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摘? ? 要】本文主要針對新時代媒體傳播特點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發展現狀,分析語言應用能力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幾個亟待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調整教學策略,以培養出更多適應新媒體時代需要的廣播電視優秀語言傳播人才。
【關鍵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策略
語言應用能力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中,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應占據核心地位。新時代背景下,對傳媒人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期待,專業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新時代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追隨新時代,迎接新發展。習近平主席在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說:“新時代之‘新,首先在于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目標任務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一方面,如今的廣播電視事業正迎來一個發展變革的新時代,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傳播方式逐步轉變、媒體融合日益發展,對播音員主持人語言應用能力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文化事業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時代。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語境下,播音與主持專業高等教育面臨巨大的機遇。首先,“入口”數量持續增加,藝術類專業持續增長的社會需求為播音與主持專業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其次,“出口”渠道多樣,新時代需要大量的融媒人才,畢業生的就業方向發生了變化,可謂百花齊放;同時,也應該意識到生源數量的龐大導致生源質量相對不高,給專業教學形成一定的壓力,傳統教學的老路無法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傳媒人才。
在歷史和現實語境面前,急需培養適應文化強國戰略需要的文化傳播人才。為快速適應新時代對于傳媒人才的語言素質要求,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必須另辟蹊徑。現行的專業教育模式如何推陳出新,適應新媒體語境調整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成為當今語言應用能力培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策略
(一)新聞素養教育與培養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使得信息的發布更為便捷,這種便捷也使得信息的發布者不加選擇地體現為多元化態勢,其身份、受教育程度、民族、信仰等都不盡相同,人性善與惡的釋放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其倫理道德觀表現出多元化的態勢。”[1]新時代的媒體傳播更加開放化、多元化、大眾化,這帶來了新的道德倫理問題,比如大眾的話語權平等對語言倫理道德的監管更難。因而,播音與主持專業高等教育應首先加強對學生新聞素養的培養。
現階段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在校生大多為“90后”、“ 00后”,他們思想活躍,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學生通過多元化的媒介渠道接收海量信息,其中不乏一些消極的元素,使有些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使語言傳播喪失了政治屬性。
語言應用能力培養,首先要加強對學生的新聞素養教育和傳媒倫理教育,引導語言傳播的政策導向。比如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就對學生重點強調傳媒工作的新聞屬性,樹立傳媒人的新聞意識,開設《新聞倫理與法規》等新聞素養類課程;又比如在專業小課中加強新聞評論、出鏡報道等語言練習,訓練學生提煉新聞價值的能力。面對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注重引導正確輿論、糾偏錯誤思想,使學生具備分析鑒別能力和抵制媚俗文化的能力。
(二)語言應用規范性的培養
面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的激烈競爭,創作主體標準規范的發音以及流暢自如的口語傳播仍然是制勝的關鍵。而隨著生源數量的擴大,學生的語言應用水平出現不平衡現象,迫切需要加強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1.語音與發聲能力
語音與發聲能力是語言應用能力的基礎,是確保語言規范性的保障和前提,包括普通話標準、吐字清晰、發聲美感、用詞準確等。
隨著新媒體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的轉變,播音員主持人的語音與發聲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比如信息量加大勢必帶來語速的提升,比如面對不同的受眾和不同的媒介,對語音與發聲能力的要求略有不同……這要求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要在保持規范性的基礎上實現融會貫通。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義分析能力,準確理解稿件內容,確保語言傳播的準確性;加強對學生在氣息控制、聲音彈性等方面的訓練,在確保語音準確的前提下實現聲音形式的多樣化。
2.語言表達能力
隨著語言傳播樣態、話語方式、傳播心態等的轉變,播音員主持人應當學會使用自然的語調、互動交流的語氣與受眾進行溝通。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語言表達不僅要做到準確和凝練,還要形象和生動,比如播讀文學類文稿時,要講究節奏韻律和語氣的起伏變化;在口語即興表達時,不僅要言之有理,還要講究語流的順暢和靈動,強化重音與情感的渲染等。
對于表達技巧的學習要緊密結合語境,在加大想象性訓練、感受性訓練和情感性訓練的基礎上,注重有聲語言聲音形式的落實,也就是對語氣、節奏等外部技巧的掌握。同時,加大在不同媒介中使用語言樣態、話語方式的訓練,通過大量的實踐性訓練,找到貼切的表達方式,適應新媒體的語境特點。
3.口語傳播能力
媒介融合發展,要求播音員主持人不能只會一味地“播”現成的稿件,需要具備多元化的口語傳播能力。口語傳播能力涉及語言思維、語言組織、語言表達、即興反應等方面,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在每節課中加入“無稿播音”的訓練內容,重視“說”的能力培養;注重思維能力訓練和即興反應能力訓練;注重結合節目語境和類型,加強對學生多樣化語言傳播能力的培養。此外,鼓勵學生大膽“走出去”,以演代練、以賽促學,通過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口語傳播能力。
(三)語言應用的內涵式培養
