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婦科常見的疾病,一般是由于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從而導致出現的疾病,多可見子宮腔內有單個或多個大小長短不一的腫塊,還會引起患者出現陰道流血以及腹痛、白帶異常、不孕癥狀[1]。本文將結合宮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與分析,詳情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就診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25 例,年齡26~58 歲,平均(42.56±5.87)歲,采用傳統治療方式,觀察組患者25 例,年齡25~60 歲,平均(44.68±5.47)歲。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刮宮治療方式,使用陰道窺器暴露宮頸,消毒宮頸,并使用宮頸擴張器擴張宮頸,再用一根末端帶有刮匙的金屬棒伸入子宮腔內,小心刮除子宮內膜息肉;觀察組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靜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宮腔鏡選擇奧林巴斯,規格為鏡子30°,604006,電刀UES-40,膨宮機A40600A。術前進行宮腔鏡檢查行宮頸擴創,患者需排尿,采用間苯三酚靜脈術前30 min 輸注,術中首先采用宮腔鏡垂直電切環切割宮底部,隨后用切割環以平行方向由遠及近地進行切割,最后將子宮內膜息肉及其蒂附著處2~3 mm 的肌肉組織完全切除,并對周圍組織進行保護,切除的組織全部送由病理檢查,術后放回電切鏡,加大宮內壓檢視患者的宮腔,對電凝出血點止血,給予抗生素,排空宮腔殘留物,同時用宮縮劑、止血劑。
對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情況結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進行對比。
將數據納入SPSS 17.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P<0.05 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情況對比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情況對比
子宮內膜息肉多見于一些育齡期以及絕經后的婦女,具體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現在多認為與內分泌紊亂以及長期婦科炎癥刺激、宮腔內異物刺激、分娩、流產、產褥期感染以及年齡、高血壓等疾病的影響有關[2]。一般多會在其他疾病切除子宮以及相關檢查時發現,有些患者經由檢查還可見月經量過多以及經期紊亂或延長等不良表現,一般也會與患者的子宮內膜面積增大以及內膜過度增生等有關,易繼發感染、壞死,而引起不規則出血及惡臭的血性分泌物。常見的檢查方式主要以婦科檢查、超聲檢查、病理檢查以及宮腔鏡檢查為主[3]。
宮腔鏡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性診療技術,具體是一種纖維光源內窺鏡,包括了宮腔鏡、能源系統、光源系統、灌流系統以及成像系統,主要是利用內窺鏡的前部進入宮腔,對所觀察的部位具有放大作用,能夠更加直接清晰地對宮內病變進行檢視以及精確的判斷[4]。目前宮腔鏡已經成為臨床用于對婦科出血性疾病和宮內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能夠對異常子宮出血、不孕癥、習慣性流產、宮腔內異物以及黏連、子宮黏膜下肌瘤切除以及息肉切除等具有非常好的診療效果[5]。
本次實驗中,觀察組在對于引起子宮異常出血以及導致不孕癥的子宮內膜息肉進行治療時,就采用了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6]。具體即是醫生會在宮腔鏡直視下進行相關手術操作,依據對患者息肉數目、大小、根蒂進行觀察選擇方式,且一定要按照相關的手術程序進行,術前對患者宮頸行擴創術,并預計手術時間長短,選擇靜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7]。對于無根蒂的息肉環形電極切除,對于多發的息肉可以采用分次切割的方式,對于表面有粗大血管的組織表面,先電凝血管再切割組織,術后對患者的宮腔進行檢視,對出血點進行電凝止血或是壓迫止血,并排空患者宮腔內的殘留物,并給予抗生素、止血劑、宮縮劑等相關藥物進行治療,術后一定要注重休息,對病情變化嚴密監控[8]。
結合本次實驗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使用了宮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對比對照組采用的傳統刮宮手術治療方式,不僅安全性較高,有效避免了對子宮內膜的創傷以及對子宮功能的破壞,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優勢。同時具研究表明,使用宮腔鏡進行治療,還能夠對宮內占位性病變進行鑒別診斷,并對防止復發具有積極意義,且該手術滿足微創手術要求,能夠達到保留患者器官的要求,還具有增進有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的生育力的作用,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對患有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宮腔鏡電切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能夠取得非常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生較低,患者預后效果好,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