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時,張曉峰
(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以結直腸黏膜連續性、彌漫性炎癥改變為特點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病變部位主要在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多呈反復發作。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診療技術的提升,UC 呈逐年增長的發展趨勢[1]。
中醫并無UC 之病名,但對其癥狀的論述可歸于“腸澼”“泄瀉”“下利”“滯下”“痢疾”“臟毒”等病中。《黃帝內經》所載提及了“腸澼”“便血”“泄瀉”等?!峨y經·五十七難》所載“五泄”中描述“大便色白,腸鳴切痛”“溲而便膿血,少腹痛”“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東晉·陳延所著《小品方》中首提“滯下”病名。唐·孫思邈亦在《備急千金要方·脾臟下》中明言“滯下”為“春傷于風,夏為膿血”。中醫中藥治療UC歷史淵源流長,本文旨在探討活血化瘀法治療UC 的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UC 提供參考。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中的臨床試驗注冊庫,檢索日期均為從建庫到2019 年3 月。中文數據庫以“活血化瘀”“活血祛瘀”“潰瘍性結腸炎”“潰結”為檢索詞,英文文獻以“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removing drugs”“Ulcerative Col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為關鍵詞。
①納入研究為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文獻發表無語言限制。②研究對象為門診UC患者,或研究提到了明確的UC 診斷標準,或者提到了腸鏡檢查及其他相關檢查。③干預方式為只用活血化瘀法或者西醫基礎治療上結合活血化瘀法。給藥途徑為口服或灌腸兩種。其中活血化瘀法的入選標準為納入文獻明確說明所用中醫治法為“活血化瘀”,或所用方藥為“活血化瘀方”,或所用中藥發揮“活血化瘀”之功效;或者文獻中明確提及納入病例的中醫證型為血瘀型。④對照方式為西醫治療。⑤有明確結局指標:有效率、復發率。
①非RCT 實驗的文獻。②干預組使用多種其他類型的中藥。③對照組為非西醫治療,或西醫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④實驗設計有明顯錯誤和缺陷。⑤重復發表,或者數據信息不完整的文獻。⑥綜述類、理論類文獻。
用Excel 表制定數據提取表,提取納入文獻的有關資料。由2 名研究員分別獨立進行,有意見分歧時通過協商或者由第三方研究員獨立進行,得到結果。
Cochrane 系統評價手冊提供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從以下6 方面進行評估:①選擇偏倚;②實施偏倚;③測量偏倚;④隨訪偏倚;⑤報告偏倚;⑥其他偏倚。對每條指標采用“低度偏倚風險”“偏倚風險不確定”“高度偏倚風險”進行判定。
采用Cochrane 協作網提供的RevMan5.3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判斷Meta 分析的異質性,I2表示異質性的大小。I2<50%時,異質性小,固定效應模型分析;I2>50%時,異質性大,隨機效應模型分析,若考慮存在明顯臨床異質性時,進行亞組分析。因為有效率、復發率是計數資料,故本研究中均使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來進行分析,95%表示效應量可信區間(Credibility Interval, CI),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若研究中納入的文獻大于10 篇,則采用漏斗圖法,分析是否存在發表偏倚。若納入文獻過少,則放棄漏斗圖分析。
采用剔除某一項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若前后結果相差不大,表示結果有較強可靠性;若前后結果相差大則表示結果不穩定,需要謹慎解釋該結果。
通過檢索中英文數據庫共得到602 篇文獻,將所有文獻題錄錄入NoteExpress 軟件,利用軟件查重功能刪除重復題錄,計308 條對剩下的題錄,通過閱讀文獻標題、摘要或全文排除不相關的研究,最終納入13 篇文獻。
共納入1285 例患者,其中實驗組674 例患者,對照組651 例患者。13 項研究均報道了有效率,4 項研究報道了復發率,詳細特征情況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的13 項研究,根據隨機序列的產生、分配隱藏、實施盲法、研究結果盲法評價、結果數據的完整性、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其他偏倚來源幾方面,對每條指標進行判定,偏倚風險評估見圖1、圖2。

