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寧
(靖西市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主要的出血部位包括胃和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系統器官,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嘔血和黑便等,病情發作急快且會反復發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該病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會由于反復出血導致死亡,死亡率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3]。因此,治療該病的關鍵就在于止血效果。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內鏡下藥物注射止血和內鏡下鈦夾止血治療,為了研究出更優的止血方式,本文對這兩種不同內鏡下的止血治療展開了分組討論,詳情如下。
選擇我院于2017~2019 年收治的90 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參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4:11,年齡22~76 歲,平均(53.36±9.17)歲,胃潰瘍導致出血者19 例、十二指腸潰瘍導致出血者16 例、吻合口潰瘍導致出血者有7 例、賁門潰瘍導致出血者有3 例;觀察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3:12,年齡20~78 歲,平均(53.68±9.35)歲,胃潰瘍導致出血者17例、十二指腸潰瘍導致出血者15 例、吻合口潰瘍導致出血者有9 例、賁門潰瘍導致出血者有4 例。經檢查,兩組患者皆符合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各項生命體征正常穩定,無精神疾病史,皆知悉此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在年齡、性別和出血類型等一般研究資料比較中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患者實施內鏡下藥物注射止血治療,主要是在鏡下噴灑去甲腎上腺素聯合粘膜下注射聚桂醇止血治療,首先,在內鏡的輔助下找到出血的具體位置做好標記,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加冰鹽水對出血點進行反復噴灑沖洗,使患者的出血情況清晰的展現在視野中,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出血情況對出血點實施粘膜下注射聚桂醇治療,每次注射2 mL,一個出血點局部用量10 mL 左右,最大劑量不超過15 mL。
觀察組患者在參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鈦夾止血治療,在內鏡的輔助下,找到出血的具體位置做好標記,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對出血部位噴灑沖洗后將出血病灶暴露出來,在實施粘膜下注射聚桂醇止血治療后,通過胃鏡活檢孔置入鈦夾,并使其張開至最大角度,夾閉潰破血管,每位患者最多只能使用5 個鈦夾實施止血治療,在5 min 后,再次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加冰鹽水對出血點進行沖洗,確認是否已經成功止血。
(1)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止血效果,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在24 h 內出血癥狀消失;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在24 h內出血癥狀得到改善,在72 h 內出血癥狀消失;無效:在治療后,患者在72 h 內的出血癥狀未得到任何改善[4]。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出血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以此判定其止血療效。
數據納入SPSS 23.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優于參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大(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止血效果對比分析[n(%)]
觀察組患者的出血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都低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出血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的對比分析

表2 兩組患者的出血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的對比分析
組別 例數 出血時間(d) 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5 1.57±0.23 478.23±99.48 5.84±1.12參照組 45 5.46±0.75 713.73±121.52 10.25±1.56 t 33.264 10.059 15.405 P 0.001 0.001 0.001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因非靜脈曲張性疾病引發的出血情況,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5]。上消化道可能出血的部位主要包括胃、十二指腸、吻合口等,這些部位一旦發生病變形成潰瘍或者穿孔都會導致出血,而患者服用治療病變的抗血小板藥物就是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6]。要想實現有效止血治療的目的,必須要借助內鏡檢查確認病灶,找到具體的出血點,如此才能針對性地采取止血措施[7]。
目前,內鏡下止血常用方式主要有內鏡下藥物注射止血和內鏡下鈦夾止血兩種,內鏡下藥物注射止血通常有鏡下噴灑去甲腎上腺素、粘膜下注射聚桂醇等,而鈦夾止血就是指通過放置鈦夾,利用其夾閉出血血管達到止血的目的[8]。這兩種止血方式各有利弊,首先,內鏡下藥物注射止血,去甲腎上腺素和聚桂醇都是臨床中常用的止血藥,使用其對出血患者的上消化道黏膜或出血點進行噴灑或注射,都能夠起到較好的止血作用,在面對直徑較小的血管出血時,其止血效果優勢明顯,但在直徑較大的血管出血中,其止血效果并不顯著。而內鏡下鈦夾止血雖然利用機械力夾閉出血血管可達到快速止血的效果,但在面對面積較大的出血病灶時或者活動性出血點,其夾閉操作具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容易發生脫落情況。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這兩種止血方式單獨使用都不可取,只有將兩者聯合才能使優勢互補,達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依據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效果優于參照組,且出血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都低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對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內鏡下藥物注射止血法聯合鈦夾止血治療,相較于單純使用內鏡下藥物止血治療,其止血效果更加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