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摘要 濕地作為一種生態系統,在水陸交互作用下形成,具有景觀獨特性。江蘇海岸線綿長,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形成了豐富的濕地自然景觀,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江蘇里下河濕地。文章對江蘇里下河濕地觀光景觀的特質和生態價值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濕地開發與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 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特質;生態價值
中圖分類號: F59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7–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7.053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Wetland Sightseeing Landscape in Lixiahe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CHEN Rong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0)
Abstract As an ecosystem, wetland is formed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land and water, and has uniqu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Jiangsu has a long coastline, rivers and lakes, forming a rich natural wetland landscape, of which Lixiahe wetland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Lixiahe wet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wetland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 Lixiahe area; Wetland sightseeing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value
里下河地區位于江蘇省中部,是江淮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起里運河,東至串場河,北自蘇北灌溉總渠,南抵新通揚運河,總面積13 000多km2,屬江蘇省沿海江灘湖洼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淮安、揚州、泰州、鹽城、南通5個地級市,濕地旅游資源豐富,有著“水鄉澤國”的美譽。隨著社會經濟穩步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之余,愈發渴望回歸自然、體驗鄉土的原生態旅游。濕地觀光景觀,即以生態保護與游憩觀光相結合,充分利用濕地資源創造自然優美、生態和諧的旅游景觀,其獨有的景觀特質和生態價值為濕地觀光旅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水韻江蘇”的縮影和建設典范[1]。
1 江蘇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概況
里下河地區的濕地在生物種類、個體數量、生態類型組合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特征,觀光濕地景觀資源非常豐富,并已成功開發出一些濕地觀光旅游景區,如泰州溱湖國家濕地公園、興化千垛油菜花、李中水上森林公園、揚州寶應湖濕地公園、高郵湖濕地景區、鹽城大縱湖濕地風景區等。
無論是天然濕地景觀,還是人工濕地森林,或有寬闊的水面,或有豐富的淺灘濕地,不僅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還為人們營造了集湖蕩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采風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觀光景區,配套游樂休閑、游船觀光、餐飲接待等項目設施齊全[2]。此外,部分濕地觀光景觀還具有科普宣教的功能,如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建有國內第一家以濕地保護為主題的科普館,在人們觀光旅游的體驗中,增添了科技感。
里下河地區的濕地觀光景觀皆本著保護與恢復濕地的原則,在營建濕地公園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最小干預,對原生態濕地予以最大的保護。
2 江蘇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的特質
里下河地區擁有著綿長的海岸線,地勢低洼、河網縱橫,從而形成了眾多天然的沼澤濕地,如淡水湖泊濕地、淡水沼澤濕地和蘆葦沼澤濕地等。此外,由于土地利用、地形地貌及人為影響,里下河地區還有著水田、水庫、濕地公園等人工濕地類型。里下河地區依托濕地資源開發的觀光景觀有著顯著的景觀特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2.1 美學價值較高
里下河地區歷來都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擁有寬廣的水域,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水位漲落有律,四季景觀皆具特色。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濕地率高達72.94%,景區內地勢平坦,溝塘棋布,蘆蕩搖曳,登高而望,從四面八方通達湖區的主要河流有9條,自然形成“九龍朝闕”的奇異景觀;興化河湖港汊縱橫交錯,依托其垛田農業奇觀,境內的“千垛油菜花”是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吸引眾多游客,展示生態花海的壯闊美景;李中水上森林公園的10萬余株水杉、池杉等濕地樹種,形成了林木青翠、生機盎然的水上森林,整個公園營造出“林中有水、水中有魚、林內有鳥”的獨特水鄉景觀;揚州寶應湖濕地公園則展示了湖廣林幽、鴨鳴鳥啼、蘆花飛揚、田園漁歌的優美畫卷;鹽城的大縱湖濕地湖水清冽甘甜、水草豐茂、野鳥翔集。里下河濕地觀光景觀營造了具有水鄉特色的濕地風光,可滿足人們生態游憩的需求。
2.2 濕地資源豐富
動植物是濕地生態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游覽觀光的關鍵。里下河地區有豐富的濕地動植物資源,獨具特色。觀光景區內的大面積水域可種植各類水生植物,如挺水類的蘆葦、菖蒲、荷花等,浮水類的菱角、睡蓮、鳳眼蓮等,沉水類的苦草、輪葉黑藻等,藻類浮游植物硅藻、藍藻、綠藻等。淺灘或自然式駁岸邊則種有濕生植物鳶尾、蓮子萍、水田碎米薺等。喬木主要以耐水濕的水杉、池杉、落羽杉為主。里下河地區濕地植被組成差異大,完整性較好,植物配置層次豐富,錯落有致。
