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霄
(河北省涿鹿縣中醫院,河北 涿鹿)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常見于老年人的一種骨折類型,尤其是在當下老齡化程度加劇的情況,股骨粗隆間骨折人數更是居高不下[1]。現目前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多采用手術進行治療,但是患者多為老年人常伴有骨質疏松,會增加治療難度和恢復時間,因此對手術方式的選擇尤為重要[2]。為此本次研究特選取210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4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21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5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55 例,女性50 例,年齡60~82 歲,平均(68.62±3.54)歲,骨折原因:墜落38 例,摔倒43 例,車禍24 例;觀察組男性48 例,女性57 例,年齡62~84 歲,平均(70.13±3.28)歲,骨折原因:墜落40 例,摔倒38 例,車禍27 例。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骨折原因等一般資料差異小,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鋼板內固定進行治療,具體如下:手術體位取仰臥位并行全麻,確認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后即可進行手術,首先從患者髖關節外側入手,將此處逐層切開,觀察骨折處具體情況,隨后借助C 臂機的透視功能將骨折關節位置進行復位,鋼板選用解剖型鎖定鋼板,將該鋼板緊緊貼于患者股骨粗隆間處股骨干外側,再使用螺絲釘進行固定,最后使用C 臂機將此次固定后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評價,確認固定完成無任何異常后即可結束手術。
觀察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進行治療,具體如下:手術體位與麻醉方式同對照組患者一致,首先使用C 臂機牽引托外展15°進行牽引閉合復位,在C 臂機與X 線機透視功能下觀察此次復位效果,復位效果較好的話可將患者患肢適當內收10°,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后在股骨大粗隆頂點上方做一長度為5 cm 的切口,切口為縱向,通過切口將患者相關組織進行分離并充分暴露至手術區域,借助C 臂機進針,使用擴髓器沿導針對患者股骨近端適當擴髓并安裝瞄準器,在套管引導下將導針置入,測量并記錄導針深度,最后在患者股骨頸中下部位置打入螺旋刀片并鎖定,為防止骨折遠端旋轉還應置入股骨遠端鎖釘,確認固定完成后即可完成手術。
對比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
采用Harris 量表、QOL 量表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的髖關節功能、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中Harris 量表滿分為100 分,髖關節功能與分數呈正比;QOL 量表滿分為100 分,生活質量與分數呈正比。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經由t 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對比
骨折愈合時間(周)觀察組105 50.32±4.39 156.11±13.65 4.62±2.19 9.58±2.54對照組105 79.24±6.51 208.52±20.31 10.13±3.64 14.65±4.10 t 20.529 16.589 10.047 8.142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臥床時間(周)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術前Harris 評分、QOL 評分差異較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手術治療后,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QOL 評分均得到提高,但是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Harris 評分、QOL 評分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Harris 評分、QOL 評分對比
術前 術后Harris QOL Harris QOL觀察組105 25.32±1.50 60.28±1.18 78.61±3.26 94.15±2.68對照組105 25.19±1.48 60.34±1.06 50.45±2.55 75.56±2.05 t 0.477 0.293 52.702 42.676 P 0.633 0.77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一旦出現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患肢會出現腫脹與壓痛感,影響正常站立、行走功能,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傷肢縮短、內收畸形等,因此需要及時對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3]。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多是根據骨折和病人具體情況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但是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幾乎都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自身機體、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若不及時采取手術治療便會增加治療難度,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4]。
以往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多采用鋼板內固定,在長期應用中發現雖然能有效幫助骨折復位,愈合效果也不錯,但是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創傷較大、出血量較多,對于部分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恢復效果不佳,而且也不利于恢復髖關節功能[5-6]。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被當前認為是治療粗隆間骨折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髖關節的物理應力原理,將螺旋刀片置入患者股骨頭以此來增加螺釘與骨的接觸面,髓內釘則與患者下肢負重力線一致,具有較強的抗畸形效果,固定效果較好,特別適用于不穩定型骨折,此外該種固定方式屬于微創手術,不會過多剝離患者軟組織,提高患者耐受程度,手術具有一定安全性[7]。通過本次研究也可發現,觀察組患者在各項手術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患者,而在術后Harris 評分和QOL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好,能有效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