圖1 偏倚風險比例圖(所納入研究各項偏倚風險項目所占百分比)

圖2 偏倚風險匯總圖(所納研究每個偏倚風險項目的判斷)
納入研究中的13 項研究[2-14]均報道了活血化瘀法治療UC 的有效率,I2=72%,存在異質性,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活血化瘀法治療UC 的有效率優于對照組(RR=1.20,95%CI=[1.10, 1.31],P<0.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圖3。

圖3 活血化瘀法治療UC 有效率的Meta 分析森林圖
考慮臨床異質性的存在,進行亞組分析,按具體用藥的不同分組:其中,有4 項研究是單純活血化瘀類中藥VS SASP,有4 項研究是活血化瘀類中藥結合西藥VS SASP,有5 項研究是活血化瘀類中藥結合西藥VS 美沙拉嗪,I2>50%,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見圖4。

圖4 活血化瘀法治療UC 有效率亞組的Meta 分析森林圖
如圖顯示,單純中藥對比西藥治療UC 有效率差異無統計 學 意 義:(RR=1.11,95%CI=[0.90, 1.37],P=0.32),95%CI跨越無效線,提示說明單純中藥治療UC 并沒有明顯的優勢。中西醫結合治療UC 的有效率優于單用SASP(RR=1.30,95%CI=[1.03, 1.64],P=0.03),差異具有統計學 意義。中西醫結合治療UC 的有效率優于單用美沙拉嗪(RR=1.14,95%CI=[1.02, 1.28],P=0.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敏感性分析:將各項研究逐一剔除后再進行Meta 分析,分析結果的穩定可靠性,若Meta 分析結果未發生質的變化,說明結果穩定,可靠性強,反之,結果不穩定,可靠性弱,剔除結果見表2。
由表2 可知,剔除任一研究后,Meta 分析未發生質的改變,結果穩定可靠。
納入文獻大于10 篇,對有效率做漏斗圖分析,如圖5 所示,漏斗圖左右基本對稱,說明存在的發表偏倚較小。

表2 有效率的敏感性分析

圖5 活血化瘀法治療UC 有效率的漏斗圖
有3 項研究[6,10,14]報道了活血化瘀法治療UC 的復發率。I2=0%,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活血化瘀法治療UC 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RR=0.32,95%CI=[0.17, 0.60],P=0.000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圖6。

圖6 活血化瘀法治療UC 復發率的Meta 分析森林圖
將復發率中的各項采用逐一剔除研究后進行Meta 分析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剔除結果見表3。

表3 逐個剔除研究分析復發率的敏感性
由表3 可知,Meta 分析結果未發生質的改變,說明結果穩定可靠。
中醫認為,本虛標實,是UC 發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療上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而采取清化腸腑、調理氣血、攻補兼施、補益脾胃等不同的治療方法。劉河間提出“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血自愈”,李中梓也提出“治痢不知補其腎,非其治也”的治法。UC 辯證分型可以分為7 類[15]:大腸濕熱證、脾虛濕阻證、脾腎陽虛證、肝郁脾虛證、瘀阻腸絡證、寒熱錯雜證和熱毒熾盛證,分別治以: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健脾溫腎,溫陽化濕;疏肝理氣,健脾和中;活血化瘀,理腸通絡;溫中補虛,清熱化濕;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活血化瘀法是治療UC 的重要方法,貫穿于疾病治療的始終。瘀血既是UC 的病理產物,又是UC 的致病因素[16]。瘀血形成后,阻滯氣血運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督饏T要略》云:“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血瘀可致水濕停滯,瘀血可以化為水濕,濕瘀不凈,伏于腸間,互為因果,每因外邪、情志、飲食等觸發,起而為患,這是UC 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17]。
從Meta 分析結果看,活血化瘀法結合西醫治療UC 的有效率優單純西醫治療、復發率也低于西醫,說明活血化瘀法的整體療效是良好的,遠期療效亦可觀,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單獨用活血化瘀法并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優勢,日后臨床治療UC,不可一味地單純應用活血化瘀類藥物,應該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活血化瘀類的藥物,以達到1+1>2 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