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杰,黃濱濱,龍英
(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人體腦皮質的興奮性可以通過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進行調節,協助人體神經進行可塑性發展。而經顱直流電刺激作為目前臨床醫學中極為重要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對比其他調節神經功能的技術,經顱直流電刺激有著操作簡單安全、物美價廉的優勢,因此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并且主要應用于治療腦功能障礙疾病。經顱直流電刺激能通過極為微弱的持續直流電,對大腦皮質神經元的興奮性進行調整,而陽極側能提高放電量,從而增強大腦皮質興奮性。相關研究表明,經顱直流電刺激能有效治療精神心理疾病,同時改善人體大腦神經的可塑性以及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本次研究采用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焦慮和抑郁障礙患兒,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
選取我院于2015 年5 月至2018 年5 月收治的80 例兒童焦慮和抑郁障礙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40 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 例,平均12 歲,病程為1~3 年,平均(2.15±0.81)年;觀察組患者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平均12 歲,病程為1~4 年,平均(2.98±0.7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以接受相關檢查診斷,符合焦慮和抑郁障礙的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心、腎、肝等臟器功能障礙患者;(2)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
1.3.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藥物治療,每天服用一定的舍曲林片抑郁藥物進行干預,每天50~100 mg,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程度可將藥劑量提升至每天150 mg。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具體為:使用IS200 型經顱直流電刺激儀治療患者,主要刺激位置在患者左側前額葉皮層背外側,同時,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需將經顱直流電刺激儀器的陽極置于患兒頭部,使陰極置于患兒對側的肩部,電極刺激的面積有6 cm 左右,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要將已經被浸泡鹽水飽和的棉布墊于電極的下方,幫助電極更易與皮膚接觸,電刺激的量切勿超過0.057 mA/cm3,同時電量強度在1.4 mA。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使用彈力繃帶固定電極,同時在每次的治療時間均控制在0.5 h 左右,每天1 次,5 d 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治愈、顯效、無效三個維度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若治療后,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以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降低>80%則為治愈;漢密爾頓焦慮量表以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降低40%~80%則為顯效;漢密爾頓焦慮量表以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降低<40%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以及抑郁評分,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定兩組患者焦慮情況;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兩組抑郁情況。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具體包括:頭暈頭痛、視線模糊、口干。
收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并使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采用t 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并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者焦慮以及抑郁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情況比較
HAMA HAM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4.48±2.18 5.48±0.94 16.86±3.81 7.84±1.68對照組 40 14.67±2.08 7.94±0.83 16.83±4.01 10.08±1.86 t 0.399 12.407 0.034 5.652 P 0.691 0.000 0.973 0.000組別 n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 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使得抑郁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情況,而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若不及時給予其合理的治療,將會使抑郁癥進展為慢性疾病,使得其極難治愈[1]。而對于兒童出現抑郁癥狀,其臨床表現多為不愿與人接觸、溝通、交流,同時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抑郁癥作為精神科中極為常見的病癥,患病兒童絕大多數存在語言障礙。目前臨床中常常采用藥物治療,但往往僅能控制,達不到治愈的效果;而采用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感覺統合訓練以及游戲療法等,但治療效果仍然欠佳[2]。相關研究顯示,采用30 min 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抑郁癥患兒,將經顱直流電刺激儀陽極置于患者左背外側額葉區,陰極置于右側眼眶,同時電極范圍在5 cm2,強度在0.08 mA/cm2。治療后對患者進行語法評估,結果顯示患者在治療后,其語言表達能力均有明顯進步,這說明使用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抑郁癥患兒的語言障礙有著極好的治療效果,為治療抑郁癥患者語言障礙提供了新思路。對左背外側額葉區進行興奮性經顱直流電刺激,不僅能提高此區域中語言中樞以及基底核區相關的聯系,同時能提高兒童認知能力,改善其抑郁的癥狀[3]。
相關研究顯示,抑郁障礙以及焦慮障礙之間有著共同的生理生化基礎,其多與外界因素相關。經顱直流電刺激通過對電流方向的控制,使之從正極流向負極的原理,從而產生出一個聚焦于中央的精確定位的刺激,并使用其對大腦的某個區域進行刺激,增強大腦皮質層的興奮性,同時改變大腦神經網絡興奮性,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焦慮以及抑郁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已經充分表明了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抑郁癥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可行性。
綜上所述,給予神經和精神心理疾病兒童應用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同時能有效改善患者負面心理狀況,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