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霞

【摘? ? 要】關系萬千重,新聞采訪也是一門人際交往的學問。本文結合一些采訪實例,分析人際關系學理論在新聞采訪中的運用技巧,學會重視第一印象,建立共同的話語平臺,用熱誠感染對方,學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從而在新聞采訪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運用各種人際關系技巧,比如揣摩對方心理、產生共情等,打破采訪僵局,順利完成采訪任務。
【關鍵詞】人際關系; 新聞采訪;運用技巧
采訪是與人打交道的活動,新聞采訪其實也是一門人際交往的學問,不管是初次采訪,還是長期“跑口”采訪,都需要記者與采訪對象有著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萬千重,采訪中我們需要運用到哪些人際關系學的技巧?現結合一些采訪實例,分析人際關系學理論在新聞采訪中的運用技巧,從而學會在新聞采訪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重視第一印象,建立共同的話語平臺
一切關系都是從第一印象開始的。西方社會學家在講述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時曾提出“印象管理”理論,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意識地控制別人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象。
在采訪中,特別是首次采訪時更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和禮儀。落落大方,表現出良好的專業素養,這是每一次采訪都需要注意的第一印象。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不代表采訪就成功了,要想采訪能夠推進,還需要學會建立共同的話語平臺。所以,采訪前的準備工作要做足。查閱資料,提前熟悉采訪對象,包括對方的籍貫、經歷、個性、特長、愛好等,這一方面是為獲得素材做功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建立彼此之間共同的話語平臺。
比如,記者新接手一個“跑口”部門,去打交道之前可以先瀏覽“口子”單位的網站,對其每個部門的工作范圍及相關領導要提前知曉,熟悉對方,是去作溝通交流的第一步。
如果是預約采訪,還要提前了解與采訪對象相關的文章,熟悉采訪對象的相關經歷,對他(她)的社會關系進行梳理,以便讓采訪更加深入。對一些敏感話題,也可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發問等。
做足了采訪前的準備工作,見面如何做到“自然熟”呢?老鄉、校友、同事的同學、同學的同學,興趣愛好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突破點。通過以上這些“關系”能幫助我們很快與對方建立共同的話語平臺,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
曾經有一家媒體記者準備采訪郭臺銘,當時就用到了一個身份:山西媳婦,而郭臺銘祖籍正是山西,家鄉情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記者和郭臺銘敘了一會山西風土人情,然后再采訪,氣氛便融洽起來,郭臺銘也由此打開了話匣子。
當然,減少陌生感只是第一步。在采訪環節,記者對于采訪的內容要提前準備,不能讓采訪對象覺得自己是個“門外漢”。
另外,在采訪中要注意保持平等姿態,這是一名記者的基本職業素養。記者在采訪時,需要保有平等的對話姿態,面對普通百姓,不趾高氣揚;面對高官權貴,不諂媚討好。
二、理解和尊重對方,用熱誠感染他人
學會理解和尊重對方,這在日常采訪中有助于促進記者與“跑口”單位關系的深化。學會理解和尊重,有時是幫人一把。比如,通訊員發來的稿件,記者應該想辦法幫助通訊員重新尋找角度、拎新聞點或要求補充采訪,盡量幫其發表出來,以后采訪需要他提供幫助時,對方也會盡力相助。
學會理解和尊重,也體現在不添亂上。比如案件偵查階段,有的記者在明知可能會影響到破案或讓對方工作陷入被動的情況下,為了追求所謂獨家,還去發布一些可能擾亂破案工作的內容。記者都希望能最大限度采訪到更多內容,但前提是不給案件偵破工作添亂。
學會理解和尊重,考驗著記者的人品。因為采訪對象得罪了“跑口”記者,有記者就找負面報道來報復,這談何理解和尊重?當然,“跑口”不是一味地說好話、替“口子”單位做宣傳,有時也需要做監督,但是我們的監督應該是一種建設性的姿態,不應是找茬或者報復的心態。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學會用熱誠去感染他人。卡耐基認為,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于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誠。一個人的熱誠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消失,這在采訪中是很有用的。比如有些人的記憶力好,見過一次面,時隔很久再見面,依然能快速地喊出對方的名字,這種熱誠是讓彼此熟絡的一種方式。作為記者,每天接觸的各類采訪對象多,所以我們也應該練就快速記住別人姓名的本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除了在手機里記下名字,我們還應盡量把采訪對象的單位、職務等一些關鍵詞存在手機通訊錄里,可以起到提醒作用。
三、學會為別人考慮,想對方之所想
人際關系學中提到的“利他原則”,落實到新聞采訪中,就是學會為別人考慮。
首先,學會看到別人的優點。對于一些不太喜歡的采訪對象,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卻忽略他的優點。有些記者會感覺個別單位的人很難打交道,一說采訪要求就推辭,但如果換個角度想,他的位置決定了他的行為。他有他的難處,也是環境使然。所以,當我們學會為別人考慮的時候,就不會再抱怨這些問題。
其次,學會替別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給幫助過自己的人送份報紙、幫刊登遺失聲明、幫找律師咨詢打官司、幫寫內部講話材料或者人物事跡材料等,這些事情對記者來說,并不是很難。
有時一些可能不太好公開見報的采訪,對方需要記者去幫忙,能幫忙的沒必要拒絕,有時關系的微妙相處就在一些小事上。特殊時刻的“捧場”,更能讓對方記住你,方便以后建立更深的聯系,成為關系不錯的朋友。
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站在自己角度思考問題。采訪中遇到的最大矛盾就是自己想要的和對方想要的總是大相徑庭,那么如何來尋找平衡點?
