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薇
【摘? ? 要】北京市探索建立起黨媒輿論監督工作的新機制——督辦整改落實“閉環”系統,輿論監督“落地”的問題獲得切實解決,媒體反映問題的解決率從50%提升至90%以上,群眾獲得感大大增強。由此,順應新時代的要求,黨媒輿論監督有了新的定位和任務;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媒輿論監督工作的新使命;深刻領悟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相統一,是黨媒輿論監督的新思維。
【關鍵詞】黨媒;輿論監督;社會治理
北京日報《政府與市民》版是承擔黨報輿論監督功能的版面,從2006年開設至今,始終堅守為人民發聲的初心,開展建設性監督報道,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幫助相關部門改進工作,搭建起了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
隨著我國邁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工作的一大目標是要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堅持從廣大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入手,落細落小、多辦實事,不斷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讓全市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墩c市民》版承擔著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群眾呼聲、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黨報職能,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見報頻率和問題解決率逐年增長。從2018年起增加到每周三期,見報問題的解決率從此前的50%提升至90%以上。
筆者認為,順應新時代的要求,黨媒輿論監督有了新的定位和任務;黨媒的輿論監督應具有大局觀,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一、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媒輿論監督工作的新使命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指出其是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肮步ü仓喂蚕怼?,就是要動員全體社會參與者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共建,能夠使社會建設真正滿足百姓的需求,解決百姓的困難。共治,能夠保證人民群眾有更大的獲得感和參與感,充分調動“主人翁”意識,最終實現社會治理成果的共享。
黨媒的輿論監督,是依法、理性和建設性的輿論監督。這樣的輿論監督通過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從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通過反映群眾的意見建議,改進政府工作,從而增強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
近年來,北京日報《政府與市民》版把城市治理問題作為報道主題,激勵市民找問題、提建議。據統計,該版每年報道近600件市民反映的城市治理問題。其中,有關公交、公廁、路燈、電線桿等市政公共設施的問題約占30%;停車、道路等交通治理問題占25%;小區物業問題占16%;市容綠化問題占14%;生態環境問題占8%。這些問題不僅是最貼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問題,也往往是城市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問題。通過建立曝光問題、解決問題并向市民反饋的“閉環”系統,引導市民在關注家門口小事的同時,參與到城市治理的大事中。同時,也通過及時準確的報道,豐富政府部門的信息來源渠道,讓整改行動更加精準高效。市民的參與、黨媒的推動和政府部門的積極反應,營造了上下齊心的輿論氛圍,讓此前卡脖子的問題被一個個突破,政府的治理行動也得到了市民的認同和支持。
誠然,市民有參與城市治理的權利,但并不意味著現階段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能力已經具備。這就需要黨媒通過報道和溝通,加強引導和宣傳,不僅鼓勵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熱情,還讓市民深入了解自己在城市治理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拋棄輕法意識、培養法治觀念,自愿遵守城市治理法律法規,在法律和規章制度的框架內積極參與城市治理。
二、構建反映問題的整改落實“閉環”系統,是黨媒輿論監督工作的新機制
黨媒的輿論監督是建設性監督,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監督,其難點就在于如何切實解決群眾所反映的問題。由于媒體沒有執法權,對監督對象沒有強制約束力,所以,輿論監督要切實并可持續地發揮建設性作用,媒體必須與政府部門合作聯動,建立切實可行的整改落實機制,才能推動輿論監督“落地”并取得實效。
近年來,北京日報不斷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特別是從2016年開始,陸續與市政府督查室、市委督查室建立合作關系,逐漸探索出一套輿論監督“閉環”系統——北京日報接受市民舉報,調查報道問題,市委督查室每日下發督辦單,屬地及職能部門“接訴即辦”及時整改落實,媒體再回訪報道整改進展。
這一“閉環”系統之所以得以有效運轉,其背后還有一系列的保障機制:一是嚴格的監督及考評機制。從將媒體反映問題的解決情況納入月度區委書記述職會,區委一把手緊盯問題整改進展,發展到根據群眾反饋情況,每周、每月要對北京全市16個區、333個街鄉鎮進行“響應率”“解決率”和“滿意率”排名,形成切實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二是科學的工作機制。將媒體反映問題的解決,與北京市創設的屬地“接訴即辦”及“街道吹哨 部門報到”機制緊密結合,由屬地街鄉“吹哨”,集合相關職能部門一起解決市民反映的問題,對于“老大難”問題,還會建立相應級別的工作專班,統一部署協調。
在“閉環”機制的作用下,北京日報《政府與市民》版曝光問題的解決率從此前的50%提升到90%以上,經記者核實后反饋報道有回音的達95%。
