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環

辰辰剛進入中班,常常一個人玩,小朋友不和他玩,平時語言較少,只是偶爾與一個叫漢漢的小朋友一起玩,但很少見到他們熱烈的交流。老師或其他幼兒與他交流時,他很少直視對方眼睛,總是用“嗯”“好”等語言做回應。辰辰常出現和小朋友搶玩具的情況,上課時會不自覺地用手摸別的小朋友的頭。在找小伙伴的游戲中總是沒有人找他,也常被其他小朋友拒絕。辰辰生活自理能力差,經常將大便拉在褲子上,吃飯常含飯,總是到最后都吃不完。
辰辰小朋友的這些表現,具有社交退縮行為的特點。社交退縮行為是指在社會情境下,或者說在同伴環境下,兒童跨時間情境的各種獨處行為。該行為在兒童4~7歲時表現較為突出,一般分為三種類型:沉默寡言型 、主動退縮型、被動退縮型。辰辰的表現屬于被動退縮型,即幼兒社會技能較差,常常不受同伴歡迎而被孤立。
對“辰辰”社交退縮行為的原因分析
針對辰辰的情況,我們與家長談話,了解家庭情況,還訪問了辰辰原來的帶班老師,獲取了有關辰辰的多方面信息。在此基礎上嘗試運用“問題樹”進行分析,尋找問題的根源。
問題樹是一種以樹狀圖形系統地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的方法。通過畫問題樹(如下圖),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問題背后的原因、后果及其中的各種聯系。
原因一:缺乏社會交往技能
辰辰是中班小朋友,其年齡特點就是社會交往能力不足,不會恰當地表達,不能獨立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常出現同伴沖突。而辰辰家長對他過度寵溺、保護過度,不給他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使得他缺乏相關經驗。辰辰常年跟爺爺奶奶住一起,平常上幼兒園都被爺爺抱著,爺爺奶奶什么都不讓他干。爺爺奶奶的過度保護限制了他的自理能力的發展,削弱了他與人交往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致使其遇事退縮,缺乏動力。另外,辰辰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這也影響他的社會交往能力。
原因二:未獲得教師的有效鼓勵
教師一方面對辰辰的心理需求關注不足,由于辰辰自理能力非常弱,因此教師將很多精力放在關注他的自理及安全等方面,而未意識到過度關注辰辰的自理能力,反而會導致同伴對辰辰的負面評價,使辰辰缺乏成就感,不利于辰辰的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
另一方面教師對辰辰的優勢關注不足,教師雖然發現了辰辰思維靈活、愛看書等優點,但只是偶爾表揚一下,未能幫助他在班級中充分彰顯優點、建立起自信。
原因三:被同伴拒絕
一方面,辰辰自理能力非常弱,做事總在最后,同伴對辰辰形成了負面評價。另一方面,辰辰常與同伴發生爭搶等不當的動作,引發同伴的拒絕。辰辰由于想加入同伴游戲,但不會交往,本身性格中有些易沖動,總是邊說“我要、我要”“我的、我的”,邊沖動地伸手搶別人玩具,且不聽教師勸解,致使其他幼兒對他頗有怒言。有時候辰辰上課時還把頭湊到同伴耳邊,或用手摸別人的頭,干擾小朋友,引起小朋友的不滿意。
原因四:缺乏自我效能感
一方面,辰辰不擅于表現,雖然有優點卻不夠突出,而自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卻非常突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受挫,獲得贊賞和認同的機會較少。另一方面,因缺乏交往經驗和親密的同伴關系,辰辰較少能獲得成功交往的機會。而較少的活動參與性、較低的成就感和更多的孤獨感,則使辰辰行為更加退縮。另外,同伴對辰辰的評價和行為也在不斷挫傷著他的自我效能感。如在玩超市游戲時,同伴對他說:“你買東西總不付錢啊。”“讓××當收銀員,你老搶。”
原因五:非安全型親子依戀關系
辰辰父母常常在教育中缺位,辰辰跟著爺爺奶奶住,被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和溺愛。而辰辰的母親教養方法則較為專制,經常用呵斥、控制的方式教育他。辰辰不好的表現往往會刺激母親用嚴厲的方式來糾正,忽視了他的心理需要。研究表明:沒有與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兒童會表現出更多的退縮和焦慮、更差的情緒調節能力和與同伴交往的社會性能力、更多的入學適應問題。
對辰辰社交退縮行為的干預措施
以真誠贏得信任,家園協同
幼兒園與家庭只有同心同向運轉,才能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面對家園要求不一致的情況,我們進行了家庭教育干預,從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議:1.轉變辰辰爺爺奶奶過度溺愛的教育觀念與方法,鼓勵辰辰獨立。2.家中所有人的教育要求統一。3.父母多陪伴辰辰,關注辰辰的心理需要,建立安全感。
關懷鼓勵,以愛心喚醒力量
1.幫助辰辰發現自己的優點,引導同伴發現他的優點。我們發現辰辰特別喜歡閱讀,他經常一個人拿著圖畫書在圖書角閱讀,在集體閱讀活動中也非常積極地回答問題。于是我們有意識地請辰辰在過渡環節和小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圖畫書,在閱讀活動中多請辰辰回答問題,并大聲地表揚他,讓所有的小朋友們看到他的優點。
2.同伴互助,自由結伴。我們引導全班幼兒結伴互助,自由選擇玩伴,互相當小老師,每個人都可以教別人一個小小的本領。對不能自主結伴的幼兒,我們予以適當的幫助與支持。如在辰辰吃飯困難時,我們請樂于助人的燕燕幫助辰辰。燕燕提醒辰辰,并教辰辰怎么吃,燕燕吃完了等著辰辰吃完一起送碗,效果相當不錯。
游戲指導,提升社交技能和交往自信心
我們仔細觀察辰辰與同伴一起游戲的表現,發現他有想參加別人游戲的愿望,但是常常發生與人搶玩具的現象。如他想與小朋友一起玩超市游戲時,他走過去伸手就奪過別人手里的收銀機,自己玩起來。顯然,辰辰不會向別人詢問能否參加游戲,缺乏發起同伴交往的語言技巧。
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有意識地指導辰辰學習如何用語言發起同伴交往。如看到辰辰自己一個人在捏泥,就問他:“辰辰你想和小朋友一起捏泥嗎?”“我也想和洋洋一起捏泥。”“洋洋,我可以和你一起捏蔬菜嗎?”“辰辰,你可以怎么說?”通過示范的方式,幫助辰辰學習如何加入別人的游戲中。
我們還有意識地引導其他小朋友和辰辰一起玩,讓他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樂趣。如班里開了個蔬菜市集,教師鼓勵辰辰當餐廳小服務員。這一角色需要大量的同伴交流,可以營造一個同伴交往的游戲情境。教師有意識地對辰辰進行個別指導,示范與提示,讓辰辰知道了怎么當餐廳小服務員,會詢問客人需要點什么菜,向客人介紹今天的菜,會禮貌地用“歡迎光臨、謝謝、請”等詞。辰辰的社會交往機會增加了,社會交往技能也就獲得了提升。
通過一年多時間的跟蹤、分析,家園協同教育,我們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辰辰變得活潑開朗了,玩伴也多起來了,能比較自主地與同伴交往。辰辰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提升了,入園時自己走、能獨立進餐、如廁、穿衣,并能按要求獨立收拾與整理玩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