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娜

【摘 要】目的:對患有大便失禁疾病病人的肛周皮膚實施新技術護理干預,探究該護理方式的臨床效果。方法:在本院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間接受治療的所有重癥大便失禁病人中使用統計學方式隨機選擇其中72人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樣本,并將這些病人平均分成兩個小組,一組為實驗組(36人),另一組為普通組(36人)。然后對普通組的病人采用診室傳統常規的護理方式進行肛周皮膚護理干預,而實驗組病人則使用肛周護理新技術實施護理干預。最后,對這兩個小組病人肛周皮膚出現炎癥的情況給予詳細統計和分析。結果:在皮膚炎癥等級分別為一度、二度、三度的對比中,實驗組和普通組病人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并存在統計學含義。且實驗組病人沒有真菌性皮膚炎癥,這也明顯優于普通組的情況。結論:在老年內科臨床治療重癥大便失禁病人的過程中對其肛周皮膚的護理采用新技術,其護理效果更加,應該在科室臨床護理工作中將該技術進行有力的推廣。
【關鍵詞】重癥患者;大便失禁;肛周皮膚護理;新技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108-01
引言
通常情況下,如果在病人進行小便或大便后沒有將產生的尿液或者糞便及時清理干凈,這些殘留物中就會逐漸滋生相應的細菌和病毒,從而對病人肛周皮膚進行暫時或者長久的刺激,逐漸造成肛周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我國醫學上將這一疾病稱之為失禁性皮炎,其具體的發病癥狀表現為肛周的皮膚表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或者紅斑;當炎癥持續擴大時皮膚甚至出現糜爛或者水皰等癥狀,從而使病人皮膚受到再次感染的幾率增加,提升病人的疾病痛苦。基于此,本文使用最新的肛周皮膚護理新技術對患有大便失禁的重癥病人進行合理護理干預,通過對病人護理情況的總結和分析可以看出新護理技術取得明顯的效果,下面是本研究的詳細過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間接受治療的所有患有重癥大便失禁的病人中使用統計學方式隨機選擇其中72人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樣本,并將這些病人平均分成兩個小組,一組作為實驗組(36人),其中男、女病人的人數比為19:17,年齡區間為63-81歲;另一組為普通組(36人),男、女病人的人數比是7:5,年齡區間是59-83歲。本實驗中所選的樣本病人均已被確診患有重癥大便失禁疾病,通過對一般資料的對比表明兩組人數和年齡都不存在統計學含義,因此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法
普通組病人:實施老年內科中傳統常規的護理干預方式。主要干預措施包括對患有大便失禁的病人將其排便后的大便清理干凈,并對其肛周的皮膚進行擦洗,及時為病人更換一次性墊單。
實驗組病人:在實施傳統常規護理干預的同時充分分析該方式對病人肛周皮膚的潮濕刺激以及不斷的重復摩擦,造成肛門周圍皮膚狀況較差,易產生潮紅或者浸漬皮炎等問題。這樣的弊端容易造成肛周皮膚的二次損傷,不斷加大護理工作的難度。所以,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新技術、開展綜合護理是對傳統護理方式的高度優化,表現在能夠對不同狀況的大便失禁病人有針對性的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將由重癥大便失禁處理不當導致的肛周皮膚炎癥按照炎癥的嚴重程度分成三種類型:一度炎癥(肛周皮膚發紅、出現瘙癢);二度炎癥(肛周皮膚長出不同大小的水皰);三度炎癥(肛周皮膚出現潰爛,并且向陰唇、股溝方向延伸)。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導入專業統計軟件中進行詳細的分析,數據比較結果顯示如果P<0.05則代表具有顯著的差異,即存在統計學含義。
2 結果
實施不同的肛周皮膚護理后,實驗組和普通組病人的炎癥情況對比有很明顯的差異,普通組病人的炎癥比實驗組病人的情況更加嚴重。且實驗組的病人沒有出現真菌性皮膚炎癥,優于普通組病人。兩組病人的護理結果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含義,具體可參見下表1。
3 討論
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針對患有大便失禁的重癥患者肛周皮膚實施新技術護理干預,通過對普通組和實驗組兩組病人的不同護理方式進行詳細的分析,探究實驗組使用新技術護理的臨床效果。結果發現新技術干預更有利于病人肛周皮膚炎癥的發生,原因是對病人實施肛周皮膚護理新技術,能夠適用于不同的病人,同時也能針對不同狀況的病人選擇與之對應的護理方式進行高質量護理。通常情況下患有重癥大便失禁疾病的病人主要可以根據其大便狀態以及病人的實際狀態分成四種:其一,病人有意識,但不愿意配合護理;其二,病人大便較稀且便量少;其三,病人處于昏迷狀態,大便量較多但稀,這時病人耐受性較好;其四,病人屬于感染性腹瀉。針對前兩種的病人可以選擇在缸內塞入衛生棉條,這樣能夠有效解決水樣便的問題,防止液態大便隨意流出而對病人的肛周皮膚造成刺激引發炎癥。針對后兩種狀況的病人可以選擇在缸內塞入氣管導管,需要注意的是:①選擇導管的管徑時要對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如果病人的耐受好則可以選擇管徑較粗的導管,有助于更好的引流。②還需要注意放置導管前先將其在溫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等導管變軟后塞入患者身體大概15厘米左右的距離,這樣能夠防止損傷病人的腸道黏膜。③注意在導管外接一個負壓裝置,保證引流的整體效果。但是不管那種處理方式,在病人有大便流出時都會出現多多少少的大便外溢現象,如果沒有很好的護理病人的肛周皮膚就會逐漸被損傷,從最開始的紅腫到出現水皰再到最后出現潰爛,嚴重增加病人的痛苦[5]。因此,本文實行新技術對不同情況的大便失禁重癥病人進行優質護理,最大程度降低溢出大便對病人肛周皮膚的刺激,通過本文的實驗發現該護理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總之,應該將這種新的護理技術在醫院老年內科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艷紅.重癥患者大便失禁肛周皮膚護理干預新技術與臨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
[2]王芬.重癥患者大便失禁肛周皮膚護理干預新技術與臨床效果[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