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林,史文學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婦幼保健院 急診科,山東 淄博)
橈骨遠端骨折約占所有骨折的2%,幾乎占成人橈骨骨折的1/3[1]。成人肱骨遠端骨折十分復雜。這些損傷發(fā)生在雙峰分布中,由于高能量創(chuàng)傷,年齡在12~19 歲的年輕男性出現(xiàn)早期高峰,由于跌倒導致老年女性患有骨質疏松骨為第二個高峰[2]。橈遠端骨折涉及橈骨的髁上區(qū)域和/或橈骨遠端的關節(jié)面。它們最常根據(jù)骨科創(chuàng)傷協(xié)會(OTA/AO)分類系統(tǒng)進行分類。在該分類系統(tǒng)中,“A”表示關節(jié)外骨折,“B”表示部分關節(jié)骨折,“C”表示關節(jié)內表面與關節(jié)面完全脫離的關節(jié)內骨折。橈骨遠端骨折的成人估計發(fā)病率為每年每10 萬人5.7 例[3-4]。對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治療,常規(guī)的手法復位以及利用石膏或外固定支架進行治療,復位效果并不顯著,近期發(fā)展的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在臨床上應用廣泛[5]。為更好地了解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效果,選取我院2016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接收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50 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石膏外固定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接收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50 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 例。其中對照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33~65 歲,平均(42.00±3.58)歲;觀察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31~64歲,平均(41.00±2.52)歲。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等)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于對照組進行外固定支架治療,對患者進行閉合整復,要注意掌傾角以及尺偏角的恢復,后用石膏進行固定。2 d 后進行復查,復查骨折的移位情況以及腫脹情況。后期每周復查1 次,石膏固定4 周左右。觀察組進行采用外固定支架結合內固定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手法復位以及石膏固定,進行臂叢麻醉,將骨折遠端固定釘置于2 掌骨中段,切開皮膚后,頂入固定釘,鉆孔到達對側骨皮質,旋緊螺釘。安裝好固定桿,糾正位移,旋緊關節(jié)和螺母。術后通常2~3 周可以對功能位進行調整,7 周左右可去掉外固定支架。
所得數(shù)據(jù)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則使用秩和檢驗,若P<0.05 則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Gardland 和Werley 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后,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 %)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以橈骨遠端皮質骨粉碎、骨松質壓縮等為主要的病理性變化[6]。由于原始損傷或手術干預,橈骨遠端骨折常常因尺神經損傷而復雜化[7]。普通常見的骨折,采用手術復位、石膏固定等外固定的方法便可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由于病情復雜,且容易受到年齡、性別等個體因素的干擾,手術方案需依據(jù)個人體質進行制定[8]。有文獻研究顯示,利用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相對于單純外固定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此治療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相對簡單、術后愈合快等優(yōu)點[9]。由于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病情十分復雜,所以對于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需要注意許多問題。例如,在治療過程中應該對患者的移位骨端進行有效的復位以及固定;盡量避免患者的骨折部位周邊軟組織損傷,以免影響血供;盡可能消除影響患者愈合的因素;盡可能不要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造成影響,為其提供早日康復的條件。臨床上常規(guī)選用單純外固定或常規(guī)的內固定手術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但是效果均不理想。常規(guī)內固定手術治療對骨折創(chuàng)傷性較大,容易損傷患者周圍軟組織,極易發(fā)生感染,術后恢復較慢。
由于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患者必須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以便盡快恢復健康。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作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之一,本研究顯示,對于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進行外固定支架結合內固定治療,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用于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