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河北省館陶縣人民醫院,河北 邯鄲)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見的良性腫瘤,是人體最為常見的腫瘤之一[1]。子宮出血、腹部包塊、壓迫、疼痛等均是子宮肌瘤的常見癥狀,此疾病無傳染性。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嚴重的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醫學治療手段的不斷革新,提高了此疾病的治療效果。但由于診斷過程中的漏診率和誤診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嚴重的影響此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子宮肌瘤的確診率以及臨床治療效果,更為有效的診斷方式受到了諸多的關注。
選取我院于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觀察組25 例,平均(32.5±6.5)歲,對照組25 例,平均(33.5±7.5)歲,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有效診斷的過程中對照組采用日本日立0.3T 核磁共振有效診斷。診斷之前使患者保持膀胱的適當充盈,取患者仰臥位,并確定患者宮腔內無節育器。使用自旋回波序列,采用體部線圈,用短恢復時間反轉恢復法,進行冠狀面T2WI、橫斷面T1WI 及T2WI、矢狀面T2WI。有效確定層厚為4 mm、6 mm,層距間隔1 mm,矩陣251×251、251×360,采集次數為2~4 次,應用多序列MRI 平掃。
觀察組在有效診斷的過程中采用上海聯影uMR5601.5T核磁共振診斷,檢查前患者需要在3~5 h 保持禁食,有效進行檢查。掃描過程中采用T1WI、T2WI、有效增強T1WI 及DWI序列,利用EPI 序列采集DWI 成像參數,TR:2400 ms,TE:100 ms,層厚為2 mm,層間距:1 mm,FOV:160×106,矩陣:450×512,擴散梯度因子取 40 s/mm2、200 s/mm2、400 s/mm2所有序列的FOV、層厚、層間距均保持一致。
所有診斷結果由2 名副主任醫師共同閱讀,對腫瘤的大小、數量、形態等多方面進行有效分析,并將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斷與超聲診斷進行對比,確定其診斷過程中的確診率。
有效診斷的過程中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觀察并做好相關的數據記錄。兩組患者漏診及誤診情況的對比。
將數據納入SPSS 18.0 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并以s)表示,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50 例患者中,多發的有5 例,單發的有45 例。腫瘤類型有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肌瘤大小不一。總體直徑在1~5 cm。50 例患者中病灶區域直徑<2 cm 的患者居多。腫瘤的形態呈現橢圓形或圓形,在25 例觀察組患者中腫瘤的檢出率為92%(23/25)。25 例對照組患者中的腫瘤檢出率為72%(18/25)。數據表明兩組患者的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子宮肌瘤的檢出率(n, %)
通過兩組患者漏診率及誤診率的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漏診及誤診情況的對比(n, %)
子宮肌瘤又稱纖維肌瘤,是腫瘤科較為常見的疾病[2]。屬于良性腫瘤的范疇,同時也是一種依懶性腫瘤。子宮出血、腹部包塊、壓迫疼痛、白帶增多等均是此疾病的常見癥狀;其疾病的發病原因目前仍在考究中。可能與肌層細胞的突變、性激素及局部生長因子間的較為復雜的相互作用有關[3]。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改善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提升,此疾病的發病率不斷的上升,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醫學治療水平的不斷革新,有效的提高了此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但由于診斷過程中的漏診率及誤診率較高,使得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4]。為進一步提高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誤診率及漏診率的發生。更為有效的診斷方式受到了諸多的關注。
目前在子宮肌瘤的臨床診斷中最常運用的診斷方式是利用0.3T 核磁共振進行診斷,有效診斷的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漏診率及誤診率依舊得不到有效的控制[5]。隨著疾病的發展變化,0.3T 核磁共振檢出子宮肌瘤的檢出率也在不斷的降低,嚴重的影響了臨床診斷效果以及患者的后期臨床治療效果[6]。
針對這一點,1.5T 核磁共振受到了諸多的關注,有效診斷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利用1.5T 核磁共振能夠快速的判斷子宮肌瘤所在的位置,分析子宮肌瘤的大小,有效的反應子宮肌瘤的形態。同時能夠區分子宮肌瘤與其他子宮疾病[7]。診斷的過程中圖像分析的醫師必須有效掌握圖像的特征,充分發揮診斷中的確診率,減少漏診和誤診現象的發生[8]。本研究顯示,在子宮肌瘤的診斷過程中,利用1.5T 核磁共振的診斷效果明顯優于0.3T 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效果,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漏診率及誤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子宮肌瘤的臨床診斷中利用1.5T 核磁共振的診斷效果明顯優于0.3T 核磁共振的診斷效果,能夠有效的提高子宮肌瘤的確診率,降低漏診和誤診現象的發生,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值得有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