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湖北省孝昌縣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孝感)
消化道潰瘍屬于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根據其潰瘍發生位置差別可區分為胃潰瘍、十二指潰瘍,消化道發生潰瘍后還會極易導致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1]。臨床上主要應用質子泵抑制劑來治療潰瘍及出血,也可取得滿意效果[2]。現就我院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應用不同劑量泮托拉唑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5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我院收治的50 例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低劑量組(25 例):男性13例,女性12 例;年齡29~76 歲,平均(41.8±0.2)歲;胃潰瘍12 例、十二指腸潰瘍10 例、復合性潰瘍3 例。高劑量組(25例):男性11 例,女性14 例;年齡31~70 歲,平均(42.2±0.5)歲;胃潰瘍10 例、十二指腸潰瘍8 例、復合性潰瘍7 例。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就診后均接受基礎性常規治療,給予輸血擴容、糾正低血量循環、抗休克等治療,禁用影響胃酸分泌的藥物及止血藥。低劑量組應用40 mg 泮托拉唑+100 mL 生理鹽水靜滴,2 次/d。高劑量組應用80 mg 泮托拉唑+100 mL生理鹽水靜滴,2 次/d。7 d 為1 個療程。
觀察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潰瘍愈合以及不良反應情況。治療24 h 內潰瘍出血停止,生命體征穩定,大便潛血轉陰,胃管引流液減少且變清為顯效,治療72 h 內潰瘍出血停止,大便轉黃、癥狀好轉為有效,治療72 h 后出血未停、脈搏不穩、嘔血便血,胃引流液鮮紅為無效。潰瘍愈合評估:胃鏡復查顯示潰瘍灶消失、瘢痕形成,為愈合;胃鏡復查后潰瘍面積縮小50% 以上,為好轉;胃鏡復查潰瘍病灶無好轉為無效[3]。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時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①高劑量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8.00%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②高劑量組潰瘍愈合總有效率92.00% 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兩組不良反應率并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

表2 兩組潰瘍愈合情況及不良反應比較[n(%)]
胃、十二指腸黏膜的防御修復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能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等對消化道的損傷,但在防御修復功能下降時便會導致黏膜損傷而成為潰瘍。生活中營養不良、暴飲暴食、情緒緊張、外界環境、遺傳因素、藥物因素、吸煙酗酒等都可能引起消化道潰瘍出血或穿孔[4]。出血是消化道潰瘍的常見并發癥,潰瘍侵蝕血管后血管破裂出血。有研究報道,消化道潰瘍出血與胃酸pH 值密切相關,在pH 值低于5 時血小板聚集作用減弱會增加止血難度。在臨床治療中要求患者臥床休息、加強護理,嚴密觀察臨床癥狀變化,尤其是嘔血、黑便等。泮托拉唑屬于新一代PPI,能選擇性抑制壁細胞質子泵-ATP、H+、K+,阻斷胃酸分泌。研究證實泮托拉唑抑酸能力極強,可改善胃黏膜循環和保護胃黏膜[5]。抑制胃酸分泌后消化道pH 升高,黏膜中纖維蛋白溶解性下降,發揮止血效果。在泮托拉唑治療消化道潰瘍出血過程中用藥劑量的選擇也尤為重要,要權衡整體療效與藥物不良反應。本組對比研究表明高劑量組應用80 mg 泮托拉唑、2 次/d 的劑量下臨床療效及潰瘍愈合效率均明顯高于低劑量組,但兩組不良反應并無明顯差異性(P>0.05)。
綜上所述,對于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臨床治療選擇泮托拉唑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其中高劑量應用效果更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