經常遇到對方想宣傳的和你想報道的不一樣,這時我們要做的是尋找合適的報道點,做到既符合新聞報道原則,又滿足了對方的需要。
比如社區計生宣傳稿,跑社區的記者都有感受,覺得發來的通稿質量不高,根本發不了。那么,社區記者就要學會尋找新聞點,比如“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以后,可以找社區計生宣傳人員,看有沒有年紀大的二胎媽媽?有沒有特殊的二胎故事?
想對方之所想,就要找出對他人有利的理由。當記者提出采訪要求時,要讓對方感覺到他將會因此而獲益,即使不是獲益,也可以想對方所想,達到心理上的共鳴。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尤其是在兇殺案的報道中,如何取得突破?很多時候記者都是想對方之所想,盡量找出對采訪對象有益的理由。比如,記者的報道有助于引起公眾關注,更好地促進案件偵破等。
四、巧用人際關系學技能,打破采訪僵局
有些記者經常抱怨采訪找不到對象,采訪無法進行下去。其實社會是個關系網,這個關系網絡并不高深,它的理論基礎就是“六度分隔”,通俗地講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我們可以將這個理論充分運用到采訪中。
只有采訪不到位的記者,沒有采訪不到的對象。找到采訪對象是記者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功,每個記者在尋找采訪對象上都有自己的方法。比如,有一年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來合肥,為了聯系上她,筆者就是通過省外辦的關系,找到當時陪同的工作人員,掌握對方行程,想辦法約到她進行采訪。
世界很大,其實也很小。有一年,新安晚報在做“小劉瓜子遭遇困局”的報道時,我們幾名記者一直在商量如何找到小劉瓜子“掌門人”劉天成。當天中午,我們在跟一家出版社編輯一起吃飯時還在討論這個話題。這名編輯提到,幾年前他們出版了一本劉天成自傳,發行量小,市面上一般也買不到。他的這句話當時就讓我們感慨: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通過出版社的關系,我們很快就電話聯系上了劉天成,并約到了獨家的采訪。后來如果要采訪一些稍微有點名氣的人,我們都會讓記者查查他有沒有出過書,一般通過出版社都有可能聯系上其本人。
在采訪中,巧用人際關系學技能,打破采訪僵局還有很多方法。比如,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善于揣摩對方心理,尋找突破口,打破沉默。
當采訪出現僵局時,短信的使用有時也很有效果。在很多次采訪中,筆者都讓記者嘗試了這個辦法。如果采訪對象不接電話、不接受采訪,那么就要想著揣摩對方的心理,發一條能夠打動對方的短信,往往這個突破口就有了。
打破采訪僵局,還要學會感同身受,尋找情感上的突破口。我們常說“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在采訪中,用這句話不是說做人要多圓滑,而是需要掌控采訪對象的心理,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采訪任務。
所謂“悲傷著你的悲傷,感動著你的感動”,我們常說“感同身受”,其實從人際關系學上可以理解為“共情”。共情就是指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世界,體驗對方的感受,并對受訪者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這在人物報道、災難性報道中,常常會運用到。
當然,具體的采訪中,有時我們還會用到“激將法”。在好話說盡的情況下,實在不行,只能是用言語刺激下對方,讓他開口,這種方法運用得當,同樣可以打破僵局。
其實,不管運用哪一種技巧,都要能“對癥下藥”,用對了“方子”,采訪遇到的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