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雯雯
摘要 基于“景村融合”的理念,通過對徐州市倪園村自然與歷史人文價值評估,從明確特色定位、提升生態田園建設、優化村莊空間布局、完善服務設施配套等方面制定規劃建設策略,從而實現以景帶村、景村互動、產景融合、居游共享的景村一體化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把構建景村融合發展打造成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亮點和突破點。
關鍵詞 景村融合;特色田園鄉村;倪園村
中圖分類號:TU98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7–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7.050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Rural Planning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Taking NiYuan Village in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SHEN Wen-wen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atural and historical humanistic value evaluation of NiYuan Village.Formulat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rom such aspects:Definite aims and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ecological pastoral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village, Improve service facilitie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 is the bright spot a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characteristic Rural.
Key word Landscape and Village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 countryside; NiYuan village
1 “景村融合”的內涵與發展模式
1.1 景村融合的內涵
“景村融合”是一種“景村共建”的形式,是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景區建設融為一體,以旅游景區的標準建設美麗鄉村,并以旅游景區建設帶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景區化與景點化,從而達到鄉村與景區融合協調發展的目的。景村融合應在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下,融合當地文化特色,通過旅游資源的整合,實現以旅促農、以農興旅的景村融合發展路徑。
1.2 景村融合的發展模式
“景村融合”將景區與鄉村看作一個系統,通過系統內各方利益協調和資源優化配置,達到鄉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景村融合”的核心是構建空間互應、資源共享、要素互補和利益互顯的共同體。
1.2.1 空間互應 依托村莊本體,對村莊空間更新,使景區和鄉村在空間上相互疊合。
1.2.2 資源共享 挖掘鄉村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存等旅游資源,使旅游資源為村民與游客所共享。
1.2.3 要素互補 完善鄉村生活服務設施與以吃、住、行、游、購、娛等為核心的旅游服務設施,既有所疊合,又具有較強的互補作用。
1.2.4 利益互顯 在“景村融合,產村融合”發展中,既要實現居游共享,又要延續鄉土特色。
2 基于“景村融合”的倪園村規劃設計策略
2.1 倪園村基本情況概述
倪園村位于徐州市銅山區伊莊鎮西部,距離徐州市新城區25 km。毗鄰懸水湖畔,位于國家AAAA級景區——呂梁山風景區的核心區域。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來呂梁觀水,夜住倪園村,因下雨引發洪水,由于倪園村地勢高,洪水不能進入村莊,孔子曰:“此村乃懸水村也!”自此,懸水村便遠近聞名。2019年成為江蘇首批特色田園鄉村,2020年入選江蘇省第一批傳統村落。
2.2 倪園村資源價值評估
2.2.1 自然資源價值 倪園村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生態條件優越,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向水(懸水湖),西側石棚溝盛產奇石——呂梁石。區域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量較為充沛,四季分明,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種植。
