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成
【摘? ? 要】突發公共事件暴發后,因其與群眾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群眾,對媒體的宣傳要求都更高。媒體既要及時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反映群眾關切,又要防止發生次生輿情,誤導群眾,這對媒體自身也是一場重大考驗。本文以安徽經視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的融媒傳播為例,談談如何把握融媒體語境下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的“時度效”。
【關鍵詞】融媒體;突發公共事件;時度效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按照事件性質等因素,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四類;按照嚴重程度等因素,突發公共事件一般分為四級: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1]根據這一定義,毫無疑問,2020年1月份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突發公共事件。如果再細分,新冠肺炎疫情應該歸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安徽經視迅速行動,立即投入防疫抗疫報道。1月24日,《第一時間》《幫女郎 幫你忙》兩檔本地影響力較大的民生新聞欄目,打破常規編排,放棄已經錄好的春節節目,進入正常直播狀態,及時播出防疫抗疫新聞。到1月26日,《經視1時間》《新聞延長線》兩檔編輯類新聞欄目也全員到崗,恢復正常直播。截至2月底,一個多月的時間,安徽經視的四檔新聞欄目,共播出新聞稿件2500條以上,平均每天播出近百條;每天在新媒體上推出二十條左右短視頻,全方位多角度報道了安徽省防疫抗疫情況。這些報道,合時、適度、有效。現以安徽經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探討融媒體語境下突發公共事件報道如何把握好“時度效”。
一、及時——零時差、零距離
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時度效”中的“時”,是指合時,即新聞報道要合乎時宜。具體而言,則包括適時和及時兩個方面。比如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講究適時,講究順勢而為。而突發公共事件報道,著力點更多地放在及時性上。傳播學理論中有一個“首發效應”,就是首發信息會使受眾形成“第一印象”。突發公共事件因其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會引起群眾的高度關注。事件暴發時,群眾往往處于信息饑渴狀態,此時,如果被一些人或媒體有意無意輸入錯誤信息,使群眾形成“第一印象”,再想通過其他工作來改變這個“第一印象”,就會非常困難,常常事倍而功半。所以,突發公共事件暴發后,信息發布一定要及時。有觀點認為,官方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存在“黃金24小時”法則,也就是在事發24小時內發布權威消息就可以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但在融媒體時代,人人皆是記者,微博、微信、短視頻都是信息發布平臺,新聞傳播的門檻已逐漸降低,如果此時還固守“黃金24小時”法則,無疑是放棄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當然,發布信息有技巧,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要仔細斟酌,不能為快而快,結果發布了不當信息,導致輿論失序。總的來說,突發公共事件要第一時間發布信息,要快說事實、細說處置、慎說原因。其中,快說事實中的“快”,即及時,筆者認為應該努力做到零時差、零距離。當下融媒體技術手段已經可以實現這一目標。2019年1月26日下午,安徽省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首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剛結束,在現場采訪的安徽經視記者,通過出像的方式把相關信息串聯起來,在發布會現場就把視頻傳到新媒體小組。新媒體小組在半個小時內編輯好視頻,審核通過后,即在微博、微信、抖音號、頭條號等新媒體上發布。前方記者和后方新媒體小組默契配合,打破了電視“大屏”受播出時間限制的局限,基本實現了零時差、零距離的傳播。記者回臺后,把發布會上更詳細的信息編輯成稿,當晚在安徽經視《第一時間》等四個新聞欄目播出。手機“小屏”一馬當先,電視“大屏”詳細報道,傳統媒體、新媒體合作完成融媒體傳播,“時”的要求得到生動體現。
二、適度——有力度、有分寸
度,即力度、分寸。突發公共事件暴發后,媒體要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發聲,這是其使命所在。但要注意力度和分寸,要在這兩點上下功夫。一是對事件的報道,要言之有物,要積極回應群眾關切,不能“王顧左右而言他”,這是力度問題,要把握好。二是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上,該突出的地方要突出,但不能渲染過頭;該強化的地方要強化,但不能在個別用詞上大造其勢;該透徹說明的地方要透徹說明,不能含糊其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分渲染血腥和群眾的痛苦。總之,不能為取悅受眾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準”、為吸引眼球而“失真”、為過分渲染而“失范”、為刻意迎合而“失態”。[2]這是個分寸問題,也要把握好。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媒體的報道總體是好的,但有個別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置新聞倫理于不顧,吃著“人血饅頭”博眼球,為人所不齒。比如《新冠肺炎死亡太痛苦!全程清醒慘叫,和溺水一樣窒息而亡!》這篇報道,詳盡描寫新冠肺炎患者逝世前的情況。[3]即使其所寫為真,對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對推動事件的解決有何益處?這種無底線的報道,只會刺激死者家屬、激化矛盾;如其所寫為假,則為造謠,更應該追究其法律責任。
