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李學飛
(1.淄博市高青縣機關門診部,山東 淄博;2.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黑里寨中心衛生院,山東 淄博)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屬于醫院神經外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該疾病多見于40 歲以上群體,并且女性發病較男性更高[1]。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陣發性劇烈神經疼痛,并且該疾病還具備發病率高、反復發作的臨床特點,同時其發病區域多為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2]。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其中以西醫藥物治療為主,但經過相關研究發現中醫針藥結合治療效果更好[3]。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旨在探討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有效性,具體情況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100 例,通過隨機法分為50 例常規組與50 例實驗組。其中常規組男19 例,女31 例,年齡為39~64 歲,平均(50.17±5.52)歲;實驗組男21 例,女29 例,年齡為40~66 歲,平均(52.01±4.39)歲。納入標準:①經過檢查后,符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診斷標準;②以自愿為原則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障礙;②對相關治療藥物過敏。經過對比后,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本組患者接受常規西藥治療,采用卡馬西平片(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366),規格為0.1 g,0.1 g/次,3 次/d。需連續治療21 d。
實驗組:本組患者接受針灸結合藥物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①針刺治療方法:首先選取相應穴位,包括四白穴、翳風穴、太陽穴、聽宮穴、合谷穴、魚腰穴、下關穴、頰車穴;使患者呈仰臥位,并以患側向上,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后,即可使用一次性消毒針進行治療,施針時采用平補平瀉法,并留針60 min,以10 min 為間隔進行捻針。1 次/d,以1 周為1個療程,需連續治療3 周。②中藥治療方法:選取羚羊角粉0.6 g,白芷、紅花各6 g,川穹、桃仁、金銀花、羌活、三棱、莪術各9 g,延胡索、板藍根、天麻、大青葉各15 g,石決明30 g。并根據患者癥狀進行藥物加減,如患者虛弱久病則加黃芪與黃精;血瘀患者則加丹參;風邪患者則加全蝎。1 劑/d,以1周為1 個療程,需連續治療3 周。
(1)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性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顯效-疼痛基本消失,并且3 個月內未出現復發情況;有效-疼痛程度得到一定緩解,發作次數減少;無效- 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及發作次數無變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采用數字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價,以10 分為總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價,分值越高則癥狀表現越明顯。
運用軟件SPSS 23.0 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以t 和來檢驗及表示計量資料,以卡方和(%)來檢驗及表示計數資料,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比后,發現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常規組與實驗組治療有效率對比情況(n, %)
經過對比后,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癥候積分與VAS積分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與VAS 積分更低,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常規組與實驗組中醫癥候積分與VAS 積分對比情況

表2 常規組與實驗組中醫癥候積分與VAS 積分對比情況
中醫癥候積分 V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0 9.65±2.44 2.31±1.89 7.25±2.04 3.04±0.88常規組 50 9.71±2.59 4.11±2.04 7.18±1.98 4.89±1.56 t 0.119 4.576 0.174 7.303 P 0.905 0.001 0.862 0.001組別 例數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病可與三叉神經后跟壓迫有關,進一步導致神經脫髓鞘產生變化,促使神經傳導出現異常,最終導致半月結神經元出現疼痛情況[4]。目前針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較多,其中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西醫藥物治療效果不夠顯著,難以達到預期,因此需采用更為有效的中醫針藥結合治療[5]。
在中醫的認知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屬于“風證”“面痛”的范疇內,疼痛感多表現為足陽明胃經為主的陽經,同時認為該疾病的發生與風邪外侵、痰瘀互結、臟腑失調、肝血虧虛、氣血不調等方面有關[6]。因此,在臨床治療上中藥處方治療原則為清邪、止痛、祛風、解痙。在本次中藥處方中,羚羊角粉及石決明具有清熱解痙功效;莪術、延胡索及三棱具有化瘀止痛的功效;金銀花、大青葉及板藍根具有祛風清邪的功效;而川穹、白芷及羌活則具有止痛、疏風、通絡的功效[7-8]。與中醫針灸方法進行聯合使用,可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通過研究發現,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4%,常規組治療有效率為80%,經過對比后,發現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經過對比后,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癥候積分與VAS 積分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同時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與VAS 積分更低,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治療中,通過中醫針藥結合治療的方法取得更為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該治療方法不僅可有效緩解疼痛,還有助于患者相關癥狀的改善,具備較高臨床使用價值與推廣價值。