2.2.2 歷史文化資源價值 人文景觀是歷史文化的體現,村落中的古道、建筑、文物、古廟、名樹,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節日民俗、工藝技術、民間信仰等,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有機結合,是村落文化發展的根源,承載著豐厚的歷史[1]。倪園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春秋時期,孔子在此觀洪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名句。宋代蘇軾知徐時,常乘舟沿泗水南下到呂梁,寫有《答呂梁仲屯田》《次韻呂梁仲屯田》《呂梁》等詩詞,后世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許多驚嘆呂梁洪的佳作。
2.3 景村融合”理念下的倪園村規劃設計實踐
2.3.1 提煉特色明確定位,實現景村互動發展 在對倪園村的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進行挖掘整理之后,提煉出村落發展的特色要素,以便將這些特色要素更好的應用到倪園村規劃設計中,凸顯倪園村的“地域性”和“鄉土性”。(1)孔子觀洪文化:倪園的文化從古至今都是通過“呂梁洪文化”串聯的,“古呂國、呂城遺址、呂梁洪遺址、呂梁黃河大橋......”(2)蘇北小山村:倪園村依山而建,林木為鄰,山石為憩,成就倪園村“山村·林木·石墻”的典型風貌。(3)山水田園景觀:倪園村村內山水、花卉、林木、瓜果環繞,自然生態資源優沃。玫瑰園置于北,紫薇園置于東南,沿懸水湖逐級而下,即至石榴園及彩樹園。十里杏花比鄰,油菜花海在側。
因此,圍繞“山水映照倪園山村,鄉文伴呂梁梓里”定位,將倪園村建設成為一個鄉土氣息濃郁、產業多元融合、文化內涵豐富、生態景觀共生、人居環境和諧的特色田園鄉村。
2.3.2 提升生態田園建設,推動產景融合升級 (1)倪園村要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要求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融合區域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發展花卉以及林果為的主種植業,其中花卉主要以紫薇花為主,林果以石榴、桃、無花果、梨、杏、葡萄等功能性休閑采摘水果為主。(2)基于自身特色和文化優勢引進龍頭企業,圍繞創意康養田園主體、產村統一運營,打造休閑觀光、康養度假、農耕體驗、園藝培訓等產品,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二產方面,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紫薇盆景、奇石工藝品及鄉村土特產加工產業;在三產方面,基于紫薇園與采摘果園、華夏學校、奇石村、畫家村等資源,重點打造康養、休閑、民俗產業,并建立培訓實踐拓展基地。
2.3.3 優化村莊空間布局,促進景村一體化 從村落的整體性出發,結合倪園村的原有自然風貌,將地域歷史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實現倪園景村共融的發展愿景。可將倪園村村落空間劃分為三帶四區。(1)三帶:沿南北向中心區域通往懸水湖的主要景觀道路區域為倪園山水景觀帶;沿東西向通往倪園東村中心道路為田園文化景觀帶;沿山設置環村生態景觀帶。(2)四區:以懸水湖為中心的周邊水景特色主題區域為懸水湖景觀區;以倪園村和華夏學校為主的周邊區域為鄉土文化居住景觀區;以環繞村莊周邊石榴園、桃園、梨園、杏園、葡萄園、無花果園、紫薇園及周邊區域為主的百果園景觀區;以村莊東北角各種種類作物混合種植區為主的梯田作物花海景觀區。
2.3.4 塑造鄉村文化品牌,以景帶村發展 在特色田園建設中,要注重把各種文化元素融合注入每個村的建設過程中去,從內部挖掘美麗鄉村的內在品質和文化內涵。(1)在挖掘村史文化、尋根溯源上做文章。倪園村在村入口處建設村史館,將倪園村的歷史背景、名人簡介、古跡傳聞、地名由來、村規民約一一道來。(2)保護與打造自然與農業生態景觀,倪園村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村內石墻老屋青瓦,布局規整合理,石墻石院石板路與山水相銜接;用小景點展示大文化,村口的標識均采用當地“呂梁石”,散落布置的石板、石碾、石臼,簡樸的門樓、馬車、農具、紡車傳遞農耕記憶。(3)挖掘鄉土文化標識,文化傳承與保護。回應村莊國學文化的背景,并以國學文化為公共空間主題建設非遺展示館、奇石館、增設文化會堂及廣場提供文化交流活動場所,提升文化品質。
2.3.5 完善服務設施配套,營造“居游共享” 強化公共服務,加強硬件保障。全力打好廁所、停車場、標識標牌、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七大硬仗”,協調組織好公共服務設施和旅游配套服務體系。道路是旅游景點之間的連接動脈,應結合旅游和村莊建設規劃梳理交通脈絡[2]。(1)住宿設施:圍繞倪園東村和西村打造特色主題民宿,結合山坡地的特色景觀區域建設露營基地。(2)接待設施:在倪園東村建設核心的游客接待中心、導游系統。(3)群體活動設施:在懸水湖賓館和特色主題溫室項目區域,建設商務會議、培訓基地、體驗基地、拓展中心、科普教育基地。(3)商業服務設施:結合各個項目點建設購物、餐飲、特色產品、水吧。(4)公共服務設施:合理布局規劃區內的公廁和垃圾回收點。(4)旅游標識設計:倪園村旅游標識設計可采用呂梁奇石資源或光潔的紫薇樹干制成各種標識小品,在細微處體現地方特色。
參考文獻
[1] 陳曉彤,譚正仕,李光耀.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鄉村聚落更新研究——以遂寧市喻家溝村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3):50–51.
[2] 龍婷婷,雷向一,黃強.“全域旅游”視角下的鄉村規劃研究——以湖南省常寧市塔山瑤鄉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