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輝
(河北省玉田縣醫院,河北 唐山)
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是指癌細胞已經突破乳腺小管或小葉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間質的一種惡性腫瘤,大多數都是起源于乳腺實質上皮細胞的腺癌,一般具有很多形態學特征,并依據其特有的臨床特征表現可以分作不同的組織病理學類型[1]。致病因素常可見家族遺傳因素、飲食、生育等,由于乳腺癌早期的臨床癥狀體征不明顯,往往會經由雙側乳腺手診以及影像學檢查、乳腺X 線攝影、彩超以及MRI 檢查等時發現[2]。本文將結合對早期浸潤性乳腺癌保乳手術中前哨淋巴結活檢的應用進行研究與分析,詳情見于下文。
選取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與我院就診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對照組患者30 例,均為女性,年齡29~59 歲,平均(45.63±5.89)歲,前哨淋巴結活檢陽性采用淋巴結平掃;觀察組患者30 例,均為女性,年齡31~58 歲,平均(46.69±5.97)歲,活檢陰性不進行淋巴結平掃。兩組患者經臨床檢查診斷確診為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患者的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前哨淋巴結活檢方法:使用美蘭和納米炭進行早期乳腺癌保乳前哨淋巴結雙染色,具體操作方法為:(1)常規消毒鋪無菌單;(2)全身麻醉起效后行染料注射,在乳暈外上選取1~3 個點注射,使用1 mL 注射器,在皮內注射美蘭0.5 mL,在皮下注射納米炭0.5 mL,適當按壓10 min 左右開始手術;(3)切口選擇:在腋窩下界,以及胸大肌、背闊肌等處連線,確定長度大約3~4 的切口位置。一般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后,便可以見到染色的淋巴管,再依照染色淋巴管找到相應的染色淋巴結,并用電刀逐一取出送術中冰凍。
對照組采用淋巴結清掃,觀察組患者不采用淋巴結清掃,對所有患者進行保乳手術,于腫瘤乳房區域做一切口,一般切口呈弧形,剝離5 mm,切除腫瘤以及周圍少量乳腺組織,并取切除腫瘤位置的切緣,送病理檢查室進行病理檢查,如果切緣呈陽性,繼續擴切,一直到切緣呈陰性為止。用加溫的氯化鈉沖洗手術創面,對創面進行止血、清理等后,清點手術器械,用可吸收縫合線縫合周圍殘腔、皮下組織以及皮膚,并進行包扎處理。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進行對比;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狀況結合患者上肢腫痛、麻木、受限等進行對比;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復發、轉移狀況進行對比。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基于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兩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s)
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n, %)
兩組患者的術后復發、轉移狀況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轉移情況(n)
前哨淋巴結是是原發腫瘤發生淋巴結轉移所必經的第一批淋巴結[3]。目前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前哨淋巴結作為阻止腫瘤細胞從淋巴道擴散的屏障的重要臨床意義,結合本次實驗,在對早期浸潤性乳腺癌保乳手術中應用前哨淋巴結活檢方式[4]。
進行早期浸潤性乳腺癌保乳手術前哨淋巴結進行美蘭和納米炭雙染色可明顯提高檢出率,降低假陰性率。如果前哨淋巴結活檢陰性,則避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前哨淋巴結病理回報陽性,則需行腋窩淋巴結清掃[5]。
結合本次實驗研究結果,前哨淋巴結定位、活檢可以有效避免腋窩淋巴結清掃所造成的創傷,從而避免術后的損傷,滿足目前手術治療及技術要求的精細程度以及微損傷的要求[6]。其能夠進一步縮小手術范圍,減少手術對患者帶來的疼痛以及創口等,還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命以及生存質量,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價值[7]。
綜上所述,采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能夠在早期浸潤性乳腺癌保乳手術中,能夠對患者的手術狀況起非常良好的指導意義,還有助于減少患者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建議可在臨床推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