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摘要: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重塑整個新聞生產業態,深度報道作為傳統媒體的“掌上明珠”,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中面臨著生存困境。與此同時,一部分優秀媒體借助深度報道高質的內容優勢,適應媒介融合潮流,成功完成轉型。本文以澎湃新聞在融媒時代的轉型為例,探索新聞深度報道的創新之路和未來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媒介融合 深度報道 澎湃新聞
作為傳統媒體時代產物,深度報道往往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和重大新聞事件,通過展示宏觀背景,分析新聞事實,做出解釋或預測。隨著新興媒介技術的廣泛運用與電子傳播的快速發展,新的信息環境給受眾生活習慣帶來了巨大轉變,以移動化、碎片化為特征的閱讀方式占據了主流的信息傳播,傳統媒體面臨挑戰,深度報道的地位受到影響。深度報道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走出困境、發揮價值、變革重生,顯得尤為必要。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報道的發展困境
“媒介融合”這一學術概念最早由美國的伊契爾·索勒·普爾教授提出,最初強調的是不同媒介功能與服務匯集在一種媒介之中。新媒體環境下,為了應對新興媒體帶來的沖擊,大量主流媒體開始尋求與新興媒體之間的融合。但是一些傳統媒體僅僅把新媒體平臺當作傳統媒體的“替代品”,通過對內容進行照搬與分發來搶占市場,這無法發揮出傳統媒體的特長。傳統媒體的真正生命在于報道質量,深度報道作為傳統媒體報道的“掌上明珠”,能夠發揮出傳統媒體的巨大優勢。但在新的媒介生態下,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也面臨著發展瓶頸。
(一)信源優勢不復存在
過去,傳統大眾媒介基本滲入到從信源到信宿的每個環節之中,享有著極高的傳播特權。隨著新興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對于新聞生產領域的資源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過去的信息傳播優勢不復存在。
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這一重要傳播學觀點,人們言論表達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伴隨著新興媒體的不斷發展而延伸。相較以往,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方,如今被新興媒介賦予更為廣泛的表達權,他們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到新的傳播環境之中。在以往重大事件發生時,往往由傳統媒體壟斷信源,獲取第一手信息。如今,往往由在場的網民通過新型媒介平臺進行拍攝、分享、發布和評論,甚至很多時候,媒體需要借助網民生成的UGC內容進行新聞生成。因此,傳統媒體過去引以為豪的深度報道,如今大多通過網民最先曝光或討論,新聞專業人士進行跟進報道,處于被動地位。
(二)碎片化閱讀習慣帶來沖擊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習慣于接受碎片化、定制化的信息,進行淺層次的閱讀,傳統的深度閱讀不再被受眾歡迎,內容太過冗長的新聞給受眾造成閱讀障礙。目前,網民通過移動端的信息獲取比例已經遠遠超出通過傳統紙質媒體,數字化的閱讀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筆記本電腦、手機、IPad等設備終端加之網絡信號的全覆蓋,能夠滿足受眾隨時隨地閱讀的需求,他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日常通勤、排隊時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在快餐化的閱讀時代,年輕群體很難再靜下心看一則長新聞,不再注重去分析內容,更多是注重第一時間的消息獲取。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受眾如今更關心通過不同的平臺獲得最新的消息報道,而傳統的深度報道受調查過程繁雜與寫作時長較久的影響,往往對于事件的報道更為滯后。深度報道注重結合宏觀政策進行復雜事件的解釋、分析和預測,往往需要長篇幅來把事件本身及其深層次原因向受眾解釋清楚,這與目前的碎片化閱讀習慣顯然相悖,是造成深度報道受眾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深度報道專業人才缺失
中山大學張志安教授等曾就中國內地調查型記者的行業狀態進行過兩次全國規模的普查,調查結果表明目前調查型記者面臨著人才大量流失的問題,從事深度報道的記者大幅度減少。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的經濟收入遭到危機,很多經濟效益不顯著的報社和電視臺尋求節約成本,裁撤“費力”的深度報道部門,造成很多深度報道記者轉型或離職。另一方面,相較傳統記者獨占媒介資源的時代,如今伴隨著媒介接觸門檻的降低,有了大量的UGC內容生成,針對同一事件往往在第一時間有不同的觀點與見解充斥網絡,這無疑是對深度報道記者權威的挑戰。
二、以澎湃新聞的融合轉型看深度報道的突圍
“媒介融合”于2014年被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主流媒體為代表的各大媒體都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不斷摸索。澎湃新聞作為上海報業集團媒介融合的產物,自推出以來就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澎湃新聞致力于建設“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臺”,注重“新型時政內容”的打造,將深度報道內容與媒介技術相結合,獲取了一大批忠實粉絲。