同時,豐富的濕地水草植物又為魚類和畜禽鳥類提供了大量的飼料,里下河地區水禽飼養業亦較發達,盛產魚、蝦、蟹。從觀光景觀的角度來看,魚翔鳥鳴,動靜相宜,生態和諧。“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周香菜,萬頃魚蝦”,正是里下河地區豐富動植物水產資源的生動寫照。
2.3 地方特色顯著
里下河地區以特殊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享譽天下,獨特的水鄉民俗文化猶如一支清純甘甜的小溪,注入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長河,并與之融為一體。濕地觀光景區圍繞“生態濕地”的主題,凸顯所在地的民俗特色,如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有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民俗十大節慶活動 “溱潼會船節”;大縱湖濕地度假區建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教書館,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宋曹的祖居,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陳琳之墓等景點,蘆葦迷宮更是世界之最,申報了吉尼斯紀錄。
3 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的生態價值
濕地景觀不僅具有較高的觀光游覽、科普教育功能,同時還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特別是在近年來“綠色生活,生態保護”理念興起的影響下,濕地觀光景觀具有的生態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總體來看,江蘇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具有的生態價值有以下幾點:
3.1 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
里下河濕地觀光景觀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進行了相對完整的保留,這能夠很好地維持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3]。與此同時,里下河濕地也以巨大的濕地面積為動植物提供了一個較為良好的生存環境。在這一地區,生存的動物種類極為豐富,甚至可以在這里看到許多珍稀、瀕危動物的身影,體現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2 發展生態農業,改善農產環境
里下河濕地觀光景觀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新的綜合利用模式, 充分發揮濕地的最大綜合效益,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相結合,實現農業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合理利用濕地資源,降低農業生產及人們的觀光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針對里下河地區不同城市的特點,以濕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分別采取不同的觀光開發利用模式對濕地生態環境加以保護與恢復。
3.3 契合生態理念,促進綠色發展
當代社會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促進地區綠色、和諧發展成為當代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里下河濕地觀光景觀對于促進江蘇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內的協調、長遠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
3.3.1 調節氣候 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的植被覆蓋率較高,植物蒸騰作用較強,通過植物蒸騰向大氣傳送源源不斷的水汽,從而對區域氣候進行相應調節,減少極端氣候出現的概率。里下河地區位于江蘇中部,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具有季節不均勻性,一般來說夏季降水較多,冬季降水較少,通過濕地對局部氣候的調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過旱或過澇的情況,這對于實現地區和諧、穩定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3.3.2 蓄水調洪 在江蘇地區,里下河濕地觀光景觀具有的蓄水調洪、補充地下水的作用體現得極為明顯。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這一地區的降水有著明顯的季節差異,濕地調蓄洪水功能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較大的濕地面積能夠在枯水期緩解河流斷流乃至枯竭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水資源的平均補給,從而促進并實現該地區的協調發展。
3.3.3 凈化水質 濕地觀光景觀具有的另一個重要生態作用是對水質的凈化。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濕地面積較大,水流經濕地時,水流速度變慢,在這個過程中可使污染物大量沉積,特別是濕地中覆蓋的植被能對水中蘊含的有害物質、礦物質起到一定的吸附凈化作用[4]。
4 結論
江蘇里下河濕地觀光景觀具有美學價值較高、濕地資源豐富、地方特色顯著等特質,作為一種濕地景觀,具有維持生態平衡、改善農產環境、促進綠色發展、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蓄水調洪、凈化水質等重要價值,這與當代社會“綠色生活,生態保護”的理念極為契合。對江蘇里下河地區濕地觀光景觀進行相應的分析,對促進濕地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使其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崔麗娟.濕地價值評價研究[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 劉青松.濕地與濕地保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 秦麗云.江蘇省濕地的基本特征及保護[J].生態經濟,2006(10):133–134,137.
[4] 丁季華,吳娟娟.中國濕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學,2002(2):11–14.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