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吉林市龍潭區江北鄉衛生院,吉林 吉林)
偏頭痛是臨床原發性頭痛,其中有大約25%的患者出現眩暈,可伴隨失眠、煩躁、頭昏腦脹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西醫治療偏頭痛眩暈主要應用鹽酸氟桂利嗪,藥效顯著,然而長期治療可出現不良反應[1-2]。中醫認為,偏頭痛性眩暈屬于“眩暈”的范疇,病機與痰、瘀聯系密切,在治療上主要予以祛痰化瘀、通絡解痙。研究指出,應用中醫辨證療法對偏頭痛性眩暈進行治療,可具有祛痰化濁、通絡止痛的效果[3-4]。我院就中醫辨證療法在偏頭痛性眩暈中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所納入的偏頭痛性眩暈患者均自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患者中選擇,抽選量為80 例,抽選對象均通過研究歸入、掃除標準。之中40 例組成參照組,施予常規西醫治療;余下40 例組成觀察組,施予中醫辨證治療。參照組內,男占比為23 例,女占比為17 例。年齡23~70 歲,平均(42.32±0.21)歲。病程分布1~10 年,平均(6.04±0.21)年。觀察組內,男占比為25 例,女占比為15 例。年齡22~65 歲,平均(41.04±0.19)歲。病程分布集1~9 年,平均(6.01±0.18)年。納入對象的信息材料經上傳處理,計算結果顯示P>0.05,符合研究公平性。
歸入標準:患者均確診為偏頭痛性眩暈;頭痛發作次數在5 次以上,且單次發作時間在4 h 以上;患者均為單側頭痛;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此次研究。
掃除標準:患者存在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患者存在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暈;患者存在精神性疾病;患者對此次研究藥物過敏。
參照組患者施予常規西藥治療,取鹽酸氟桂利嗪治療,藥物劑量為10 mg/d,病情改善后可調整劑量為5 mg/d。藥物產自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20150513。
觀察組患者施予中醫辨證治療,風痰上擾型患者藥方為刺蒺藜15 g、茯苓10 g、橘紅6 g、白術15 g、天麻10 g、甘草6 g、法半夏10 g、川芎10 g、蔓荊子10 g、甘草6 g;瘀血阻絡型患者藥方為丹參20 g、醋延胡索15 g、赤芍藥12 g、川芎9 g、石菖蒲15 g、白芷12 g、紅花9 g、郁金15 g、桃仁9 g、醋柴胡9 g;肝腎虧虛型患者藥方為制首烏30 g、黨參15 g、枸杞12 g、川芎10 g、山藥15 g、杜仲12 g、當歸10 g、熟地黃15 g、山茱萸12 g;肝陽上亢型患者藥方為石決明30 g、梔子18 g、牛膝15 g、鉤藤12 g、天麻10 g、桑寄生15 g、茺蔚子12 g、川芎10 g、夜交藤15 g、黃芩10 g。1 劑/d,取汁分早晚兩次口服。同時對患者施予針灸療法,穴位選擇百會穴、正營、太陽穴、率谷穴、頭維穴、俠溪穴、中渚穴、太沖穴、合谷穴,得氣后留針,時間為20 min,1 次/d。
兩組患者持續治療1 個月。
患者均接受頭痛指數評測,評測依據視覺模擬量表(VAS),分值為0~10 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
(1)效果顯著:依據相應方案醫治后,患者因疾病誘發的癥狀以及體征均消退,頭痛指數分值降幅在90%以上,停藥1 年后無復發;(2)效果良好:依據相應方案醫治后,患者因疾病誘發的癥狀以及體征緩解,頭痛指數分值降幅在60%以上,停藥1 年后偶爾發作;(3)效果不良:依據相應方案醫治后,患者因疾病誘發的癥狀以及體征變化不大,頭痛指數降幅在60%以下,發作次數無顯著下降。整體療效=(效果顯著+ 效果良好)/總例數×100%。
同時觀察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組間發生率進行計算以及統計學分析。
統計工作使用SPSS 15.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為準,說明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接受療效評估,評測顯示觀察組的整體療效較參照組有更高水平,數據計算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接受指標評測(頭痛指數),組間數據計算顯示P>0.05;觀察組治療后指標數值較參照組有更明顯的減幅,數據計算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頭痛指數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頭痛指數比較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7.71±0.21 3.44±0.24參照組 40 7.80±0.18 5.07±0.19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較參照組有更低占比,數據計算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
偏頭痛是臨床神經內科疾病的一種,發生率較高,患者可出現頭暈目眩、乏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偏頭痛性眩暈患者病情嚴重可出現暈厥,臨床上需要加強干預。研究指出,偏頭痛與血管調節、神經元功能之間聯系密切,西醫主要予以鈣離子拮抗劑治療。
鹽酸氟桂利嗪是一種鈣離子拮抗劑,其可改善患者頭痛癥狀,保護患者腦神經,預防患者腦神經受損,然而長期治療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影響患者預后[5-6]。
中醫認為,偏頭痛性眩暈屬于“眩暈”,病機為情志因素引起的痰瘀阻滯、脈絡不通,因此,治療主要從活血通絡、平肝熄風以及清熱祛痛方面入手。我院采用中醫辨證療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接受療效評估,評測顯示觀察組的整體療效較參照組有更高水平,數據計算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前均接受指標評測(頭痛指數),組間數據計算顯示P>0.05;觀察組治療后指標數值較參照組有更明顯的減幅,數據計算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較參照組有更低占比,數據計算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是因為,我院針對風痰上擾患者主要予以白術、茯苓、甘草以及橘紅等,具有補脾益氣、祛痰化濁以及散風止痛的效果。針對痰血阻絡患者主要予以川芎、紅花、桃仁、醋柴胡等,具有活血止痛、疏通郁結、暢通血脈的功效。針對肝腎虧虛患者予以牛膝、川芎以及當歸等藥物,發揮強筋健骨、滋補肝腎、暢通靜脈的效果。肝陽上亢則予以梔子、黃芩、桑寄生、天麻以及夜交藤等藥物,實現去熱瀉火、補益肝腎、平肝熄風的功效。不同證型的患者病情癥狀存在不同,因此采取中醫辨證療法,可針對性保障治療效果[7-8]。針灸療法在取穴方面以足陽明經穴、肝膽經穴為主,從而對痰火內郁、風寒外客進行治療;百會穴處于督脈,對其針刺可對周身陽氣進行調整,實現陰陽平衡。對風池穴、率谷穴進行針刺,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使瘀阻脈絡復通。針刺太沖、率谷、風池穴等,可驅除邪氣,有利于疏通經脈等。研究指出,通過對偏頭痛患者進行針刺,可對患者血管舒縮功能、腦部血液循環進行改善,緩解腦血管痙攣,改善腦部供血,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偏頭痛性眩暈患者,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頭痛癥狀,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