(一)報道形態:多媒體全景式報道
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帕夫利克在其著作《新聞業與新媒介》中,針對新媒介給新聞業帶來的改變,提出“全景化報道”的概念,他認為“在網絡電子環境中新聞報道的根本變化,一種新的新聞形式正在出現,或許最好的描述是將其稱為‘全景化報道”。 適應當今媒介融合趨勢,澎湃新聞深度報道注重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進行媒介內容呈現,往往在一篇深度報道中綜合運用動圖、視頻、音頻、超鏈接、動畫等方式從多個較多展現事件全景,借此進行深度的內容解讀和走向預測。
2016年澎湃新聞刊發了《長幅互動連環畫——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通過形象、生動的H5頁面講述了一位普通村干部從青春年華到年逾花甲,在工作崗位上堅持三十余年,帶領村民完成重大工程,成功脫貧的故事。這一作品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桂冠。在深度報道中采用H5頁面進行內容呈現,更為適應手機、平板等便攜平臺特點,新聞故事以豎屏下滑的H5頁面為依托,結合故事本身的主線“渠水”,使得整篇故事呈現出“流線體”的特征,自上而下傾瀉而出,如此不但做到了深度報道內容的解讀,更給受眾帶來了良好的閱讀體驗。其次,除了傳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之外,澎湃新聞選擇交互式插畫貫穿報道始終,借此展示故事的特點、解讀思想內在。這樣做一方面彌補了久遠年代關于主人公事跡視頻資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以一種更具親切性和貼近性的報道手段將內容呈現給閱讀者,有利于傳受雙方之間的情感互動,在潛移默化中傳達新聞觀念。在整篇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澎湃新聞對全景式報道的運用考究,綜合運用連環畫、動畫、全方位全景照片配之傳統的文字、圖集、音視頻等方式,對史料進行多角度的挖掘,帶給觀眾交互式的體驗,全方位呈現出一位黨員干部兢兢業業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平凡而又偉大的形象。在作品發布后不足一天的時間內,僅在澎湃新聞客戶端,總點擊量已經高達300多萬次,大量網民參與新聞事件的評論。采用多媒體全景式的方式進行深度報道,彌補了以往傳統新聞報道中僅存的文字、圖片空缺,以一種更加生動、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新聞事件,在增強報道可讀性的同時也是對內容深刻性的提升。
(二)報道內容:選題考究,貼近民眾
數字媒體技術的興盛,產生了多種信息傳遞更為快速的新媒體平臺,新聞更迭速度的加快,打亂了如今深度報道的節奏。當重大事件發生后,各大媒體受利益驅動搶先進行新聞報道,傳統媒體以往的“獨家”優勢逐漸消失。一次重大事件經過反復報道便會索然無味,這也是目前我國深度報道存在的雷同問題,每當事件被網民曝光,媒體便搶先在第一時間披露,從內容和角度進行相互模仿,使得受眾不愛看也不想看。因此,做深度報道必須在選題上有所考究,既要立足宏觀、意義重大,又要兼顧受眾、貼近生活。
2017年澎湃新聞客戶端推送了《澎湃暗訪“發紅小麥”進入面粉廠》,這篇報道中深度報道記者通過隱性采訪進行調查報道,向觀眾披露存在于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麥市場中的亂象。澎湃新聞又在接下來推出一系列追蹤報道,從民生角度出發,揭露出“問題小麥”背后復雜的利益糾葛和不法行為,最終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問題最終得以解決。如今媒體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了“眼球效應”,新聞內容一味去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深度報道在選題方面問題層出。實際上,在任何時代,只有做出更為優秀的內容才能獲取更多的受眾,因此從事深度報道的媒體應該以更專業的姿態,洞察事件本質,解釋清楚受眾真正關心的問題。澎湃新聞關于“問題小麥”的選題,彰顯了新聞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如今人們仍舊關注著社會及自身的變化,從民生角度報道社會背后存在的問題與整改方向,更能取得報道的成功。
(三)報道團隊:跨部門融合
傳播渠道與信息載體的多樣化,必將帶動新聞編輯部組織結構及其角色和功能的變化,媒介融合不應僅僅局限于形態,而應是多層面的融合。 澎湃新聞的采編人才有著深厚的傳統基礎,大量人員出自上海報業集團的《東方早報》,有著豐富的深度報道經驗,具備高度職業素養的團隊成為平臺專業化、權威化內容生成的保障。以此為班底,澎湃新聞的時政新聞中心按照不同欄目類別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其中包括時政、法制、教育、體育、國際等,各個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分派于自身領域進行新聞寫作。當發生重大的突發事件后,各位小組成員組成優質團隊,從各自擅長的領域采用不同角度進行報道,實現深度報道中的新聞全覆蓋。
在報道發生于2015年的天津爆炸事故時,澎湃新聞形成了如“一號資訊”、“綠政公署”、“直擊現場”等不同部門小組的共同參與,組建了多達幾十人的報道團隊。報道中,文字媒介部門與視覺化媒介部門聯合播報,通過文字簡報配發視頻、H5頁面進行聯動報道,在為觀眾提供及時簡訊的同時注重通過視頻加深觀眾對事件的了解程度。視覺中心部門的數據新聞團隊利用文字部門第一時間獲取的采訪資源,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數字地圖為觀眾更為直觀地呈現出事件原貌,并制作專業性圖表,解釋事故進程中的關鍵信息,解答觀眾疑惑。
