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施霓 王玲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代表音樂家之一,莫扎特奏鳴曲作為鋼琴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音樂教學有著極大的影響。k311是莫扎特在曼海姆時創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此作品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風格充分體現了生活的和諧、樂觀、明朗。從k311奏鳴曲創作背景入手,分析第一樂章樂曲,進而深入研究鋼琴教學方式,為鋼琴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莫扎特奏鳴曲 k311 鋼琴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036-02
奏鳴曲是鋼琴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莫扎特K311奏鳴曲是鋼琴教學常見的作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理解莫扎特的音樂風格,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一、k311第一樂章創作背景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辭世于維也納,年僅35歲。他一生創作600余部音樂作品,涉獵諸多音樂體裁,如歌劇、交響樂、鋼琴奏鳴曲、鋼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等,是西方音樂史上的曠世奇才。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大體分為三個時期,K311奏鳴曲是其中期作品。1777年莫扎特在德國曼海姆逗留,深受曼氏樂團感染。曼氏樂團音樂最大的特點是在演奏力度上形成“漸強”“漸弱”的情感幅度變化,莫扎特取其精華將曼海姆流派融入k311奏鳴曲中。由于他長期輾轉于各個城市,對生活體驗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因此藝術手法上比初期更加成熟、精練,表現內容更為豐富。透過K311奏鳴曲,展現了歐洲社會生活的縮影,它與K309被世人稱作“曼海姆奏鳴曲”。
二、k311第一樂章音樂分析
K311第一樂章D大調,全曲輕松明朗,是倒裝再現的奏鳴曲式。
呈示部分莫扎特從容地展開主題,主部是以隨性的和弦來引出,主題部分兩個樂句簡潔明了,通過跳音和裝飾音表現主題的活潑。a句結束在主和弦三音,a句則以D大調的完滿終止結束。簡單的樂句中蘊含了音樂的輕盈。連接部前4小節以2+2形式構成,接第5、6小節為右手的上下行音階級進,第7小節至第10小節以模進、重復的手法而展開,自然流暢地引出了副部。副部的兩個主題為突出緊張感,將左手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進行。接下來的8小節由兩個平行關系的樂句構成,右手旋律采用裝飾音和八分休止,裝飾音的出現讓連接部旋律頗有生機。結束部為4小節,在副部主題II的結束和弦上疊入開始。前2小節有補充的作用,后2小節采取“魚咬尾”式級進進行。
展開部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共18小節,前4小節在e小調上陳述,依舊保持“魚咬尾”級進音型,從第5小節開始轉入D大調下二度模進。第9小節再轉入b小調。第二階段共8小節,為副部的移調再現。第三階段共13小節,主要以分解和弦音型而展開,其中也包括音階的出現。莫扎特在此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將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級進音型和分解和弦音型運用在旋律中,展開部的第三階段將k311奏鳴曲推到高潮,同時調性再漸漸回歸到主調。莫扎特的創作手法為倒裝再現的奏鳴曲式結構做了良好的鋪墊。
再現部是倒裝再現,將主部前置副部進行再現。副部調性重新回歸主調上,使再現部單一的調性與初期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創作手法也有所發展。
三、k311第一樂章鋼琴教學技巧
(一)音色與觸鍵
古典主義初期,作曲家普遍用羽管鍵琴創作樂曲。由于羽管鍵琴琴鍵比較單薄,輕觸鍵即能發出聲音,因此,彈奏的力度輸出并非最大化。在莫扎特創作時期,手指學派風靡一時,而他的創作深受手指學派的影響。手指學派,顧名思義是以手指為彈奏中心對象,并且對彈奏者手指有著嚴格的要求,達到在彈奏時手腕和手臂保持基本不動,用手指貼合鍵盤演奏,指尖作為觸鍵發力的集中點,最后快速觸鍵,強調音色是飽滿的顆粒音。在演奏staccato時,則考驗學生的手指控制力,可以利用貼鍵反彈有效地控制音色。
1.音階
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十分明確,音階也充滿詩意。為符合古典主義音樂的風格,學生在音階、琶音的處理上要干凈利落。關于音階演奏,首先要指尖下鍵靈敏,指尖重心由一個手指迅速轉到另一個手指上。其次借助手臂帶動連貫樂句,讓音樂更加流暢。在練習中學生容易出現音階間斷的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高抬指慢彈,手像自由落體觸鍵,每個音符彈實、彈穩。在確保音色的前提下再逐漸加快速度。一定要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彈奏上下起伏的音響效果,才能達成莫扎特奏鳴曲的簡潔感。
2.琶音
K311第一章琶音部分主要是由左手來演奏。鋼琴教學中最常出現的現象就是學生對于左右手力度不平衡的掌控。大多學生缺乏對音的強弱意識,因此在左右手彈奏時常常使用同一力度,甚至左手伴奏音量大于右手,造成演繹效果不佳。為能夠保持伴奏的特性,弱化左手力度,在保證琶音清楚的前提下力度稍弱于右手。注重與力度的結合,通過大臂力量傳遞到指間,再配合手臂的橫向運動。彈奏時一定注意力量均勻分布在每一個指尖上,使演奏富有飽滿的顆粒感,聲音均勻流暢。
(二)力度與速度
古典主義時期盛行嚴謹的音樂風格。至此,莫扎特在創作鋼琴奏鳴曲中平衡感成為最大的特點,他力求一絲不茍地演奏正確的速度和力度,創作音樂的和諧美。學生在演奏時容易隨意變化節奏,為遵循時代風格特點,教學中要著重強調,面對強弱記號時不能過于突出,一般多用p、f,演奏力度上控制在平穩范圍內,做到靈活平和地處理。莫扎特在當時創作時從沒有出現速度記號,現今版本也是后人所添加。k311第一章的“Allegro con spirito”是一首熱情的快板,演奏速度上不宜過快,通常介于120—126之間。學生要用平穩、均勻的速度來展現歌曲,以期達到自然流暢的效果。
(三)裝飾音
莫扎特奏鳴曲利用裝飾音來表現樂曲的歸入感,以此強調終止式的穩定。在莫扎特奏鳴曲中不難發現實際音符時值的裝飾音,如倚音、顫音等。在鋼琴教學演奏裝飾音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倚音
樂曲中倚音彈成與主要音符同等的時值。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對莫扎特音樂風格還比較陌生,經常出現倚音彈成不占時值的現象。而莫扎特奏鳴曲中倚音的正確彈奏應是彈成連貫的十六分音符,保證每一拍的精準度。在主題重復部分同樣依照此方法,這也成為莫扎特鋼琴作品中極具個人特色的演奏方式。
2.顫音
在彈奏顫音時,采用交替的方式彈奏出本音及本音的上方音符。有些學生在練顫音時,反復幾次就出現手指僵硬的情況,結果適得其反,應提醒學生手指保持放松的狀態再去均勻觸鍵。通過k311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練習,促使學生在鋼琴演奏技術上更加精進,對古典主義時期作品風格的理解更加透徹,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結語
莫扎特K311奏鳴曲主題對比鮮明,力度上出現強弱對照,整體情緒積極樂觀明朗。在教學中還需教師進一步挖掘樂曲,參悟其深刻內涵,更重要的是增加教學經驗,關注學生本身,只有將樂曲分析和教學實踐相結合,才能對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梁艷霞.莫扎特作品(311)奏鳴曲的藝術智慧思維分析[J].藝術研究,2017(2):122-123.
[2]杜嘉瑩.論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色[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7.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