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呈永
【摘? ? 要】梨視頻自上線以來堅持PUGC的內容生產模式、內容定位不斷優化、全網絡開放式內容分發,使其逐漸成為短視頻市場中的佼佼者。然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梨視頻在內容生產中的問題也不斷出現,本文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從內容、平臺和用戶的角度探索梨視頻未來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梨視頻;PUGC;內容生產;內容分發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短視頻已成為當下移動互聯網內容領域的熱門議題。時至今日,國內短視頻應用市場經過7年的探索與發展,逐步由爆發式增長階段過渡到平穩增長階段。內容生產作為整個產業鏈條中最關鍵的一環,成為各大短視頻平臺競爭的重要砝碼,直接決定了其用戶數量和市場排位。抖音、快手、火山、梨視頻已成為目前用戶數量多和影響力大的平臺。作為短視頻領域一股清流的梨視頻,自上線以來便堅持以“新聞資訊”作為主打內容,采取PUGC的生產模式,逐漸成為資訊類短視頻的領軍者。本文對梨視頻PUGC生產模式進行分析,探討其當下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議,以期為國內其他短視頻平臺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梨視頻內容生產現狀
梨視頻是由原澎湃新聞CEO邱兵創辦的資訊類視頻平臺,于2016年11月3日正式上線。作為一款資訊類視頻平臺,梨視頻在內容上以“做最好看的資訊短視頻”為目標,經過幾年的發展,梨視頻在眾多短視頻平臺中脫穎而出,先后獲得“2017 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2017 年度中國互聯網最佳品質視聽平臺”獎,并吸引了以人民網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入駐,開創了優質、原創資訊內容的持續產出,這與其堅持PUGC的內容生產模式密不可分。
(一)PUGC的內容生產方式
上線伊始,梨視頻就確立了“全球拍客,共同創造”的目標,采用UGC和PGC相結合的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生產方式,即“利用全球拍客系統進行內容素材的廣泛收集,再經過專業后期制作形成資訊類短視頻。”[1]探索出了一條“拍客+編輯”共同生產內容的模式。
梨視頻擁有龐大的用戶生產團隊——拍客。截至2017年11月,梨視頻擁有20698名特別活躍的核心拍客,以及總計超過200萬人的拍客。遍布全球七大洲,覆蓋525個國際主要城市。[2]隨著梨視頻的不斷發展,拍客體系越來越大,不僅有草根拍客、核心拍客,還擁有機構拍客、商業拍客、聯盟拍客等,如此高的廣度和覆蓋度,為梨視頻平臺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新聞資訊素材。如今梨視頻日均產出1500條資訊視頻,全網日均播放量多達10億,這都得益于其全球性拍客網絡的建立。
在全球拍客生產的基礎上,梨視頻又創造性地增加了“把關人”。這些把關人是專業的媒體人,負責對拍客上傳的視頻素材進行審核,通過初審、復審、終審后,視頻才能上線。
PUGC的生產模式綜合了UGC生產模式和PGC生產模式的優勢。UGC廣泛提供新聞素材,PGC利用專業化方式完成對資訊的包裝分發,用戶與專業媒體共同承擔信息生產者的角色(PUGC),各取所長。
(二)內容定位的不斷優化
隨著短視頻行業的發展,面對多元化的受眾需求,梨視頻在內容定位上也不斷探索新路徑,先后實現了內容定位的三次轉型。
2016年,梨視頻創建之初以“獨家時政視聽新聞信息”為主打,由于其創始團隊及主要人員有傳統媒體的工作背景,此時國內短視頻的主打內容大都以娛樂為主,所以梨視頻在創建之初的一段時間里其內容以新聞資訊為主。梨視頻大部分視頻時長在30秒到3分鐘之間,偶有的一些紀錄片也多在10分鐘以內,“常熟童工”“格斗孤兒”等內容,曾經紅極一時,引發主流媒體的關注。
2017年2月,梨視頻因未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資質等情況受群眾舉報,北京市相關部門責令“梨視頻”進行整改。[3]隨后梨視頻將內容轉型為“專注年輕人的生活、思想、感情”,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遞中國聲音。轉型后的梨視頻“去時政化”,品牌定位為“做最好看的資訊短視頻”,內容生產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根據2018年梨視頻發布的梨視頻品牌手冊的數據,梨視頻的內容對財經資訊、時事熱點、生活方式、娛樂搞笑、人物故事等主題均有涉獵。
2018年10月10日,邱兵在“中國 60 秒”項目啟動儀式暨“短視頻戶外媒體聯盟”成立發布大會上宣布,梨視頻將實施“下沉”,內容和團隊也將遷移至二三線城市,建設下沉式的拍客網絡和“3 公里資訊圈”。[4]
(三)內容分發的開放性
在內容的分發模式上,梨視頻采取了內外兼備的開放性分發形式。一方面梨視頻利用自有的PC端和手機端APP進行分發,兩者在內容上幾乎相同,只是為了滿足不同閱讀習慣的受眾。另一方面,梨視頻積極借助其他平臺進行內容分發,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度、騰訊等。梨視頻借助其他有影響力的平臺,讓自己的內容獲得了關注度。部分短視頻作品一經微博發布,迅速成為爆款內容,引發了全網的轉載和討論。2018年11月26日,其在微博發布的《心疼!腦梗爸爸留下僅有的100元后自殺,12歲男孩輟學照顧骨癌媽媽》,獲得上萬次的點擊,引發其他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自有平臺和外部平臺的綜合作用,提升了梨視頻的知名度,贏得了一大批的忠實受眾群體。