三、融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發展前景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生產與呈現形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今,新興媒體的發展使傳統媒體的“寒冬”時代延續,但傳統媒體仍占據著內容質量和媒介公信力方面的優勢地位。因此在如今的媒介生態環境下,傳統媒體更要應時而變,積極探索深度報道的未來發展道路。
(一)內容呈現:打造數據新聞
在融媒體時代,大數據的產生與運用為媒體尋找“新聞點”,分析受眾興趣點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進行選題策劃時,媒體可以借助海量數據庫了解某一時段的輿情狀況。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會迅速形成復雜的網絡輿論,媒體可以利用大數據發現網民對事件的關注視角和輿論走向,進行更為全面的新聞報道策劃。
數據新聞是近些年新聞業針對新的信息環境而探索出的新聞生產模式,數據化的呈現手段非常契合深度報道的特點,能夠豐富新聞的表達形式,提升新聞敘事的能力,使得報道更具權威性和專業性。近些年,數據新聞被廣泛運用到各大媒體的深度報道實踐之中。新華網應時而變,于2013年增設了數據新聞專欄增強可視化報道能力,將數據化的呈現方式與深度報道相結合,生產出諸如《打虎拍蠅記》等一系列特色作品。財新網作為如今專業打造數據新聞的媒介平臺,在數據新聞可視化層面頗有作為,打造出一系列優質的深度報道并通過數據化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如《周永康的人與財》、《洪水將至》等。目前,大數據的運用和數據新聞的打造已經展現出全球化態勢,深度報道也要重視大數據的作用,以數據可視化的呈現方式,來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和交互性。
(二)平臺打造:回歸“精英”
當今信息的碎片化呈現方式,解構了新聞中內含的“意義”傳達,大多數平臺為了第一時間搶新聞,內容報道“淺嘗輒止”,導致受眾對于所獲取的信息理解程度僅僅停留于表面的“知曉”,深度報道具備的解釋和預測功能在如今是稀缺的。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受眾在獲取消息內容達到“知曉”目的后,往往需要對事件做出更深層次的了解,因此需要權威的媒體發布更為準確的消息。當重大事件發生時,傳統媒體借助自身廣泛的媒介資源獲取更為準確、全面的消息,通過新聞寫作將事件從不同角度進行還原與解釋,能夠節省人們理解信息的時間和精力。
因此,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轉型仍然需要從優質的內容著手,建立起自身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以此為基礎,一些學者主張報紙應該回歸傳統時代的“精英”身份。首先,在內容上要告別目前盛行的簡短新聞資訊,注重信息的鑒別與選擇,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問題,提供專業化、權威化的解讀,同時注重相關議題的建構,發揮好媒介應有的輿論引導作用。
(三)人才培養:打造全媒體人才
在任何時代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都是媒介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對于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想要做出優秀的內容便離不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 深度報道作為一種深入研究型報道,內容本身具有深刻性、解釋性和預測性,深度報道不僅要做到客觀傳達事實,還需要介紹詳實的事件背景,對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并預測事件的未來發展走向。因此深度報道對于記者的理論水平、專業能力和業務素養要求極高,如果記者既沒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又缺乏專業的新聞采訪與寫作技能,那便無法勝任新聞深度報道的工作崗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之間的傳播壁壘被消除,信息采集方式展現出融合的態勢。當今時代需要記者能夠適應多種媒介、多種渠道、多種平臺的傳播特性,能夠運用多種媒體的全能型記者已經成為目前最受新聞業界歡迎與重視的資源。因此,專業深度報道人才的培養是媒體的當務之急,而媒體從業人員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新聞業務素質,并積極融入全新的新聞生產環境之中。
四、結語
媒介技術的革新與深度融合使得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模式發生著變革。新興媒體的層出并不會將傳統媒體趕出市場,媒介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是傳播手段的革新,而傳統媒體在采訪資源、內容生成以及媒介公信力方面仍然處于領先地位。
作為傳統媒體優勢領域的深度報道,在新的媒介環境下,一方面,要堅持“內容為王”,重視受眾需求,生產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另一方面,也應時而變,積極追趕媒介融合的潮流,培養全媒體人才,借助新型的傳播技術,創新新聞呈現方式,打造更為受眾歡迎的新聞深度報道。
參考文獻:
[1]徐廣成.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度報道的創新發展之路[J].東南傳播,2019(01):27-29.
[2](美)約翰.帕夫利克著.張軍芳譯.新聞業與新媒介[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今傳媒,2009(01):21-24.
[4]代會瑩.我國紙媒如何做好體育新聞深度報道[J].新聞戰線,2017(22):76-77.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