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睿

【摘 要】目的:觀察分析血清降鈣素原(PCT)、D-二聚體(D-D)聯合檢測在肺結核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活動性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組,選擇同期來我院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群200例作為對照組,檢測并比較所有觀察對象的血清降鈣素原(PCT)、D-二聚體(D-D),比較研究組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的血清PCT 及D-D水平。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血清PCT及D-D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研究組患者血清PCT 及D-D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CT以及D-D的聯合檢測有助于活動期肺結核的診斷,對于評估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降鈣素原;D-二聚體;肺結核;診斷;治療;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28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218-01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導致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曾經在世界各地流行,被認為是“白色瘟疫”。2010 年在全國開展的第五次結核病流調顯示,全國15 歲及以上人群肺結核的患病率為 459/10 萬,其中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為66/10 萬[1]。控制結核病傳播的關鍵是及早診斷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有效的控制活動性肺結核的人數,及時治療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本文觀察分析了血清降鈣素原(PCT)、D-二聚體(D-D)聯合檢測在肺結核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活動性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組,選擇同期來我院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群2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94例,年齡14-76歲,平均年齡(42.36±9.24)歲,繼發性肺結核106例,結核性胸膜炎52例,肺外結核42例。對照組男性103例,女性97例,年齡14-75歲,平均年齡(42.45±8.3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方法及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血,采用雙抗體夾心免疫化學發光法(ILMA)測定 PCT 水平,采用 SYSM EXCA-530 型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測定D-D水平。比較研究組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的血清PCT 及D-D水平。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血清PCT及D-D水平比較
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血清PCT及D-D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研究組治療前后血清PCT及D-D水平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血清PCT及D-D水平分別為(9.24±1.94)ng/mL、(3.65±0.59)mg/L;治療后3個月上述指標水平分別為(6.24±1.15)ng/mL、(1.98±0.42)mg/L;治療后6個月上述指標水平分別為(4.11±0.65)ng/mL、(1.06±0.22)mg/L;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研究組患者血清PCT 及D-D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發現并治愈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是控制結核病疫情最有效的措施。但是,目前關于活動性肺結核診斷仍然是痰中找出結核分枝桿菌,而結核分枝桿菌的染色體復制時間為 11 h,一般的培養周期要 4 ~8 周,快速培養最短也需要 2 周,在臨床中不能及時的指導診斷及治療。因此,有關活動性肺結核早期診斷的檢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降鈣素原(PCT)通常情況下由甲狀腺 C 細胞分泌,是由 116 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為 13 kDa 的炎癥介質,當機體發生炎癥感染時,體內多種其他細胞也可產生分泌,是近年作為細菌感染和膿毒癥的指標,并且連續動態監測可以對感染和膿毒癥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效果均有一定的臨床意義。雖然結核桿菌不能產生內、外毒素,但是結核桿菌的菌體在機體組織細胞內大量繁殖,菌體成分莢膜、脂質、蛋白質能引起大量炎癥反應及機體超敏反應,從而導致血清PCT增高,因此我們推測PCT的檢測可能對活動性肺結核的診斷及治療效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研究表明,經過比較血型播散性肺結核和非播散性肺結核的PCT水平,發現血型播散性肺結核明顯高于非血型播散性肺結核,這可能是因為血型播散性肺結核患者體內的結核分枝桿菌增生活躍,分泌的毒素與局部組織損傷刺激各種細胞因子,引起一系列的炎癥反應,促使肺神經內分泌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PCT有關[2]。凝血酶和纖溶酶分解血液中大量纖維蛋白產生大量D-D,使血液中D-D濃度升高。AT-Ⅲ是腦出血發生時血液中被最早消耗的因子,正是因為其過度耗竭才導致患者血液呈現高凝狀態。D-D 作為反應纖溶活性的指標,在血液呈現高凝狀態時,自然升高[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血清PCT及D-D水平均明顯升高;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研究組患者血清PCT 及D-D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綜上所述,PCT以及D-D的聯合檢測有助于活動期肺結核的診斷,對于評估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汪海濤,凌敏.聯合檢測降鈣素原、血沉、C-反應蛋白在活動性肺結核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8):1466-1469.
[2]秦篙,程守斌.肺結核患者血清前蛋白、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6,31(5):593.
[3]潘英武,葉映月.凝血功能和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病患者預后判斷中的價值[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