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
摘要: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表達工具之一,在眾多藝術院校中被作為重要的課程開設。音樂鑒賞課程,是教授學生如何通過利用自身認知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欣賞音樂的美感和內涵。而文化,既是提升自身認知審美能力的一個關鍵方面,又是音樂的發展源泉。從文化視角出發,通過研究音樂鑒賞課程的本質定義,探究音樂鑒賞課程與文化的關系,最后給出文化視角的建設音樂鑒賞課的建議性態度和方法。
關鍵詞:文化 音樂鑒賞 高校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154-02
音樂曾被盛贊為“皇冠藝術”,是一門極為純粹的人類藝術形式。音樂鑒賞更是一門指引學生了解音樂創作思維,從而使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動性得到提升的學科。聆聽者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也會偶然捕捉到超出音樂范疇的靈感,得到其他學科的啟發和頓悟。因此,音樂鑒賞對于高校學生思維的培養和鍛煉有著重要意義。
一、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意義與定位
雖然音樂形式和傳播方式愈加豐富,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只是追求流行和時尚,對音樂缺乏鑒賞能力,只會盲從和跟風。包括大學生在內,許多人只是從旋律歌詞方面欣賞音樂,沒能真正領會音樂的豐富內涵。
在高校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作為一般學生的必選課程或是音樂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學生如果只是單純用耳朵欣賞音樂,就無法領略音樂的內涵和魅力。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不可能簡單通過樂理知識的講授分析就能實現,而是需要學生通過不斷實踐和體會來提升對音樂藝術的反應能力。因此,在以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為目的的課堂上,教師通過帶領學生鑒賞音樂,教會學生與音樂創作者達成情感上的共鳴,從文化視角出發,體會音樂內在精神,形成正確的審美認知評價能力。
二、文化和音樂的關系
(一)文化的重要性
廣義上的文化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所創造出的各種財富的總和。這些財富特指精神財富。例如科學、文學、教育、藝術等。文化通常被劃分為三個層面:物質、精神、制度。而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根植于文化,是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文化所孕育的璀璨藝術形式之一。因此,一旦脫離音樂內蘊的文化精神,鑒賞者就很難真正地走進、了解和認識音樂。
(二)文化和音樂的關系
由于音樂從本質上說是脫胎于文化,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也是深入了解音樂形式及其內涵的前提條件。音樂本身在不同的文化和情境中有不同的意義、概念、價值和功能。只有處在具體的文化情境里,音樂才能被理解、感悟和吸收。了解一首音樂的創作處于怎樣的文化環境,分析其具有何種文化特征,能夠幫助我們超越音樂本身的范疇去對了解音樂,甚至達到音樂人類學的研究高度。以下從文化的三個視角具體分析文化和音樂的關系。
1.文學和音樂的關系
許多著名的綜合類音樂都與文學作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西方的歌劇、音樂劇,東方的戲劇等。用音樂形式表現文學,不僅能夠將扁平的文字豐富化,使其成為更鮮活生動的藝術形式。而且對文學進行了二次創作,增添了音樂創造者的個人理解,引發聆聽者新的感悟。許多文學作品并非通過其自身走向大眾,更是借助了音樂的力量和詮釋,獲得了更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2.歷史和音樂的關系
音樂的發展背后有著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身影。音樂的繁榮或衰退往往能夠體現出當時世風與世俗。
每個時代都會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為當時的音樂烙上濃厚的時代印記。只有了解這些文化特征,我們才能了解音樂的內在精神,體會到音樂創作者傳達的情感,同時通過音樂反推那個時代的特征。學生帶著對文化特征的了解去體味音樂,才能將自身融入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中去體味音樂背后的情感。例如許多經典的紅色歌曲,一旦脫離了當時特殊的文化特征,便很難領會到音樂背后的深刻內涵,更不會成為現代人對那段艱苦歲月的記憶象征。
3.哲學和音樂的關系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玄妙,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物。音樂美學更是本身就屬于哲學范疇。從歷史和時代的角度縱向觀看,中國美術史中有著許多與音樂相關的美學觀點,如“大音希聲”“琴者、心也”等,分別代表了某一個人或某一時代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而從地域角度來橫向研究,會發現中國和西方不同民族自身審美的差異也在音樂中有所體現,中國古典樂和西方經典樂中,音樂形式和感受的差異映射出各自民族的性格和審美。
三、基于文化視角的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態度和方法
(一)教授音樂鑒賞課程的態度
1.理性認知和鑒賞音樂
音樂是感性的,同時卻也是極其理性的。這種思想應用在音樂鑒賞中,就成為了理性分析音樂內容和背景。不同的音樂形式有不同的理性認知方式,通俗而言,學生更多通過歌詞和旋律來鑒賞音樂,分析音樂的情感。這種理性認知音樂的方式,需要學生培養出全面了解音樂的鑒賞能力,包括創作者的創作故事背景、時代背景、歌詞內容、曲調旋律等。了解了足夠多的文化背景,學生才能更好地與音樂的情感產生共鳴。
2.在音樂鑒賞中建立審美評價體系
全面理性地認知音樂是建立起音樂鑒賞的審美評價的基礎。每首音樂都蘊含不同的意境,這取決于創作者的情感和所處背景。真正學會鑒賞音樂的人,能夠用心感受音樂蘊含的意境,體驗音樂背后的感情,最后對音樂作出合理的審美評價。但由于音樂的感性因素,不同的人可能由于其本身文化素養、鑒賞能力、情緒感受等能力的不同,從而作出不同的判斷。為了盡可能真正地理解音樂,而非單純片面地基于自身偏好和感受作出評價,學生更應更全面地了解音樂背景,更深刻地體悟音樂內容。
(二)教授音樂鑒賞課程的方法
1.創設更多文化情境設計
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學生沉浸在音樂背景相關的環境中,更有利于學生對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應適當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感知文化背景,作為引導者和參與者與學生積極展開探討,一同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感共鳴和感官愉悅。幫助學生脫離教師權威式的枯燥講解,運用自己的大腦、眼睛、耳朵,尋找出屬于自己的感受與答案。
2.選擇文化觀點下的教學內容
高校音樂鑒賞課教師應當謹慎選取和梳理教學內容,確定具有合適文化背景的音樂作品。過于純粹的藝術音樂往往具有極高的樂理難度,過于曲高和寡的音樂也脫離了生活,學生往往難以產生對音樂鑒賞的樂趣,更難以真正產生與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而過于重視文化特征,忽視音樂本身鑒賞意義,又背離了音樂鑒賞課程的初衷。因此,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從古今、中外、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眾多音樂中選擇出合適的教學內容,才能真正帶給學生音樂鑒賞的樂趣和益處,達到音樂鑒賞課程開設的初衷。
3.引導建立文化觀點下的審美情趣
建立音樂藝術的審美不能脫離學習音樂相關文化。建立起文化觀點下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文學、哲學,有助于學生創造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的提高,開闊音樂視野。例如鑒賞與文學作品相關的音樂時,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古詩詞中的音律,感受文字中自然帶有的音樂美。這樣,學生既感受了音樂的情感,又了解了其文化背景中的文學,建立起完整的文化觀點下的審美情趣。
四、結語
高校的音樂鑒賞課程開設的目的正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這兩點不是單純地灌輸音樂理念和技巧能做到的,在文化觀點下進行的音樂鑒賞課程卻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課程開設的訴求。在音樂鑒賞課程中融入文化觀點,更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養成健康的音樂審美。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