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娟
摘要:新聞與想象是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主體能動性的矛盾統一體。圍繞新聞與想象,學界業界早有論述,并基本達成共識,承認想象思維在新聞中的存在,但研究大都基于新聞文本中想象成分的分析,本文擬從更加寬闊的視角,圍繞新聞采制傳播收受的全過程來印證想象思維存在的必然性,分析想象思維在新聞源主體、新聞傳播主體以及新聞收受主體中的表現,并找出其內聯外化的機制,以期更好地在“想象”這一主觀能動性和新聞信息客觀性之間建立更加可控的尺度。
關鍵詞:想象 新聞 新聞源主體 新聞傳播主體 新聞收受主體
狄德羅曾說:“想象,這是種特質。沒有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作為人類特有的本能,想象滲透到人的主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并建構著人類生活,推動著人類文明進步。
那么這種特質是否存在于以真實為生命的新聞里?如果有,它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一、再思考的緣起與目的
新聞與想象是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1986年新聞傳播學術期刊《新聞戰線》便發起了關于新聞與想象的論戰,把這一觸及新聞核心本源的問題推到了公眾視野,對此學界、業界積極應戰,再現學術爭鳴盛觀。此次論戰以《新聞戰線》當年第2期中學者劉炳麟的《新聞與想象》為發端,至1987年第12期,圍繞此論題進行商榷和探討,先后刊登了7期、11篇文章、7篇摘要。此次討論已然跳出了新聞寫作方法的范疇,也不局限于新聞失實的問題,而是涉及到了之前新聞理論研究中很少涉及的一個領域,即新聞活動中思維的存在形式,也即新聞活動的主體意識問題。雖然意見的分歧并沒有因為一次論戰而消弭,卻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當時業界正在主力推進的新聞工作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推進想象在新聞中的地位和作用合法化,推動新聞文風及新聞工作者作風的轉變,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強化了新聞真實性的核心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論戰是在改革開放思潮涌動的歷史時期,新聞學界、業界自覺自為地對新聞學理論和實踐本土化的一次捍衛和推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聞學開始走上更加理性更加自律的道路,對新聞學在中國化道路上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領示范意義。討論的目標和信念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然而,關于新聞與想象這一命題,在新聞學中國化百余年、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似已達成了高度共識,但實際在操作實踐中仍把新聞各方主體的能動性視為不敢輕易觸碰的禁區,新聞專業人士談新聞的想象而色變,唯恐打破了真實、真相在新聞中的絕對地位;而另一方面,想象被更多非新聞專業人士濫用,造成傳播信息的泛濫和質量堪憂。查閱近30年來的文獻,也極少有直接把新聞與想象作為命題以發展的視角放在當前媒體環境下進行重新審視。因此,接續30年前的論戰思維,又把視角延伸到當前語境,重新思考想象性思維在新聞創作和新聞傳播中的地位,便于肅清對想象這一意識形態的誤解,更好地滿足傳受雙方的主體需求有積極的作用。
二、想象:插了翅膀的思維
想象是一種思維形式,屬意識形態范疇。普通心理學解釋為: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作為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用句通俗的話說,想象是插了翅膀的思維。組織心理學者WEICK認為“想象”有三種特質,即“再現了缺席的事物、整合了實際經驗與理想的目標、填補并延伸了不完整的經驗。[1]”想象力則是運用了插了翅膀的思維創造新形象的能力。
“新聞在人類社會中占據極其核心的話語地位, 是左右歷史發展的一種力量[2]”。新聞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和呈現社會的最新變動情況,屬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新聞與想象同屬意識形態領域。想象在新聞活動中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這在30多年前的“新聞與想象”之爭中早已達成基本共識。日漸成熟的新聞敘事論和建構論也一定程度印證了想象在新聞敘事活動的存在。臺灣政治大學蔡琰、臧國仁認為“新聞敘事包含了意識與想象相互運作之情境作用,而這個‘情境應屬人們內在思維的建構,更是腦海中思維寫作的程序[3]”。新聞敘述論認為新聞活動是一種可以自主選擇報道題材,利用一定報道手法和報道結構呈現故事材料的傳播敘事活動。那么活動中極有可能參與了記憶、推理、聯想等認知思維。由于這種思維的私密性、隱蔽性、內在性,活動主體對此有可能并未自我察覺。但未自察并不代表不可觸,想象力思維還要通過符號系統(文本符號、語言符號以及現在的聲光影的符號集合體)還原成形象系統,完成對新聞文本的創作和建構。可以說想象力思維具有一種結構性的意義,貫穿于新聞報道及新聞傳播的始終。
