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力 田穗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幼兒園生活各個環節的教育功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形成受益終生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從小班幼兒開展常規教育的意義闡述入手,然后分析幼兒園生活活動中常規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最后提出在生活活動中進行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相應對策,希望對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及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幼兒園 生活活動 常規教育 小班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010-02
對于剛進入幼兒園的小班幼兒來說,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如何更好地挖掘幼兒園生活活動中適合小班幼兒的教育資源,把小班幼兒常規教育同一日生活最頻繁的生活活動聯系起來,尋找適合小班幼兒年齡和心理特點的教育契機,更好地利用幼兒園生活活動環節開展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組織和指導,為幼兒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幼兒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開展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意義
生活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貫穿從入園到離園的始終,包括幼兒入園、進餐、飲水、盥洗、如廁、睡眠等活動,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幼兒發展生活自理、與人交往、自我保護等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則和習慣,滿足幼兒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而常規教育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教育,是促使幼兒從他律到自律,為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培養所需的行為規則,會對幼兒后天習慣和性格的養成產生非常關鍵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提出:“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良好生活習慣”[1]。而小班幼兒剛剛入園,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對于良好習慣和行動的養成是最好的階段。因此,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進行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培養,探索出適合小班幼兒生活的常規教育,提高幼兒園管理質量和教學效益,使幼兒學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開展小班幼兒常規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教師不重視生活活動環節,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未能充分體現
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正式的集體教學活動之外的幼兒生活活動常處于被忽視的狀態,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而且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也沒有明確的目標,生活活動與教育活動脫節,未將幼兒普通的生活環節納入有意識的教育活動中,沒有與幼兒的終身發展相銜接[2]。教師普遍認為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環節是集體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生活活動就是管幼兒吃喝拉撒的。
(二)幼兒常規教育形式單一
班級的常規如何通常是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評判一個班級管理好壞的“標準”。幼兒教師很重視班級幼兒的常規教育,但是開展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具體方法,往往就是“經常抓”,尤其是對小班幼兒,認為抓得多了成習慣就好了,還有就是要反復練習、監督。由此看來,教師進行常規教育的形式較單一,以反復訓練和說教的形式為主,沒有采用幼兒感興趣的其他多種形式結合進行常規教育。
(三)教師對幼兒常規要求不統一
在《綱要》中提到:“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但是對于幼兒的常規教育的要求沒有明確固定的要求和標準,對于幼兒常規教育內容都是由班級教師來制訂的。有的教師認為常規教育的難題之一是班級教師的常規要求不統一,主班教師、配班教師和保育員對幼兒的要求都不一樣。例如主班教師在班上培養幼兒常規,但是配班教師和保育員沒有繼續進行一以貫之的常規教育和要求,幼兒就難以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長此以往也就更難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缺少家園協作
幼兒生活方面的常規習慣養成,不僅只是在幼兒園培養,家庭環境下的培養也尤為重要。在幼兒生活習慣方面,經常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脫節的現象。一是家長對認為生活活動這些事都是小事不重要,“學到了什么”才值得家長重視;二是幼兒園一般不會告知幼兒在園中生活方面的具體情況,在家園配合上就是以親子活動、手工作業為主,導致家長和幼兒園對于幼兒生活習慣培養教育脫節,教師不了解家長在育兒方面的需要,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
三、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進行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對策
把幼兒一日生活中所隱藏的、潛在的“教育契機”提升到顯性層面上來,要求教師遵照兒童本來的生活形態組織教育活動,深入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以對兒童施加全面的教育影響[3]。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在生活活動中進行小班幼兒良好常規教育