藝術類學生的文化素養相對較為薄弱,而文化素養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加強內涵培養才能使其符合語言傳播需求。內涵式培養,重在培養學生自身內在修養與底蘊,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審美氣質等。其中一部分依賴于學生自身的積淀與養成,另一部分來源于教學中的督促與引導。根據播音專業的具體做法,我們將其總結為“課下說讀寫,課上開眼界”。
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通過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根據年級布置不同的寫作練習,比如練聲日記、節目策劃、讀后感、影評等,督促學生多讀書、多看報、多關注節目和播音員主持人。
其次,通過開設思想政治類、文學素養類、新聞傳播類以及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戲劇與影視學等方面課程,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和思想內涵;發揮本校本專業學科生態優勢,邀請文化名人走進“文化大講堂”開辦講座,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
(四)語言應用個性化能力的培養
新時代需要個性化表達,統一化的語言風格已不能適應媒體的發展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應當是具備有個性標識、有辨識度的個性化語言表達技能。具體方法是:根據就業導向拓寬人才培養路徑,打破傳統的按照廣播、電視劃分進行的分項培養,開設一系列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涉及各種風格類型的語言藝術研究,比如開設文化禮儀主持、場館解說、語言培訓等方面課程,使學生接受個性化的語言技能培養,以個性化的風格特點適應不同媒體的傳播需要。
(五)語言應用綜合能力的培養
如今社會對傳媒人才的要求也呈多樣化的趨勢,綜合化、復合型成為用人單位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的期望,這就要求學校教學要從以往單一的業務型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復合型語言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1.語言綜合能力提升
(1)突出“播、說、誦、演”四項專業核心能力
圍繞 “播、說、誦、演”四項專業核心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播報、說話、誦讀和表演能力,以適應現代傳媒業發展的需要,提升學生語言技能的競爭力。
播,就是播音,播讀,播報,播送,這是播音員主持人的專業能力。廣義的播音,包括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包括新聞性的播報和藝術性的演播。狹義的播音,只包括有稿播音,是完全以文本為依托的,是要忠實于文本的,是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傳播活動,如新聞播音、知識介紹、文稿宣讀和紀錄片解說。
說,就是說話,說明,講述,談論,是人們現想現說用話語表達意思的口語交際,是一種由內部語言外化為外部語言的口語傳播活動,包括獨白性口語表達和對話性口語表達,是主持人在節目中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
誦,就是朗誦,誦讀,詠誦,是人們運用藝術語言表達的各種手段將文學作品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藝術地再現或體現出來的創作活動。朗誦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表達手段來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門藝術。
演,就是表演,演出,演播,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或人體動作、表情及有聲語言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從而展示技藝、表現生活的藝術。廣義的表演,涵蓋所有的表現情節或技藝的演出;狹義的表演是指表演者面對觀眾扮演角色并通過舞臺行動而創造人物形象的過程。從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其更強調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表演能力,或稱演播能力。
(2)探索“二分法”教學改革
探索“二分法”教學改革,即“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實訓小課分為實驗組、平行組和提高組,分層次組織教學;高年級根據播音主持、空乘禮儀和媒體采編三個專業方向以及考研深造、播音主持崗位就業和其他方面發展三個分流方向進行分類指導,并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探索改革。
(3)實踐能力培養
鼓勵學生“以演代練,以賽促學”,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提升語言應用能力。除了校外活動或賽事之外,本專業形成了與第一課堂相對應的、較為完整的階梯式品牌藝術實踐活動,例如“四月的紀念——語言基本功大賽”、“五月的鮮花——語言表達技能大賽”、配音類大賽、演講類大賽、話劇表演類大賽等,成為專業實踐活動的亮點。
(4)拓展產教融合
一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企業根據業界標準出資建設錄音棚和音頻錄制實驗室,高校聯合企業制定有聲語言人才培養方案、開設開放性實驗課程、創建聲創創業基地,盡早實現就業輸出與市場化運作,在項目合作中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成立了語言培訓拓展工作室、演藝工作室、藝術實踐活動集訓工作室等,拓展為社會、行業服務的渠道,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
2.綜合素質拓展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文化課成績一般,很多學生只學習本專業領域的知識,知識面狹窄、能力單一,無法應對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需要。新時代語境下,不僅要注重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培養學生采、編、播、寫、攝、導等多項綜合素質能力。
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緊緊依托其他兩門專業學科——廣播電視新聞學和漢語言文學的學科優勢,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增加了文學素養、新聞素養等方面的課程;同時,自2013年起,實行“3+2+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即增加人文素養、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三方面教育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學校聯系行業構成的兩結合的培養方法;考研深造、播音主持崗位就業和其他方面發展三個分流方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新時代對語言應用能力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更新理念、調整策略,以培養出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語言傳播人才。
注釋:
[1]劉連喜.新媒體論——CCTV.com的第一個十年[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