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娟
摘要:青年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青年的發展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乎黨的未來。但是在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正遭受認知和行為不統一、政治冷漠和愛國主義熱情并存等挑戰,給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因此,新時代必須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引導青年更好地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 挑戰 踐行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034-02
新時代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更好地培養青年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當前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1]
(一)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期盼,體現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沒有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和共同享有,中國夢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性力量。因此,在新時代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新時代,對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青年理解中國夢的內涵,自覺認同中國夢,在實際生活中主動宣傳中國夢,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時能夠按照國家對青年的要求進行,將思想和行動統一于中國夢的價值指向,將愛國主義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二)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歷史悲劇。文化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用。但是部分青年對本國文化缺乏自信,而對西方文化卻備受推崇。認為“國外的月亮總比國內的圓”。[2]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新時代,對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青年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歷程,提高對本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有利于青年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益于弘揚中國傳統歷史文化,進一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年愛國主義面臨著挑戰,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認知和行為相分離
在新時代,青年的愛國認知和行為之間相互分離,存在著空洞愛國的行為。部分青年是語言上愛國的“巨人”,行動上愛國的“矮子”。每天在言語上說自己多愛國,多擁護社會主義,但是在行動上來說,每天關注最多的是明星的八卦,曬的最多的是吃喝玩樂,找不到與政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任何相關的內容,就算有,也是被要求做的,不是出于內心的認可,認知和行為存在嚴重的脫節,相互分離。
(二)政治冷漠和愛國主義熱情并存
在網絡化時代,對發生的政治事件的漠不關心和某一段時間的愛國主義熱情并存,并且這個愛國熱情持續時間并不長久。“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當代中國青年更加追求物質享受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和世俗化的特點,對政治比較冷漠,很少談論政治、民主、自由等問題。”“但是,當民族國家利益受損的時候,青年們就會馬上行動起來。”[3]
三、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踐行
新時代,尤其需要青年人堅持夢想,砥礪前行,積極應對挑戰。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導讀,導思,導行上入手,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意識。
(一)導讀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青年懂得讀什么,怎么讀的問題。以大學生為例,當前大學生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來自大學開設的四門課(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遠遠是不夠的,應當適當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毛澤東選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著作,不斷提高青年的愛國素養。
(二)導思
導思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重大節日的價值引領力、新媒體的傳播作用,引導青年思考如何做新時代的愛國者。
1.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青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思想極易受外界信息的影響。榜樣是極易引起青年價值認同且具有正能量,是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和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大力宣傳中國從古至今的愛國榜樣,教育青年樹立愛國情懷。
2.發揮重大節日的價值引領力
國家重大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培養青年愛國主義意識的重要載體。新時代,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注意運用建軍節、建黨節等重大節日,教育青年要愛國、愛黨、愛民族。利用重要的節日,大力宣傳、引導青年不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3.發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快速發展,其以開放性、互動性、及時性、靈活性等特點對青年愛國主義意識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青年來說,網上沖浪已經成為常態。新媒體的發展為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機。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要重點發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一方面要結合時代特征,運用優秀影片,如《戰狼》《紅海行動》等,發揮其作用。除此之外,也要加強對文藝工作的監督與引導。文藝工作者要創作優秀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影片,為青年成長成才提供重要資源。另一方面,從當前社會現實來看,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方式的創新比較滯后,因此要利用新媒體創新網絡傳播手段。例如中共中央宣傳部推出的“學習強國”App,其結合青年的實際,創新理論宣傳手段,為青年了解政治事件、黨政方針政策、理論提供了平臺,有利于避免政治冷漠,增強青年對國家發展的自豪感。新時代開展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要結合時代特色,充分利用新媒體,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導行
導行就是在“導讀”“導思”的基礎上,引導青年規范自己的言行,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一方面,青年有夢想,并且為夢想堅持努力不懈奮斗,國家才會有未來、有希望。另一方面,要有責任意識,每一代青年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中國夢的實現是每一個青年人的共同責任。
四、結語
教育引導青年從實際出發,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融合在一起。只有青年努力實現個人夢想,中國夢的實現才有可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刻苦學習、勇于鉆研、奮發工作,要腳踏實地,努力實現個人夢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
[2]習近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N].人民日報,2016-11-30.
[3]吳云才.論和平發展視域下當代青年理性愛國主義的構建[J].河南社會科學學報,2012,12(1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