事實證明,對于沉積多年的“老大難”問題,“閉環”系統成效明顯。2018年7月北京日報針對北京南站問題的報道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長期以來北京南站被稱為“北京難站”,群眾多有不滿,一些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解決。7月27日,《政府與市民》版頭條刊發報道《北京南站幸福路 出租車遮擋號牌攬黑活》,集中反映深夜站內乘客排長隊等車,站外黑車扎堆堵塞交通,正規出租車也變身黑車等亂象,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問題曝光當晚,北京市交通委就組建聯合執法隊,開始在南站外集中整治黑車。第二天,公交、地鐵、南站管委會等各部門召開緊急會議,探討解決深夜抵京乘客的回家難問題。隨后,市里成立專班,各部門持續發力,接受乘客建議,推出一系列便民新舉措,力求滿足乘客的交通需求,讓北京南站不再是乘客口中的“難站”。北京日報追蹤報道相關部門的整改進展,及時刊登“回音報道”,讓乘客切實感受到整治成效,把“批評聲”轉化為“點贊聲”。
“閉環”系統不僅確保一個個實際問題得到解決,而且針對某類普遍存在的問題,相關政府部門還在媒體與市民的建議下,探索建立起了長效機制。比如《政府與市民》版關于北京南六環一處綠化帶遭受嚴重毀壞的報道,最終推動北京市綠化養護建立起“信用管理機制”。2018年6月29日,《政府與市民》版刊發報道,反映北京“綠肺”通州區馬駒橋鎮南六環外側3公里綠化帶,存在養護不良、遭到嚴重毀損等問題。報道一經推出,市、區、鎮三級部門現場勘查,對存在的問題一一進行整改。更為重要的是,在媒體的追蹤報道下,園林綠化部門開始在北京全市開展排查,并接受媒體和市民的建議,建立起林木養護信用機制,將北京160萬畝平原生態林,3萬余個綠化地塊,620支、總人數6.4萬人的林木養護隊伍全部納入信用機制“黑名單”管理。[1]
“閉環”系統的實施大大提升了黨媒的公信力。黨媒不再是城市治理的“旁觀者”,只是簡單地去發現問題,而是真正成為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第一環”,通過依法、理性和建設性的監督,有力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進程,從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三、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相統一,是黨媒輿論監督的新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边@是我們黨報新聞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從事輿論監督工作的行動指南。黨媒只有深刻領悟“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正確把握輿論監督的根本目的,才能準確行使輿論監督權,才能看得深、抓得準,創新才能有的放矢。
(一)開展輿論監督要向社會釋放正能量
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把握問題的癥結。即使報道群眾家門口的困難,也要將其置于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并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去審視。既要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要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的全貌。要通過報道,把讀者的關注點吸引到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上來,引導讀者把切身利益與改革發展的大趨勢緊密聯系起來,順勢而為,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輿論監督既要尊重事實,又要尊重歷史;既要站在當下看問題,又要站在歷史和未來看問題;既要看到問題解決的緊迫性,又要看到問題在時間維度上可能存在的長期性。認識到這一點,黨的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過程中才能真正堅持“客觀公正”,通過輿論監督向社會釋放正能量,堅定人們解決問題的信心。[2]
黨媒輿論監督的目的是促進政府解決問題,促進社會和諧進步。正確的輿論監督不僅要曝光和揭露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凝聚共識,促進問題的解決。因此,在確定輿論監督報道的選題時,要慎之又慎,多問幾個問題:是有助于問題的解決,還是增加問題的復雜性,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是促使矛盾的緩解和消除,還是擴大矛盾、激化矛盾?是給讀者鼓勁,給他們信心和希望,還是讓讀者泄氣,喪失信心,增加怨氣?屬前者,我們宜介入,并殫精竭慮報道之;屬后者,還是擱筆為妥。[3]
(二)開展輿論監督須體現時度效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4]黨媒的輿論監督工作是一門學問,要按照規律辦事。時度效是檢驗輿論監督工作水平的標尺。要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前瞻性準備,在合適的時機推出合適的報道,配合黨和政府工作的開展。監督報道的表述和點評,要注意“度”的把握,對問題要采取分析的態度,實事求是,一分為二。要就事論事,不引申發揮、不擴大矛盾、不宣泄情緒、不激化事態。表述方式上少概括、多敘述;少抽象、多具體;少教導、多商量,把事實擺在受眾面前,使主觀引導通過客觀事實的展示得以完成。[5]
新聞媒體是社會輿論的發射器、放大器,也是社會輿論的穩定器、整流器。對于一些被惡意鼓吹放大,明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沒有解決可能的問題,現階段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問題,有可能破壞憲法、國家主權和政治體制的問題,要有“雷區意識”“紅線意識”,自覺規范監督范圍和力度,不跟風炒作,不被別有用心的勢力所利用。[6]
注釋:
[1]張淑玲.通州南六環“綠肺”正康復[N].北京日報,2018-07-18.
[2][6]肖志濤.黨媒要堅持輿論監督的“三個統一”[J].紅旗文稿,2016(08).
[3]忻志偉.主流媒體輿論監督大有可為[J].傳媒評論,2018(09).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5]樓建坤.如何建設性地開展新聞輿論監督[J].中國報業,2019(09上).
(作者:北京日報社群工內參部主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