在適度的問題上,還要注意的一種情況,就是要避免出現“低級紅”“高級黑”現象。這兩種現象的出現,如果不是有意為之,往往就是媒體用力過猛,所以才會授人以柄。疫情暴發后,各地群眾紛紛捐款捐物,部分老人也慷慨解囊。其實,相對于捐款的人數和總價值,捐款的老人以及老人捐的款物占比并不高。但因其為老人,本身就是社會關注或幫助對象,現在卻捐款捐物救助他人,這是新聞點,所以不少媒體都予以了報道。結果卻引起爭議:老人捐的款物,相關部門是否應該接收?尤其是部分老人甚至捐出了養老錢,他們以后的生活如何保障?這就是次生輿情,老人捐款已經有向“低級紅”演化的趨勢了。對此,安徽經視各檔新聞欄目統一部署:一是在報道的量上予以控制,二是每篇報道的后面配發一篇短評,表達欄目的觀點。2月10日,安徽經視午間新聞節目《經視1時間》,以《捐給武漢!老人留下50萬現金轉身就走》為題,報道了江蘇常州一位老人捐款的新聞,并配以短評:這段時間,我們報道過不少好心人捐款捐物的新聞,真的要謝謝你們。但也請大家注意,做慈善要量力而行,來日方長,最好不要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這個短評,有表揚,有溫情,有善意,充分表達了欄目的觀點,及時避免出現“低級紅”現象。隨后,該新聞連同短評發布到了新媒體平臺上,受到眾多網友好評。
三、有效——口碑好、有實效
效,即效果、實效。效果體現導向,新聞輿論工作最終要看效果。新聞工作者應以贏得群眾口碑為追求、以凝聚社會共識為旨歸。[4]要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一要認真研究不同受眾群體的思想文化需求。找到共性,抓住個性,有的放矢,不能對任何群體,都是一篇通稿走天下。二是要講究輿論宣傳方式方法。要沉下心去,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及時反映群眾關切;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出去。三是要創新傳播方式,要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和短視頻平臺,甚至微信朋友圈進行傳播,充分發揮融媒體的作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宣傳效果,往往體現在口口相傳上,唯一的量化指標是收視率,況且它還存在較大的誤差。但在融媒體時代,除了傳統的收視率指標,受眾還可以以點贊、評論、轉發等形式生成用戶原創內容,新聞輿論工作實際效果的可量化程度大大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安徽經視每天派出二十余路記者,奔赴全省各個地市,深入戰“疫”一線進行報道。截至2月底,頻道四檔新聞欄目共直播100余期,播出戰“疫”主題稿件2500條以上,播出時長約7000分鐘。大體量、立體式、全方位的報道,為協助黨和政府防疫抗疫、穩定群眾心理、傳播正能量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到收視上,2020年2月份,《經視1時間》《新聞延長線》收視穩居同時段所有可視欄目前三,《第一時間》《幫女郎 幫你忙》則高居第一,其中《第一時間》在2月份平均收視率近5%,比去年同期提高一倍以上。其中最高收視出現在2月13日,為7.677%,市場份額高達23.446%。新媒體方面,安徽經視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以《第一時間》的微信公眾號為例,2月份共發表原創文章超過200篇,總閱讀量約280萬,總點贊量約21萬。在抖音平臺上,2月份共推出短視頻約600條,總播放量高達5500萬,總點贊量約300萬。其中2月4日,《第一時間》抖音號推出的一條短視頻,內容是一位合肥愛心市民向合肥各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捐贈9萬多個口罩,在短短的一個小時內被大量轉發,播放量達到400萬,點贊量高達24萬。如此高的播放量和點贊量,充分說明受眾對該新聞的認可程度,受眾口碑和傳播效果顯而易見。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突發公共事件暴發后,安徽經視時刻“以百姓心為心”,記者深入一線,充分利用安徽第一民生頻道的影響力,重視“首發效應”,及時反映群眾關切,及時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果斷放棄已經編排好的春節節目,精心布局、精確把控、精準拿捏,高度關注輿情變化,及時調整報道方向,嚴防次生輿情的出現;前方、后方積極配合,“大屏”、“ 小屏”默契互動,傳統媒體、新媒體間相互取長補短。因其及時、有度,所以最終贏得受眾口碑,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
注釋:
[1]中國政府網.國務院發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http://www.gov.cn/jrzg/2006-01/08/co-ntent_150878.htm.
[2]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93.
[3]新冠肺炎死亡太痛苦!全程清醒慘叫,和溺水一樣窒息而亡!,http://m.wqby.com/qj/news-id-1432.html.
[4]人民日報評論員.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223/c1003-28141033.html.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