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鳳強
(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人民醫院 內科,吉林 通化)
慢性心力衰竭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心機損傷[1],導致心肌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最后引起心室的泵血或者充盈功能下降。在治療上,以神經內分泌抑制劑為主。烏司他丁屬于蛋白酶抑制劑[2],可以抑制溶媒體酶的釋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的產生,保護心肌等[3],常用在循環衰竭的治療中。筆者為了研究烏司他丁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其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以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接診的33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做以下報道。
選取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接診的33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165 例。每組均有男100 例,女65 例;年齡55~85,平均(71.2±9.9)歲。兩組在臨床基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對照組給予心力衰竭常規治療:吸氧、利尿、強心、擴血管等治療[4]。實驗組在常規治療上加烏司他丁,烏司他丁10 U 加入到100 mL 的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1 次/d,1 周為1 個療程。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IL-6、hs-CRP、TNF-a。
顯效率+ 有效率= 總有效率。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改善兩級,沒有明顯的呼吸困難,雙肺沒有濕啰音,尿量增多,心率正常,沒有水腫,為顯效;患者在治療后,心功能改善1 級,呼吸困難減輕,雙肺濕啰音減少,尿量增多,心率改善,水腫減輕,為有效;患者治療后,各項癥狀均無顯著變化,為無效[5]。
本文研究選用醫學軟件SPSS 20.0 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 檢驗,計數資料選用χ2檢驗,Pearso 用做相關性分析,如果出現P<0.05 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6]。
治療后發現,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5.7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85%,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發現,兩組患者的IL-6、TNF-a、hs-CRP 在治療后都下降,但實驗組患者的IL-6、TNF-a、hs-CRP 下降明顯比對照組多,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對比
組別 時間 IL-6(ng/L) TNF-a(ng/L) hs-CRP(mg/L)實驗組 治療前 49.29±14.01 10.39±3.18 12.99±5.01治療后 30.99±7.01 6.31±1.10 7.31±2.18對照組 治療前 49.25±13.99 11.07±3.08 13.02±4.99治療后 35.99±7.39 8.02±1.05 9.86±2.23
慢性心力衰竭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所以要積極的進行治療。研究表明,炎癥細胞因子對心衰的發展與發生具有促進作用。烏司他丁具有調節炎癥反應的作用[7],對炎癥細胞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可以將炎癥反應對組織器官的損害降低。在本文研究中,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進一步證明了烏司他丁的臨床效果,實驗組治療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明顯比對照組低,充分證明了烏司他丁調節炎癥的作用[8]。
如上所述,烏司他丁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不僅抑制了炎癥反應,還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