新聞缺乏吸引力。運用數字化、網絡化采編技術能力有限,甚至未擺脫傳統工作模式束縛,導致新聞報道質量欠缺。同時,還存在著為提升點擊量、瀏覽量,編造不實報道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新聞的公信力。
大眾對于自媒體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對于各類新聞的認識程度不深,直接導致各類新聞出來以后,大眾對于焦點的內容進行廣泛的分享,對于內容的真實性沒有較好的把控,從而導致部分內容容易失真。新聞內容更多是保持內容的真實性,讓受眾客觀了解當前發展的態勢,更好地對于事件做出理性判斷,從而在新聞當中引起反思,產生共鳴,目前傳統的采編方式在這方面相對較弱。
(三)培訓內容和方法存在局限性
記者作為自媒體時代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加強業務培訓,了解自媒體時代的背景、意義、目標、任務等,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新聞采編。然而,從目前的實際來看,由于自媒體所涉及的面比較廣泛,而傳統的培訓方式內容主要還是從傳統的采編角度出發進行設置,沒有結合當前的發展熱點、難點、痛點,培訓的內容過于泛化,流于表面,從而影響了培訓的效果。
在培訓的方式上面,很多單位采用的還是教室授課的方式,更多的是老師講解,培訓對象傾聽的方式,這些方式在自媒體時代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對于培訓人員來說,希望通過培訓可以進行實際的操作,而目前操作層面的培訓較缺乏,其中,針對自媒體實踐操作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難以滿足當前培訓學員的客觀需求,亟需改革。
三、自媒體時代記者新聞采編能力提升策略探索
自媒體時代,如何提高新聞質量更好地吸引受眾、服務受眾是新聞記者關注的焦點。而提升采編能力作為有效途徑,其提升策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善于捕捉新聞,提高編寫能力
對于新聞記者而言,編寫能力是其業務基本功,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記者要重視自身基本功的培訓,深入到社會調研、挖掘具有價值的新聞,掌握必要的數字化技術,結合擬發表的媒介,用圖片、視頻等形式,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新聞記者要提升新聞敏感度,在編寫新聞時要客觀反映事實、明確立場,不能捕風捉影,偏離事實。在自媒體信息爆發的時代下,新聞記者要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強化編寫技術的培訓,不僅要重視知識的積累,更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重視捕捉細節。
自媒體時代為公眾提供了便捷的新聞獲取方式,新聞記者尤其是要加強對社會生活的關注,例如民生問題、扶貧領域的新聞事件等,使公眾足不出戶能夠了解國家政策導向,站在客觀的立場分析、報道新聞。無論是報紙、網站、電視臺記者,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都應將目光放在公眾關心的社會生活方面,讓公眾更好地通過民生、民情了解國家發展,樹立正確的輿情導向。對于各類現實問題,要加強對于現實問題的解讀與分析,做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讓新聞內容更加接地氣,從而更加貼近廣大群眾的需求。
(二)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強化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在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在客觀反映新聞事實,引導新聞輿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堅定政治立場,保持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采寫新聞報道時圍繞客觀事實展開,反映社會公眾迫切了解的新聞事件,認識到作為記者的職責所在。新聞記者在提升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嚴禁發布虛假新聞、篡改新聞事實,而應致力于挖掘有意義、積極向上的新聞事件。
同時,無論是電視臺、網站還是報社,都應對新聞報道進行審核,并將記者的薪酬與新聞報道質量掛鉤,不能單純地用閱讀量、點擊量進行考核,這樣容易導致部分記者單純地為了業績而故意歪曲事實誤導社會輿論,甚至嘩眾取寵。探索科學合理的績效機制,將提高記者的責任意識、敬業度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傳遞社會正能量,強化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三)加強新聞記者觀察力、判斷力的培養
在自媒體時代,各類新聞、熱點消息滿天飛,新聞記者必須加強觀察力、判斷力的培養,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深度挖掘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信息,確保報道的真實性。尤其是針對一些公眾廣為關注的熱點新聞,記者要對事件進行全面地分析,對新聞事件進行跟蹤性報道,還原事件真相,正確引導新聞輿論。
新聞記者要提升自身的閱歷,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具有廣博的知識,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善于在自媒體時代、海量信息中捕捉具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件,進行深入報道,挖掘新聞實質,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
同時,在自媒體時代,公眾對新聞展現形式的多樣化需求與日俱增,新聞機構要加大現代化采編設備的應用,實現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加強記者的培訓,使其能夠熟練掌握多媒體采編設備,從而實現數字化、信息化采編,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視性。例如,在自媒體時代,公眾大多使用移動通訊設備瀏覽新聞,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豐富新聞展現形式,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公眾對于新聞內容的要求在不斷變化,而新的要求對于廣大的記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自媒體時代好的新聞采編人員更容易被廣大的群眾所認識、所熟知,從而被認可、被關注;而另一方面,對于難以適應自媒體時代的記者來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無法取得有利位置,可能面臨行業的淘汰。
四、結語
自媒體時代,公眾獲取新聞的渠道豐富,對新聞記者的采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采編能力、提高報道質量是必然趨勢。為此,新聞記者必須要從新的時代背景出發,把握好自媒體的發展特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適應新的發展需求。結合自媒體的特點,從適應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新聞記者要善于捕捉新聞、提高編采能力,加強職業素養、強化社會責任感,提高觀察力、判斷力,從而更好地開展新聞報道,發揮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牛春燕, 朱洪升.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編的特點及策略[J]. 青年記者, 2017(23):71-72.
[2]屈鑫. 大數據給新聞采編帶來的五個“度”——從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實踐說起[J]. 中國記者, 2018, No.536(8):64-66.
[3]梁玉飛. 探討提高報社記者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J]. 新聞研究導刊, 2017, 8(12):160.
[4]張瑋. 電視臺新聞記者新聞采編能力提高對策分析[J]. 新聞傳播, 2017(20):69-70.
(作者單位:晚晴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