在幼兒生活中蘊含著許多具有教育價值的素材,但是教師常常缺乏教育敏感。教師要認識到生活活動是構成幼兒生活的一個部分,尤其是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的幾個環節對培養小班幼兒良好常規教育有特殊的教育價值。進餐前,教師可以讓幼兒了解飯菜的名稱和營養價值,讓幼兒獲悉更多膳食常識,對于改善挑食、厭食的情況也有一定幫助;在取餐時有序排隊,讓幼兒養成規則意識,學會獨立進餐;飯后擦嘴培養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飯后漱口養成生活好習慣。利用這些“水滴石穿”的常規養成教育使得小班幼兒在悄然間發芽、開花、結果。因此,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重視微不足道的生活活動,積極利用生活活動進行小班常規教育活動。
(二)利用生活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因勢利導進行多種形式的常規教育
1.伴著兒歌進行常規教育
兒歌的特點是朗朗上口,形象生動,容易讓幼兒直觀地理解,符合小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教師可以將常規教育的要求編制成兒歌,比如編創盥洗的兒歌:“飯前便后要洗手,打開手龍頭,淋濕小手打肥皂,正反搓出小泡泡,清水沖干凈,關上水龍頭,再把小手甩一甩,我是講衛生的小寶寶。”每次幼兒在盥洗的時候一邊念著有趣的兒歌,一邊認真洗手,形成良好的盥洗常規。
2.圖示引導,創設良好常規教育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資源,良好的環境是常規教育的途徑之一。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根據相應的常規要求張貼圖文并茂的提示。“節約用水”提醒幼兒洗手的時候不嬉戲打鬧,不玩水;口杯柜旁邊和盥洗室的“小腳印”引導幼兒在喝水和如廁時要排隊有秩序;“六步洗手”圖示引導幼兒正確的洗手流程;“尿尿進坑”圖示提醒幼兒小便時要注意衛生。
3.榜樣法,爭當小小監督員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不足,通過讓做得好的幼兒作為榜樣來充當“小小監督員”,負責檢查小朋友飯前便后是否洗手、洗得是否干凈,喝水時是否有秩序地排隊,喝水的量是否充足等,既進一步強化提醒“小小監督員”的行為,又不斷激發其他幼兒積極做好常規,成為常規教育的主體。
4.階段競賽,不斷提高
在幼兒常規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分階段進行小競賽,以此了解幼兒在各個環節的達成情況,利于教師進行后續的指導。競賽還能促進幼兒向做得好的同伴學習,體驗成功的快樂。
5.游戲中進行常規培養
小班幼兒的生活常規培養可以在游戲中進行。《綱要》中要求幼兒園要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在盥洗環節,教師可以把游戲中的情景、人物延伸到相應的生活活動中。
(三)教師對小班幼兒的常規教育要協調一致,形成動力定型
巴普洛夫認為動力定型是人的習慣的生理基礎,人們每天起床穿衣、洗臉、刷牙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進行,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兒童年齡越小,就越容易建立起動力定型。《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一致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4]因此,班級各任課教師要密切配合,統一對小班幼兒的常規指導要求和要點,共同為幼兒的常規養成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幼兒養成規律的生活、衛生習慣。并且,教師之間要一以貫之,不要半途而廢,輕易地改變幼兒初步形成的生活習慣和秩序等,以免破壞剛剛建立起來的動力定型。
(四)家園共育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生活常規
家園同步教育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幼兒每天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更長,更需要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合作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常規。一方面,家長要盡量保持與幼兒園相同的作息規律、常規習慣等,要盡量讓幼兒養成自理的好習慣,有效踐行5+2等于7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了解幼兒在家中吃飯、盥洗、如廁、午睡等生活情況。有些幼兒存在生活能力較差的情況,教師要與家長溝通,尋找問題的原因,共同商量對策。現在的家長知識水平越來越高,不乏有成功教育經驗的家長,教師可以總結這些經驗,在班級家長活動中推廣,引導家長積極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認識到家庭環境,家長的生活方式、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幼兒,激發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幼兒園的工作中。另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家園聯系欄等平臺,使家長了解在幼兒園中對幼兒盥洗、進餐、午睡、如廁等的要求,掌握在家中培養幼兒生活常規的科學方法,優化育兒理念,確保幼兒在幼兒園和在家的生活要求一樣。家園合作教育保持同步,達成事半功倍地開展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目標。
四、結語
在小班幼兒幼兒園生活活動中進行常規教育,教師要轉變對幼兒在園生活的認識,要在生活活動的目標、內容、實施上不僅體現園所管理的要求,更要體現人類社會生活的目標,在內容上進行相應的拓展,并為幼兒提供多樣的教育環境,將教育的成果擴展到家庭與社區中去,以此突破園所的“圍墻”,使幼兒在園內外的社會生活真正實現統一與貫通[5]。使幼兒通過常規教育潛移默化形成受益一生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細文.積極對待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過渡環節[J].學前教育研究,2004(2).
[3]虞芬.回歸幼兒生活的課程實踐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5(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版)[Z].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胡金姣.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價值與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0(7).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