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華
(內蒙古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內蒙古 通遼)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我國臨床較為常見病、多發病。鼻內鏡手術用于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具有術野清、創口小與安全性高等優點,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如何減少術后局部疼痛及頭痛等不良反應,減少出血、粘連等并發癥,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受到臨床上的廣泛重視[1]。
將我院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94 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治療組47 例和對照組47 例。治療組對患者鼻內鏡手術后術腔采取可降解耳鼻止血棉(納西棉)填塞,對照組對患者鼻內鏡手術后術腔采取傳統的紗條填塞,治療組患者女性21 例,男性26 例,年齡22~65 歲,平均(38.48±4.54)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20 例,男性27 例,年齡23~64 歲,平均(38.57±4.62)歲。兩組患者關于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所有慢性鼻竇炎患者對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批準研究。
所有患者鼻阻塞、流涕,伴或不伴嗅覺減退和(或)頭痛等癥狀持續1 年以上,鼻內鏡檢查鼻腔及中鼻道粘膜充血、腫脹,鼻腔、嗅裂、中鼻道有粘膿性分泌物和(或)灰白色半透明新生物,鼻竇CT 掃描提示雙側多組或全組鼻竇粘膜局限或廣泛的炎癥改變。術前給予口服糖皮質激素(強的松片)1周,術前給予行常規鼻內鏡檢查及鼻部鼻竇CT 檢查了解患者鼻腔、鼻竇解剖變異及炎癥反應情況,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麻醉方法,術前0.5~1 h 給予合理劑量抗生素靜脈滴入,手術均在鼻內鏡明視下進行,先切除鼻腔內病變組織,鼻腔結構清晰后,根據病變情況,用鼻微動力系統對病變鼻竇予以充分開放,對竇腔內的病變徹底清除,病變粘膜適當處理,盡量保留正常粘膜,有中膈偏曲的同時給予行鼻中隔偏曲三線減賬術,鼻甲肥大者根據具體情況行鼻甲骨折擴容術或用低溫等離子消融部分鼻甲肥厚粘膜,術后術腔對照組用傳統的涂有金霉素眼膏的紗條填塞,治療組術腔用涂有金霉素眼膏的可降解耳鼻止血棉(納西棉)填塞,行鼻中隔偏曲三線減張術患者術腔用納西棉填塞后,雙側鼻腔放置適當長度通氣導管,術后2 d 取出通氣導管,紗條填塞一般術后2~3 d 取出術腔填塞紗條,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3 d 開始給予氯化鈉注射液鼻腔沖洗治療3~6 個月,6 個月后視病人癥狀采取相應治療,術后2 周、1 個月、2 個月、3 個月、6 個月、9 個月、12 個月進行隨訪,鼻內鏡下清理術腔內分泌物,術腔血痂勿強行取出,否則易損傷周圍結構并破壞痂下愈合的過程,也勿觸碰術腔上皮,適當處理阻塞鼻竇開口的粘膜囊泡或粘連病變,對術后反應較重,術腔有較大囊腫或竇口阻塞者隨時給予處置[2]。
觀察記錄治療組和對照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手術治療臨床治療效果、不同填塞材料術后反應及術腔上皮化進程情況。其中患者的臨床療效主要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具體方式如下:(1)顯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鼻腔黏膜基本愈合,鼻腔內少許分泌物。(2)有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的好轉,鼻腔黏膜有一定的愈合,鼻腔分泌物減少。(3)無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逐漸加重,鼻腔黏膜未能愈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將得出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數據,使用SPSS 18.0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針對性分析,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若P<0.05 則可認為本次研究兩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反應出血、術腔上皮化時間情況比較[n(%)]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我國臨床較為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一旦患有鼻竇炎鼻息肉非常容易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若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將會對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產生不利影響[3]。重視術前準備,術后隨訪和綜合治療是目前鼻內鏡手術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4];而術中和術后重視微創技術的運用明顯縮短上皮化時間,減少隨訪次數,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5]。術中的微創操作、填塞材料的選擇明顯縮短術腔上皮時間、減少隨訪次數,也減輕患者痛苦,減少對患者精神的損害。
鼻內鏡手術的開展和普及提高了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治愈率,但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目前值得關注的問題。傳統紗條填塞患者術后局部疼痛及頭部脹痛比較明顯,取出時比較疼痛,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術后出血、粘連并發癥發生率高,術腔反應重,常有息肉和囊泡的形成,需對術腔進行反復清理,易造成對鼻粘膜的再損傷,延長了術腔上皮化進程,而納西棉填塞術后反應比較輕,患者無明顯局部疼痛及頭痛等不良反應,不用取出,納西棉保持填塞物濕度,使創面形成一個濕潤的環境,易吸取,有利于減輕患者痛苦,避免抽取時的再損傷,患者術腔反應輕,術后術腔上皮化時間短,減少隨訪次數[6]。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愈率。術中的微創操作、術腔填塞材料的選擇明顯縮短術腔上皮時間,減少隨訪次數,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減少對患者精神的損害。本文通過我院收治的94 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對照組患者鼻內鏡手術術腔用傳統紗條填塞,治療組對患者鼻內鏡手術術腔應用納西棉填塞,結果表示,術腔采用納西棉填塞比傳統紗條填塞術后反應輕微,減少患者痛苦及紗條取出時的疼痛反應,減少出血、粘連等并發癥,縮短術腔上皮化時間,減少隨訪次數,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