二、PUGC模式下梨視頻內容生產存在的問題
(一)優質內容的稀缺
目前短視頻應用平臺五花八門,每個短視頻APP的定位不同,內容多圍繞搞笑、娛樂類,多以時長的長短作為區別,缺少特色化、優質化的內容,梨視頻平臺的內容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PUGC生產模式下,對以拍客為代表的生產主體的門檻逐漸降低,只要注冊成為梨視頻的用戶,就可以為其提供資訊素材,在拍客隊伍的構成中,草根拍客上傳的視頻素材成為平臺素材的主要來源。由于草根拍客缺少專業的視頻制作技能,因此在短視頻制作的深度和質量上,無法與傳統媒體的從業者相比。
為了符合短視頻的傳播規律和受眾的閱讀習慣,梨視頻要求上傳的視頻時長控制在3分鐘以內,因此拍攝視頻時只能選擇新聞事件中最吸引受眾的部分,無法展現整個事件的詳細過程,缺少深度。另外內容定位上的轉型由初始的資訊到后期的泛資訊也導致了梨視頻內容價值的降低。
(二)自有平臺的影響力不夠
根據第三方數據監測顯示,在2019年11月的移動短視頻APP榜單中,抖音短視頻、快手、西瓜視頻分別以5.30億、4.25億、1.41億的活躍用戶規模占據市場前三位,而梨視頻平臺則在前十名之外,這表明梨視頻的影響力不夠。
由于梨視頻在內容分發上采取的是開放的形式,雖然它為梨視頻內容的傳播創建了一個多維的立體傳播渠道,有利于內容生產,但是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梨視頻的資訊內容通過微博、微信平臺進行傳播,反而將自身的流量分流到了其他平臺,最終影響了梨視頻的品牌建設、品牌知名度。
(三)平臺缺乏用戶黏性
微博、微信平臺用戶參與度高,有著良好的用戶黏性。而同樣的視頻內容,放在微博、微信和梨視頻平臺上的結果相差甚遠。梨視頻在微博上發布的一則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視頻,播放量非常可觀,很短的時間內就能達到幾千萬,點贊量、評論數也都很高。雖然梨視頻本身也很注重與用戶的互動,但是在其自有平臺上,用戶活躍度低,與用戶的互動也差,導致用戶黏性缺乏。
三、PUGC模式下梨視頻未來的內容生產策略
“內容創作是短視頻行業生態鏈的上游環節。”[5]當下移動短視頻的內容基本上以生活視頻、搞笑視頻等娛樂內容為主,娛樂內容占據了很大比例,然而受眾對科學知識、信息資訊、政務服務的需求卻沒有得到滿足。作為資訊類短視頻起家的梨視頻未來要進一步占領市場,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自身建設。
(一)加強內容創新
短視頻的市場上誰大量占據了用戶時間,誰就是市場的贏家。梨視頻要積極發揮內容為王的優勢,注重對產品內容的提升和創新。一方面要對草根拍客的拍攝技能和新聞素養進行培訓,提高拍客的業務能力,從源頭上保證對高質量的素材的占有。根據自身的定位,以受眾需求為目標,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加強內容與技術、平臺的整合,積極吸引更多傳統媒體的入駐,以提升內容的質量。依托傳統媒體高素質的新聞采編人員以及信息獲取渠道,不斷提升新聞類短視頻的編輯質量以及專業性。樹立精品意識,打造品牌內容,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二)注重平臺建設
梨視頻在上線之初,憑借其以資訊報道作為主要內容的特點區別于其他短視頻。如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梨視頻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已不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如何提升梨視頻自身的知名度,成為梨視頻未來發展的關鍵。其實,梨視頻自身擁有的優質內容能夠產生巨大的流量,可以通過建設自身平臺,探索多元化的盈利途徑,嘗試將優質內容轉化為流量,避免被其他平臺分流,并積極尋找合作伙伴,構建互利共贏的生態鏈,實現共同發展。
(三)增強用戶黏性
微信、微拍等社交平臺有著較強的社交屬性,滿足了受眾與他人交往的基本需求,所以這些平臺的用戶忠誠度高、黏性強。梨視頻作為資訊類的短視頻平臺,需要加強平臺的社交功能,建立和完善互動交流機制,進而提升受眾對梨視頻APP的黏性,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還應增強受眾之間的互動,讓用戶之間能夠彼此聯系,建立有效溝通,這樣才能夠改善梨視頻當下過于依賴社交平臺等不利于自身長遠發展的問題。
結語
5G時代的到來,將會激活技術、資本、平臺、用戶等力量,給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梨視頻率先踏入新聞資訊類短視頻領域,建構起了良性的內容運作體系。面對未來發展之路,唯有不斷探索內容生產方式,才能讓其立于不敗之地。
注釋:
[1]袁小華.用戶生產專業化(PUGC)模式下資訊類短視頻的內容特征研究——以梨視頻手機應用(APP)為例 [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
[2]梨視頻喜提6.17億A輪融資,它正在拋棄“同齡人”[EB/OL].https://www.sohu.com/a/228499300_141927.
[3]劉艷鳳.梨視頻如何做下個世紀的產品[J].傳媒觀察,2017(08).
[4][5]程曦.短視頻風口下傳統媒體民生新聞的生產與傳播策略[N].陽泉日報,2018-10-25(06).
(作者單位:黎明職業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