以往的討論已經明確并為人們所承認絕大多數新聞總是帶有報道者的主觀意圖,新聞敘事學和建構論視角的介入則表明事實在經過層層篩選、把關、重構后,已不僅帶有報道者主觀的理性觀念,也可能通過符號媒介帶上了報道者主觀的感性形象,并伴隨著人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過程。
三、新聞源主體:新聞與想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新聞的真實圖景是新聞活動主體共同建構的產物[4]。而新聞活動的主體則是有新聞源主體、新聞傳播主體、新聞收受主體共同組建的,因此我們說一定社會整體的新聞圖景的構建過程是三方主體主觀意識能動性共同博弈、互通、妥協的過程。此過程難免攝入人的思維能動性,這也為想象提供了園地。
新聞源主體是從主體角度對新聞本源態的描述。新聞源主體也是新聞傳播活動主體邏輯結構中的第一環節[5],是離新聞事實最近的主體。他們或是新聞事實的有機構成要素或部分(當事人),或是新聞事實的現場目擊者、知情者、觀察者或旁觀者。恩格斯曾說,“在社會歷史領域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6]”。這種目的性決定了新聞源主體在提供新聞信息時的主觀意向性和選擇性,在向媒體提供新聞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行使一種自主權力,進行判斷、定義和解釋。如此,想象力思維在新聞源主體中就有了存在的空間和合理性,也就有了與事實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由新聞源主體向傳播者提供的現場信息,或是描述的新聞事實、事件形象,已經經過了其大腦的認識重構,而不是原原本本地把客觀事實端到傳播者面前。他們擁有充分的機會和自由構造新聞事實的形象。這也是當前虛假新聞泛濫的第一源頭。如果新聞源主體在提供事實信息時,偏離了真相軌道,加入了過多的憑空想象或夸大的元素,勢必造成新聞信息的第一手資料就出現了偏差,新聞的真實客觀也就無從說起了。
另一方面,如果新聞源主體向傳播主體描述、傳達信息時合理適度地調用事實記憶材料,并能通過語言、肢體等信息符號形象化傳達,那勢必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真實現場和情景,為傳播主體的文本再造提供了一手的可靠而可觀可感的信息,為后續事實的還原再現重構打下了真實的基礎。當然所有以上的情況假設和分析都是建立在新聞源主體的認識方式、價值方式或利益方式甚至審美方式之上。
四、新聞傳播主體:想象思維最活躍的地帶
事實在一端,新聞在另一端。由客觀事實到信息流通領域的新聞,要經過新聞傳播主體的符號敘事。也就是說新聞源主體只能提供事實信息而不能直接成為新聞,新聞源主體的使命完成后由新聞傳播主體接替行使事實“轉換”或“再現”的權力。“客觀事實并不能自動地呈現,而是經過新聞工作者個人或新聞組織對這些事實的‘轉換( transformation ) 或 ‘ 再 現 ( representa-tion ), 新聞報道中所涵蓋的事實已經是人為“加工”后的產品[7]” 。盡管呈現給受眾的新聞內容仍是事實,但已經是經過再“加工”后的產品,而且通過大眾所熟悉的符號或語言描述而成,更具有直觀性、可感性、邏輯性。一個成熟專業的新聞傳播主體在采訪新聞時,思維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是交叉進行的。首先絕大情況下在獲取新聞線索后要對采訪議題有所設想,甚至針對不同新聞源、不同新聞題材設計不同的采訪策略;采訪過程中則要隨機應變,預想、判斷采訪對象的思維、動機、目的與行為,此間不斷對獲取的事實信息進行過濾,甚至對事實情節缺失的環節會調用豐富的記憶表象儲備,接續或補充某些缺失環節;最后則通過想象的能力用符號系統進行描述或接續,力求對事實形成準確的再造想象。因而,可以說新聞傳播主體是新聞和想象思維碰撞的最活躍的地帶,決定著新聞文本的價值導向、敘述風格等。
在信息紛雜,媒體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對新聞傳播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具備敏銳的識別、判斷能力,擁有事實信息的形象再現能力,對新聞源提供的新聞事實進行甄別、創造性建構;另一方面要明曉收受主體的信息需求和情感娛樂需求,利用創造性想象思維,通過更加準確、豐富、特色獨具的符號系統,呈現加工再造后的新聞事實,與收受主體達成共情的信息體驗。此外,從更高層次講,新聞傳播主體的創造性建構在與受眾達成共享共情的基礎上,能夠起到通過新聞事件構建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曾慶香指出:“新聞媒體對社會的意義不只是在于通過選擇、界定、評價和解釋等手段對原初社會事實進行意義化,更在于通過意義化的過程將駁雜紛亂的世界條理化,建構一個有意義的有關國家和社會的符號世界。因此,新聞媒體不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還是各種社會團體爭取‘意義解釋權的意識形態戰場。[8]”在新時代的傳播語境下,新聞傳播者尤其是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要積極在新聞內容上有更多的創新突破,激發創造性思維能力,“沉到”事物的核心解剖矛盾,發現有價值的現象后,主動把思維向縱深推進,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索現象背后的真相。同時在進行文本創作時圍繞新聞內容的故事性、娛樂性、意義感,正確地理解詞與實物標志的意義,調用豐富的記憶表象的儲備,呈現出來的新聞文本將是更加逼近事實又貼近收受主體的新聞產品。
五、收受主體:想象思維帶來新聞解讀的個性化
新聞傳播過程中,主體能動性并沒有隨著新聞文本進入信息流通領域而結束。收受主體對于新聞的建構作用,是基于人們對收受者在收受活動中主體性的發現和承認,帶有終極性的意義,對于新聞傳播的最終結果是至關重要而不容忽視的。
新聞文本是新聞傳播主體依據新聞源主體提供的信息加工創作而成,是新聞傳播主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結果,但卻不是新聞價值實現的最終成果。新聞文本一旦通過媒介進入信息流通領域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就獨立于了傳播者。新聞傳播主體對于新聞文本也就失去了駕馭能力,更是無法左右文本意義的顯現方式。這時文本意義的主人是收受主體。收受主體在信息收受活動中是積極主動的,也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主體。首先,事實信息到達收受主體后,收受主體要通過形象思維能力對文本進行符號“轉換”,“想象”出新聞事實的基本面目,還原事態構成或時空變化。其次,收受主體的想象也不僅僅停留在依賴形象思維還原事實的層面,和新聞傳播主體一樣,還具有分析、推理、判斷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新聞文本中的大量抽象信息,如數據、圖表、概述性文字等,都需要收受主體通過理性分析、邏輯推理才能理解把握。因此,新聞事實到達收受主體后,想象與推理繼續發揮作用,將描述、再現新聞事實的新聞符號或文本,還原成可感的或清晰或模糊的事實狀態或變動形象及邏輯,完成新聞信息的最終使命。但是這個過程是獨立的自主的,想象思維帶來新聞解讀的個性化,收受主體對于新聞事實可以選擇這樣理解,也可以選擇別樣的建構,甚至還可能通過創造性想象,構建出新聞文本中并沒有描述出來的事實形象。誠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所說:“只要人在理解, 那么總是產生不同的理解?!庇纱艘部梢酝茢?,通過想象把握到的新聞事實具有強烈的主體差異性。不同收受主體間的各種差異性,必然導致他們對同一新聞的想象結果是不一樣的。
六、結語
本文老調重彈,把心理學中的想象性思維再次引入到新聞學領域,探討想象在新聞傳播活動的三方主體中的存在。為其合理性定調,目標和信念也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盡管想象的主觀色彩性本身就為真相蒙上了一層紗,但從另一維度講,想象思維的必然存在又成為新聞各方主體自省自覺,共同走近真相的助力劑。當前的傳播環境下,已經不僅是新聞傳播主體再現甚至再造新聞的自由度擴展了,新聞源及收受主體也有了更加寬松的想象空間和判斷、推理、整合、重構的機會空間。這既可以成為滋生虛假新聞的搖籃,也可以成為維護新聞真實呈現新聞真相的戰場。因此,需要自上而下媒體環境的營造與維護,需要自下而上各方主體媒介意識的提升與改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想象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在新聞的客觀本質與主觀表現之間建立最優路徑。
參考文獻:
[1]威克·K..想象力的組織與失敗[J].國際研究與理論雜志,2005(8).
[2]史劍輝.新聞觀:人文主義轉向何以可能?——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專訪[J].新聞記者,2018(10).
[3]蔡琰,臧國仁.想象與創造性想象:新聞敘事思維再現的藍圖[J].國際新聞界,2010(6).
[4][5]楊保軍.新聞源主體對新聞的建構[J].新聞與寫作,2008(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21卷):341.
[7]蔡琰,臧國仁.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J].新聞學研究(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99(58).
[8]曾慶香.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99).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